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求职江湖论     
何谓江湖?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每个人心中的江湖都各不相同有看到的是奋发图强、万丈豪情有看到的是尔虞我诈、百味人生江湖在哪里?江湖在人心庙堂之高江湖之远皆需安宁与从容游走职场,且细品、且顿悟  相似文献   

2.
刘心武先生围绕着“错过”这个话题谈了自己的一些认识,概括起来有三点:错过是人生的常态;要习惯和品味错过;要把握人生的关键处。可以说这是有一定人生高度的三个见解。同时这三个见解是递进的三个层次:“错过是人生的常态”是一种感性的认识;“要习惯和品味错过”则上升到了理性的分析了;“要把握人生的关键处”是一种升华,在全文中具有结论性意义。(摘自《三槐堂教育博客》)  相似文献   

3.
当明白失去后才更加留恋拥有的一切,当与唾手可得的失之交臂才会更加奋发向上。我们可以在窗边虚度年华,也可以在灯下勤学不止。两种都有错过,后者错过了美丽而前者失去了人生。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故事到故事的寓意,介绍了美国作家欧.亨利鲜为人知的一部短篇小说《命运之路》,旨在通过小说的赏析求索在实现人生梦想的路上会有多少意想不到,又有多少种可能。故事的主人公在经历了三种道路的选择后,都无法回避地走向命运的凋零,其故事似乎在表明命运其实是宿命,或宿命的命运,但回望每种道路,主人公无疑都与命运的转机擦肩而过。作者用主人公的故事唤起人们对亘古不变的哲学问题的思考:人生有多少事情尽在人们手中掌握,人生又有多少事情可以扭转?人生有多少梦想可以追求,又有多少梦想可以实现?故事也在诉说爱情在人生中的无奈,可以说是爱情的脆弱,也可以说是人性的不可回避;如果人性不可回避,人性是不是可以放纵?  相似文献   

5.
黄雪明 《中国德育》2004,(8):30-31,56
天下为已任的社会责任观。中国传统文化中历来就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儒家理想人格具有强烈的参政意识。孔子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孟子称“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宋代范仲淹“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警句。明朝东  相似文献   

6.
对于深受儒家入世思想熏陶的文人而言,出世、入世真是一对难解的矛盾。居庙堂之高则不能体会江湖生活的自由与闲适,处江湖之远则不能实现安邦定国的抱负。于是,大多数不忍放弃“兼济天下”人生理想的文人采用了“身在魏阙,心系江湖”的平衡妙法,在世事纷繁、心力交瘁之际去追捉遥远的江湖梦影,抚慰疲惫的心灵。渔父梦便是文人江湖梦的典型体现。  相似文献   

7.
人生命运的表达是小说美学的基础与核心,叔本华、尼采、伯格森、萨特、弗洛伊德以及马克思主义西方学派马尔库塞等哲学巨匠都十分重视文学艺术的人生命运的美学表达问题。然而,人生命运艺术反映的真实性具有文化的规范性。我们吸纳他们哲学观念及其创作实践合理内涵,使其成为我们人生命运美学表达的借鉴。路遥的《人生》对高加林人生命运的表达就具有很强的美学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8.
读金庸小说,可以发现很多作品都具有一定的历史背景,作家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展开了绚丽多姿鲍江湖想象,在历史和江湖的双重空间中,记录着一个个曲折的人生故事,这就组成了作家独特而完整的叙事“三维空间”,本文试从这三个方面来理解金庸的小说。  相似文献   

9.
《学语文》2015,(3):30
庙堂是指太庙的明堂,古代帝王祭祀、议事的地方,后来多用以指代朝廷。山林与庙堂相对,指隐士隐逸之处。山林与庙堂在封建社会并无不可逾越的界限。真要当隐士的,毕竟是极少数;多数知识分子,只是在失意时借道家学说发泄对现实的不满,作为心灵创伤的慰藉而已。可以说,他们在台上(庙堂、朝廷)时是儒家,在台下(山林、江湖)时是道家。这也就是儒、道何以会"互补",两种不同的  相似文献   

10.
丢失的文具可以找回,年少时犯下的错误也可以原谅,用宽容的心去对待一切,可以改变别人的命运,也能照亮自己的人生。  相似文献   

11.
赵中川 《高中生》2008,(24):51-51
什么是心商?即维持心理健康,调适心理压力,保持良好心理状态的能力。可以这么说,心商的高低,直接决定人生过程的苦乐,主宰人生命运的成败。  相似文献   

12.
<正>初中《语文》第五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一文,课本对其末段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二句的注释,现摘引如下:"〔居庙堂之高〕:处在高高的庙堂上,意思是在朝廷上做官。下文的‘进’,即指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  相似文献   

13.
《学子》2006,(3)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四时代谢,万物死尘。在宇宙洪荒之中,万事万物找寻着适合自己的位置,思辨横贯古今。范希文有云:“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此真大丈夫忧国忧民之胸襟。人生于世,都应为理想不懈追索,然而不得意时,你能否适时归隐,开辟自己的田园,同样实现人生的价值, 走向你寄意的寒星?  相似文献   

14.
文章对人生使命三责任模型、人生进取三阶段模型、人生命运竞争能力三板块模型、人生命运二决定力模型等四个社会学模型作出了定性建模描述,并对四个模型在青少年人生教育中的应用作了探讨,提出人生的志向、愿望、态度对一个人的人生起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朱建 《师道》2012,(3):28-29
拼“爹”还是拼搏?这样的讨论、这样的纠结也发生在我们学生的身上。中学时代是人生求学成长的重要分水岭,错过了中学时代,也许就会错过人生的方向。这里,我记下我上一届两位学生的故事,也许能给这方面的思考以启示。  相似文献   

16.
哲学家唐君毅先生曾在《人生之体验》一书中说:"在你人生之行程中,每一段生活,都可以使你觉永生,然而处处亦都可以使你死……然而这一切,都是于你于我,同样之渺茫。现在不可知的未来!这渺茫的未来!你将遭遇什么命运?这不可知的命运!而你现在真是一无所知,你根本不知有未来、  相似文献   

17.
隐逸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支流。对于中国古代文人来说,入世与出世永远都是一对难解难分的矛盾:居庙堂之高则不能体会江湖生活的自由与闲适,处江湖之远则不能实现安邦定国的抱负。他们试图在江湖与魏阙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或“身在魏阙,心存江湖”,或“身在江湖,心存魏阙”。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已经成为中国文人们的人生理想与政治理想了。千百年来儒家入世思想的熏陶,让文人们把手中的一竿羊毫,当做是由江湖通向魏阙的桥,少有人想要急流勇退。向前,向前,只要每跨出一脚,离心中的圣堂就更近了一步,就连秦始皇惨无人道的“…  相似文献   

18.
窗外细雨绵绵,独坐屋内,的确可以免受风雨的侵扰。可若你只贪求这片刻的温暖,则会错过了在雨中漫步,倾听这大自然中最动听的天籁的绝佳机会。同样,在人生中你若死守一片小小的天地,不适时变通,那你也许就将错过了属于自己的另一片晴空。  相似文献   

19.
少年江湖老     
江湖?什么是江湖?庄子曰: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范仲淹曰: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东方不败曰: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显然,这仨人自说自话,心中装着各自的江湖。那股民心中,又该装着怎样的江湖?进入2011年,似乎好运气并未降临,股市江湖依旧波谲云诡,1月  相似文献   

20.
论知己     
红风 《老年教育》2008,(9):22-23
何谓知己?知己就是不论庙堂之高、江湖之远,也不论物换星移、世事变迁,永远与你站在一起的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