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柳宗元早年在长安任职时写下了《种树郭橐驼传》,这篇作品是寓言和政论色彩浓厚的传记文,当我们行走在作者指摘中唐吏治的扰民伤民及作者同情百姓的思想和改革弊政的愿望的字里行间的时候,却能感受到行文的错落有致,引人入胜。本文在超越一般传记文学形式的同时,也超越了寓言的藩篱,在简  相似文献   

2.
《秋思》是一篇象征意味深长的"寓言".白先勇运用象征和隐喻、意识流写作技巧与现实主义相结合,使小说超越了具体的故事情节,超越台湾,成为人类命运的寓言,揭示了人类自身和历史衰败灭亡的必然的悲剧命运以及对这种悲剧的束手无策、无可奈何.  相似文献   

3.
进入90年代,阎连科的乡土小说风格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其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寓言化叙事。这使他的作品超越了乡村层面,上升到寓言层面,表现了人类生存的整体状态,具有普遍意义。通过对阎连科成长经历的梳理,发现少年记忆给他的神喻,对他小说中流露出来的神秘气息和寓言性的深刻影响。主要分析他作品中的生命这一寓言性主题。他通过关注人的生命价值,去发现生存的艰辛和韧性。用寓言叙事的策略,以生命的特殊形式.追寻生命本身的原初意义。  相似文献   

4.
柳宗元的寓言创作继承了先秦寓言的创作经验,借鉴了印度寓言和六朝传奇的艺术手法,深深植根于中唐社会的土壤.彰显鲜明的社会讽刺主题;善于对动物进行人格化的创造;故事情节完整,曲折有致:寄寓机智巧妙,灵活多变,体现出其独有的艺术特色。柳宗元的寓言促成了寓言文学的独立性、促进了寓言创作方向的转化,对中国古代寓言在唐代的复兴所做出的贡献有口皆碑.对唐以后的寓言创作的影响更是深远.  相似文献   

5.
小学语文教材中选了很多寓言.为了帮助小学语文教师系统地了解寓言的特征、寓言跟其他文体的联系与区别、古今中外寓言概况,以及在寓言教学中怎样进行品德教育、思维训练和语言训练,我们特请中国寓言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古代寓言史》的作者、湖南教育学院中文系陈蒲清同志撰写"寓言讲座"(共八讲).大家读完这组文章后,有什么意见,对寓言和寓言教学还有什么疑难问题,请及时由我们反映.  相似文献   

6.
[知识目标] 1.探讨9则寓言的原意和作者的独到见解。2.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文章主旨。  相似文献   

7.
童话和寓言是我们喜闻乐见的文学体裁。童话是一种带有浓厚幻想色彩的虚构故事.幻想是童话的基本特征,是童话的核心,也是奄话的灵魂,如《皇帝的新装》、《灰姑娘》等。寓言,就是含有劝喻和讽刺意味的故事.寓.就是寄托.即借助于某种故事形式来表达作者的创作意图,如《白兔与月亮》、《落难的王子》等.  相似文献   

8.
这是作者<新译历代寓言选>的前言.文章简要地论述了中国古代寓言的发展史,解释了"寓言"一词的来源及其含义,并分析了中国古代各个时期寓言的题材和思想内容的特点,特别是先秦寓言的特点.文中穿插着论述了寓言各种理论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柳宗元的寓言继承了先秦寓言的优良传统并借鉴了佛教寓言及六朝以来的杂文、小说的某些写作技巧 ,突出了事物的本质特征。把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现实生活内容带进寓言中 ,以精练的语言、犀利的笔锋、大胆的夸张和想象在曲折的情节中塑造出鲜明生动的形象 ,寄寓了作者热切关注社会生活的政治责任感和愤世嫉俗的批判精神 ,使高度的哲理性和强烈的政治性有机结合 ,从思想内容到艺术表现方式对寓言及散文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人间——重述白蛇传》以叙述的套层架构重述神话《白蛇传》,通过对白蛇、粉孩儿、秋白等人前世今生故事的叙述,融入作者自己对人、生命、身份认同的思考,《人间》超越了它文本层面的意义内涵,不再仅仅是个与现实无关的神话故事,而成为探讨当下人类身份认同问题的寓言。  相似文献   

11.
荒诞的彻悟与超越——《老人与海》寓意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荒诞是20世纪西方文学的普遍主题.《老人与海》的思想意义应属于这一主题范畴。根据主人公生存的徒劳、沉重的孤独感以及小说寓言式的叙事方式,本文从内容到形式.将作品同最典型地直喻人类生存之荒诞本质的古希腊神话故事“西绪福斯的苦授”作了比较分析.揭示出作品的荒诞意识。作品强烈地表达了对生存荒诞的彻悟。彻悟又是超越的起点,对生存荒诞的彻悟和超越的努力,正是主人公“硬汉子精神”的源头活水。  相似文献   

12.
马佳佳 《滁州学院学报》2013,15(1):34-36,40
苏轼的寓言作品是宋代寓言的优秀代表。其寓言长于揭示北宋中后期的政治面貌,描写在当时的社会习俗、人情世态和道德风尚中出现的种种弊端,社会现实指向很强,并且具有深刻的哲理性和强烈的政治性,常于嬉笑怒骂中,隐含着作者的社会心态,散发着独特的智慧和精神之光。在探索作者社会心态的同时,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品。  相似文献   

13.
为寄寓哲思,避免争论,庄子注重其寓言的叙事方式。在现代叙事学视野下,庄子寓言的叙事技巧得以深层揭示。庄子寓言的叙事策略以第三人称、全知视角、直接引语、场景叙事为主,使叙事客观灵动、张弛有致;"庄子"作为隐含作者和叙事人在寓言中或隐或现,使其叙事亦真亦幻,进退自如;庄子寓言亦具互文性叙事特征,社会、历史、自然万物交相辉映,构成自在悠游、博大精深的庄子寓言世界。  相似文献   

14.
寓言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中国寓言是世界三大寓言体系之一,而刘基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寓言作家。我读了刘基的寓言专集《郁离子》和刘基的其他寓言,也读了一些研究刘基寓言的文章,很佩服这位曾经叱咤风云的思想家、政治家与寓盲家。在《中国古代寓言史》中,我也曾经列专题论述过他的寓言,然而,当一口气读完《刘基寓言研究》之后,我又有新的收获,以为这本论著具有全面性、新颖性和独创性,是刘基寓言研究也是整个刘基研究领域的一项重要成果。 全书从时代背景、作者人格价值取向、叙述类型、思想内容、思维走向、审美特征、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5.
【教学设想】上学期同学们学习了《赫尔墨斯和雕像者》与《蚊子和狮子》等几篇寓言。应该说这几篇寓言的寓意较好理解 ,何况有的作者还明确地加以说明。但这并不意味着寓言就像一池清水 ,可以一眼望到底。其实 ,好的寓言总是让人咀嚼不尽的。《摆渡》是一则短小精悍的现代寓言 ,其寓意具有现实性和多义性。对于这样的文章 ,教师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性 ,深入理解作者对社会、人生、文学的概括和思考。为了实现这一任务 ,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对这则寓言进行分析 ,给学生指引一条深入理解的途径。【教法探讨】一、情节讨论法这一…  相似文献   

16.
论《庄子》寓言对神话思维的超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子》一书有大量的寓言,其中有的寓言衍生于神话,有的则直接可以看作是神话,《庄子》当中的神人、至人、真人的描述大大丰富了中国神话的内容。同时《庄子》将神话赋予了深刻的寓意,比较彻底地超越了神话传说的思维模式,其充满理性思维的神话式寓言,洒脱而清晰地表述了道家自然无为的学说。  相似文献   

17.
寓言和童话     
寓言和童话是两种不同的文学体裁,但它们又有相似之处。下面先简单介绍一下它们各自的特点。先说说寓言。"寓"的意思是寄托,"寓言"就是寄托之言。寓言的作者常常把要说明的某个道理寄托在一个虚构的故事中,让  相似文献   

18.
【教学设想】上学期同学们学习了《赫尔墨斯和雕像者》与《蚊子和狮子》等几篇寓言。应该说这几篇寓言的寓意较好理解,何况有的作者还明确地加以说明。但这并不意味着寓言就像一池清水,可以一眼望到底。其实,好的寓言总是让人咀嚼不尽的。《摆渡》是一则短小精悍的现代寓言,其寓意具有现实性和多义性。对于这样的文章,教师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深入理解作者对社会、人生、文学的概括和思考。为了实现这一任务,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对这则寓言进行分析,给学生指引一条深入理解的途径。【教法探讨】一、情节讨论法这一方法立足…  相似文献   

19.
《鹬蚌相争》是一则寓言,寓言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引导学生透过简单的故事明白深刻的道理.从而感受寓言这种体裁的特点。究竟怎么样落实重点.攻破难点呢?在试教过程中,先后经历了三次调整。  相似文献   

20.
寓言通常是一个故事一个道理,故事是假托的,手法是拟人的。小学生可逆性强,要引导他们通过学习寓言来学会怎样为人处世,正确对待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在好运中不忘忧虑,在厄运中学会忍耐。一、窥寓言特色,察因果关联 寓言是穿着外套的真理,故事是外套,寓意是灵魂。“寓言”这一名称,在我国最早见于《庄子》。庄周的解释:“寓,寄也。以人不信己,故托之他人,十言而九见信。”寓言中的寓意鲜明突出。《伊索寓言》常告诉人们不要怜悯恶人等。更多的寓言则是暴露社会的缺陷,揭示生活中的丑恶,或嘲笑行为和思想性格上的弱点。在“不敢斥言”的年代,采用比喻的手法,才能更好地实现它的社会功能。故事性、虚构性、寄托性、哲理性是寓言的四个要素。它的“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的写法,最能深刻地表达作者的寓意,起到震撼人心的效果。寓言情感逻辑并不是赤裸裸地直接表现出来,而是通过事情与事情之间的承续与突转表现出来的。寓言中事物的情感往往是类型化的:狐狸的狡猾、狼的凶狠、狮子的霸道,共性大于个性。小学寓言有明显的概念化。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应打开学生的思维,让他们明白情节发展是作者的感情逻辑,而这种f青感逻辑是非常特殊、不可重复的。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收录了不少《伊索寓言》中的故事。伊索是一个奴隶,是一个被压迫的人。我们解读他的作品,既要读文,也要读人。只读一个人的作品,视角是窄的。只有既读懂了作者和作品,我们才会对作品中的形象有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