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原来,差一点,可以改变很多事情。在这个学校里,推着自行车来来往往都一年了,却没有发现过你的影子。不管是校园的小路上落英缤纷时的美丽,还是被寂寞牵绊下梧桐叶的夕影。或许是我走路时太匆匆,或许是我的镜架架得太低。总之,我都没有看到过你。  相似文献   

2.
城里的春天来得晚,梅花谢了,空气里依旧带着寒气。全城的高楼并未因春的来临而有丝毫的变化。一扇一扇的窗子望去,清一色地垂着厚厚的帘子。只因见到花坛里的蜡瓣花开了,才想起春天,才想起自己已经很久没有清晰地感受春天了。  相似文献   

3.
又逢腊月,我们村家家户户酿起了米酒,小巷深处飘着阵阵米酒的香味。  相似文献   

4.
雨,忽急、忽缓、忽飘、忽洒地下了一夜,终于在黎明即将来临之际,悄然地停住了。雨后初晴,碧空如洗。我带着浓浓的兴致,踏上了离家不远的一条曲折幽深的山径。  相似文献   

5.
小巷     
哪里有那种古老一点的小巷? 在为朋友准备生日礼物的时候,我决定自己去拍一张绝美的照片放在礼盒里面.用那种很旧的相机,拍一些很老的风景。  相似文献   

6.
细微深处     
应佳辰 《新读写》2009,(11):57-57
毕淑敏说过:“有一些事情,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无法懂得。当我们懂得的时候,已不再年轻。世上有些东西可以弥补,有些东西永无弥补。”  相似文献   

7.
古老的小巷     
小巷,曾是我童年的成长摇篮。随着城市化的进展,小巷像许多陈旧破落的老街一样,说不定哪一天就会在视野中消失。  相似文献   

8.
陆文夫,1928年出生于江苏省苏北泰兴(今泰兴县)。1944年,陆文夫由于身患伤寒而来到苏州治疗养病,从此与苏州结下了不解之缘。1948年,他投身于革命并被派到华中大学干部训练班学习,不久,跟随部队南下再次来到苏州,并任新华社苏州分社记者,及《苏州日报》的记者,同时身兼江苏省文联专业作家。在这期间,  相似文献   

9.
高飞 《教育文汇》2010,(6):56-56
今天是个难得的好天气。春风拂面不寒,阳光和煦温馨。我顺着一条春波荡漾的小溪向田野深处走去。阳光下弯弯曲曲的溪水明亮地游动在碧绿的麦田中。溪水清澈,田螺在溪底的青泥上缓慢地蠕动着,给早春留下一串密码;龙虾的洞房前堆着刚从洞底掏出的新泥;  相似文献   

10.
走进花季     
花儿开了又谢了.树叶绿了又黄了,春天吹着柳笛顶着花冠披着彩衣在人间绚烂了几下,便悄然过去了,而在她几番倏来倏去的匆匆里,我们一一群似水如梦般的阳光男女,不经意中,即将跨入十六岁的花季,童年、少年已随岁月定格在生命的荧屏中。  相似文献   

11.
《小巷深处》以苏州为背景,给文章提供了一个浪漫清新的环境。“苏州,这古老的城市,现在是熟睡了。她安静地躺在运河的怀抱里,象银色河床中的一朵睡莲。”读起来像在欣赏一幅画。这也正是区别与同时代其他作家的地方。  相似文献   

12.
陆文夫的短篇小说<小巷深处>是百花时期描写爱情题材的一朵鲜花,在文艺界反右斗争扩大化中被指责为"毒草",到第四次全国文代会召开后终又被视为"重放的鲜花".同一篇小说,它的发表,发表后不同时期的接受与批评,以及接受与批评内容的不同,均与当时政治和文艺思潮、方针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3.
教学设想 (1)教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是基础,品味文章的情感是重点,激发学生理解爱、感悟爱是难点,这也是文学作品教学的重要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4.
超越单纯审美视角,用新的知识系统对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进行重新阅读和解释,以考察文本与语境及历史的关系,进而对当下现实进行镜像式批判,这在上世纪90年代传入中国大陆的《再解读》一书中就开了先河。90年代由北京大学中文系谢冕、洪子诚两位教授主持的“批评家周末”研讨活动,为当代文学研究树立了“经典重读”的范例。新世纪出版的李杨教授的专著(50~70年代的中国文学经典再解读》,则以新的文学史观和新方法打开了当代文学史研究的更广阔的学术空间,在专业文学教育中极有启示意义。对“经典”的重新读解,目的当然不单是为文学史自身的建构,而是要通过深入历史性文本对历史进行反思,并且是为了认识现实去反思历史。在文本历史化的过程中,研究者的现实文化态度会决定他(她)重返历史时的价值取向,在这个意义上。纯客观地返回历史现场只是一种假象。正因为如此,“经典”可历时性地重读,也能共时地采用不同的读法。要紧的是不必偏执一端。而应承认无论从哪个角度进入文本,都可能是对历史的某一侧面的接近。秉着这样的文学信念,海南师范大学中文系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生的当代文学学习研究,试图站在文学史知识层累上,从“经典”作品的本文中寻找当代精神生活中某些尚未被发现的历史擦痕,为此开展了系列性的作品讨论活动。对“百花小说”《小巷深处》的重读,是其中的一次。这次讨论由毕光明教授主持,参加研讨的有2006级18名研究生,卢水金作主体发言。现将发言选登如下。作为对“再解读”活动的一种响应。[编者按]  相似文献   

15.
任何一朵鲜艳夺目的花,都有凋谢的一天。然而,我记忆深处的花朵,却永不枯萎,它就是母亲辛勤浇灌而开放的爱之花。  相似文献   

16.
我在路边的地摊上买了一束沾满灰尘的康乃馨,用妈妈吻过的手轻轻擦干净。从此,我把它放在床头,希望它已种在我心底深处的蓓蕾能绽放我对父母的孝心。  相似文献   

17.
扬州小巷     
烟雨蒙蒙,微风送爽,小巷中依然是不变的清净,行人匆匆过,离人哀哀别,迷蒙雨雾中,素衣女子撑伞缓缓移步,拐角处淡淡地回眸,消失在雨帘之中。路边人家支起短小的雨篷,只为护住檐下几只单薄的雏燕。深吸一口小巷独有的清新空气,即将远征戍边的将士背负着父母沉甸甸的希望,飞身上马,马蹄声碎,南去的游子,北望的伊人。  相似文献   

18.
《小巷深处》(以下简称《小》文)是一篇写实性的散文。备课时课文中的真情感动得我鼻子酸酸的,课堂上,让学生朗读,读到高潮处,却读不下去了,读者哽咽了,一些女学生还在抹眼泪,不能不赞叹作品的艺术魅力,仔细琢磨,觉得这是一篇很好的陶冶情操的美文。  相似文献   

19.
王槐荣 《阅读与鉴赏》2008,(2):54-55,31
一、教学设想:这一课是继朱德《回忆我的母亲》之后,又一篇关于颂扬母爱的散文。由于课文所选择的事例、所表现的人物和学生日常生活联系密切.或者说文中的主人公的身上有着自己的父母的影子.文中的“我”也许是现实中的我的缩影。因此.我把本课教学重点放在:①从文章中体会母爱.体会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情感.增强对亲情的理解,对父母的尊重。②学习如何选取生活琐事来表达情感.并有针对性地开展一次作文训练活动。  相似文献   

20.
小巷乡音     
飘雨了,是那种丝丝渺渺的细雨,无声无息。整个村落都笼上了梦幻般的薄雾。经年老墙上的绿苔像漫溢的水在墙角屋檐泛滥开去,更显得浓翠欲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