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先贤说过,一日不读好书,便觉口中淡而无味。我相信这是真的。特别是时下港台言情剧泛滥,似乎人人发“嗲”,互联网上“暴力、色情、污言秽语”等语言垃圾充斥的情况下,没有好书经常“漱口”,不仅难以抵挡“语言生态”环境的污染,还极易丧失做人应遵循的基本道德准则。案头放着一本《论语》,每当闲暇,随便翻翻。虽然千年封建社会,有人将这本“夫子语录”摆上“神坛”顶礼膜拜,我宁愿将它作为一位老人在经历了一生漂泊与沧桑之后的“实话实说”,简短的言语透露出人生的睿智与机敏,洋溢着浓浓的人情味儿。每天早上,我坚持诵读,以…  相似文献   

2.
“漂泊”:中国教育学的现实困境 中国教育学始终在本土与外来的冲突中、在传统与现代的激荡中、在与其他学科的砥砺中、在与教育实践的对话中艰难行进,谋求教育学的本土化、现代化、自主化、实践化。但是,由于这些问题一直未能得到有效的解决,在各种颇具颠覆性的后现代思潮的影响下.在激进的“超越”意识的驱动下.中国教育学似乎陷入了一种“无根”的“漂泊”状态。具体来说,这种“漂泊”状态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去学科感”、“去科学感”、“去历史感”、“去实践感”。  相似文献   

3.
童年是一条七彩的路,让我们一步一步地向前走;童年是一道七色的虹,在这道七色的虹中洋溢着我们张张可爱的笑脸;童年又是一片欢乐的天地,使我们快乐成长。总之,童年是天真、幼稚、令人向往的。“时光像流水似的,一去不复返。”有些童年趣事像水一样匆匆逝去,但有一件事却在我的脑海里漂泊着、漂泊着、久久不散……  相似文献   

4.
有人说“一日为官,终身为官”,这句话居然在我身上验证了。 本人自小学开始便在“官场”中漂泊打拼,掐指一算,为“官”已有四年矣。本想进入初中后就“隐居江湖”,过“平民百姓”般的安乐日子,可不知是我命里带官,还是相貌出众,才开学两天,新班主任就在班上宣布:“92班班长——覃佳琳同学。”讲台下一片嘘唏声。  相似文献   

5.
郭沫若说:“我受Scott的影响很深,这差不多是我的一个秘密。我的朋友似乎还没有人注意到这一点。”注(1) 是啊!许多郭沫若的爱好者、研究者确实“还没有人注意到这一点。”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注意”与研究这个秘密吧。  相似文献   

6.
漂泊母题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十分繁盛,相对于漂泊母题的男性书写,女性漂泊书写具有其独特性:首先它缺乏象男性漂泊那样古老的文化历史传统;其次,它的产生建立在传统女性书写中“守望”结构的坍塌之上。因此女性漂泊意识具有自身的特质。本文阐述从“守望”到“漂泊”的中国文学女性形象书写的结构变异,并试图以萧红的文学创作为参照阐释中国现代文学女性漂泊书写的一些特质。  相似文献   

7.
现代流行的歌词,虽然大多直白浅显,但因为真情实感的内蕴,使歌词与读者在深层意识上产生一种难分彼此的沟通,从而让读者在歌词的吟唱中获得精神的感动和审美的愉悦。流传甚广的《故乡的云》就是一例:“天边飘来故乡的云,它不停地向我召唤,当身边的微风轻轻吹过,有个声音在对我呼唤:归来吧,归来哟,浪迹天涯的游子,归来吧,归来哟,别再四处漂泊。”古人云:“己思人之乃想人亦思己,己视人适见人亦视己”,用今天心理学上的术语,就是“转情”现象,作者在表达游子思念故乡时,不采用平常的思念、怀想方式,而是将故乡的山水景物幻化成人,好似故乡在呼…  相似文献   

8.
我是在一个午夜的聚会中,被周杰伦的“双刀”击中的。在午夜时分的虚幻中,通过模糊的面孔和幽暗的灯火,《东风破》的歌声忽如一柄长剑,落在我的耳旁——“一壶漂泊,浪迹天涯难人喉,你走之后, 酒暖回忆思念瘦……”幽幽的意境、冷冷的气息,与时尚的配器、摇滚的念白,水乳交融般混在一起,将东方古曲中的舞蹈  相似文献   

9.
彭利 《今日教育》2006,(11):34-34
谈到享受,大家都会把它与“成功”、“快乐”、“幸福”等让人心情愉快的词语联系在一起,然而发生在绘画活动之前的一件事,却让我把“享受”与“挫折”联系在一起,因为这件小事情引起了我对“挫折”教育的关注与思考。  相似文献   

10.
在《齐桓晋文之事》一文中,孟子对齐宣王就“不能”与“不为”之别的问题侃侃而谈:“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这生动形象的比喻真是一语中的,道出了“不能”与“不为”的区别。  相似文献   

11.
说“断肠”     
古代诗人喜欢用“断肠”来形容人的极度思念或悲伤,用“断肠人”来指漂泊流浪、充满忧伤的旅人。例如,曹操的“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蒿里行》)。曹丕的“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燕歌行》)。李白的“不信妾肠断,归来看取明镜前”(《长相思(其二)》)。“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春  相似文献   

12.
虽然上中学时被人称为“林妹妹”,但这一点也不影响我经历后来波诡云谲的生活时所表现出来的大度与顽强。在最难受的时候,我对自己说:做个鼠目寸光的人吧。有人接话了:你这不是骂自己吗?且慢,我能笨到骂自己吗?告诉你,我眼中的“鼠目寸光”并非贬义。喏,听我分析分析:  相似文献   

13.
伊利亚德认为人类有“神圣”和“世俗”两种存在方式。“神圣”作为宗教的人的存在方式,可以从荣格分析心理学角度进行阐释。在分析心理学看来,“神圣”就是我们内在更大的精神整体,而“世俗”就是我们漂泊在这个尘世的意识范围内的世界。  相似文献   

14.
素有大男子主义思想的我,总爱在人前炫耀自已在家中的地位,此时偏有“多事”的同事挑我的“漏缝”:“贾老师,你家谁最厉害?”我挺直了腰杆说道:“在家,我是老虎!”“你是老虎?!那尘(我的爱妻)是武松了!”几个相同的声音从不同的方向传来。“你们这几个人,  相似文献   

15.
手在人体语言这个“大家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手同脸一样能反映一个人的喜怒哀乐,是“人的第二面孔”。美国画家伯里曼认为:“手被看作是动作的奴隶,但是动作的奴隶却是表达感情的大师。”因而,许多著名作家在刻画人物时,除了“画眼睛”,还十分注重“画手”。“画手”可以收到以下几种效果。一、表明人物的身份人类用双手创造了世界,因此,在这个最常见的“劳动工具”上自然留下了各种职业的印记。作家就是通过描写从事各种职业的人的手,来表明人物的身份。如,在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中,于勒长期在海上漂泊,靠捕捞牡蛎为生,因而他的…  相似文献   

16.
小说集《南行记》是艾芜的代表作品,共收短篇小说31篇,是以作者漂泊西南的历程编排的。由于文体的限制,作者在描绘“我”所遇见的人物时,将他们置于“白箱”之中,人物的语言行为,容貌服饰历历分明,而“我”的形象,常常处在“灰箱”之中,因为在大多数场合,“我”的形象并不是主要描写对象了,在另一些场合,对“我”的叙述,也只提供了部份信息。由于“我”的形象的分散和不完整,在阅读过程中感到不如其他形象那样集中、清晰,有必要在小说的各个篇章之间加以勾稽排比,综合分析,这便是本文想做的一点工作。  相似文献   

17.
《文城》中,余华从爱情故事起笔,引向漂泊人生。爱情神话之陷落、欺骗与受骗导致的双向后遗症、溪镇与“文城”的格格不入,造成了人物与人物之间、人物与“文城”之间的错过“。文城”这一空间意象既指向虚无、荒诞和无止境的漂泊,又象征理想之域,发挥着催促人物行动、推动情节展开的重要功能。小说结局未设置成“大团圆”模式,也没有成为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而是在审判之后施予救赎,故而丧失者在失去后有所获得,受罚者在挣扎后终得解脱。在很大程度上,《文城》是一部书写“小团圆”的作品,《文城》中的“小团圆”书写彰显出余华对人性的体贴、对精神信仰的关怀。  相似文献   

18.
从80年代走过来的诗人作家张炜带着那个时代的理想主义精神,在他的小说世界里建造着他的“童话王国”。小说《我的田园》中就为我们展示了这样一个充满诗意的鸟托邦——这是一个由理想主义知识分子、流浪汉和乡村劳动者组成的大家庭——具有着张炜式“理想国”的普遍特点:主人公普遍具有的“大地情结”;和睦和谐的人际关系;温馨的童年记忆及主人公对理想国的宏伟蓝图。然而,由于主人公“漂泊——栖居——再漂泊”的命运轨迹,这个美丽的“童话王国”最终难以逃离毁灭的结局。主人公带着流浪的天性依旧行走于荒野。  相似文献   

19.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陈寅恪的名言。过去这一言说常被误解,需要多从学术视角去认识。它不是陈寅恪一人所见,而是当年相当一些人的共同取向,牵涉到时人关于学术与“我”之关联的认知,以及近代从历史研究中“人”的隐去到学术表述中“我”的消失这一发展进程。陈寅恪对学生再三强调“读书一定要独立”,强调“我”的主体性,意味着主观和客观可以是互补的,不必以客观取代主观,在当时的学术环境中有其特殊意义。至少在学术表述层面,我们需要让“我”回归。  相似文献   

20.
进入高中的第一年,我就遇到了两个“活宝”。这两个人都是电脑高手。一个自吹自擂说学校找不出第二个cs能与之相提并论的,电脑水平已是“大师级”!另一个自称为“情场高手”在网上“打遍天下众美女”。看来,这两个“厉害”角色坐在我后面,我算是完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