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报社每天收到许多读者来信,揭露当前阻碍四化建设和危害人民利益的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正确与否,需要调查核实,然后写成一个“调查附记”与来信一起在来信版上发表。它往往能引起全社会和有关部门的注意,从而促进了问题的顺利解决。 《读者来信》版的“调查附记”,虽也属于调查报告范畴,但内容比较单一,仅是就一件事、一个问题进行核实、了解。如今年3月报社接到读者反映:本市商校宿舍楼前(南站西路)的人行道被大棚档、水果摊占领,不但妨碍交通,也污染了环境,严重影响了市容。记者对此作了实地调查、证实情况确实,随即在3月21日宁波日报读者来信专版刊登了一则记者调查《这个市场谁来管》,此文一见报,有关部门立即研究着手解决。随后我们又登出一篇《南站西路还了本来面目》,反映整顿结果,当地群众和有关部门都  相似文献   

2.
读者来信《赞助请柬何时了,捐款知多少》在一九八四年十一月十一日《解放日报》上发表后,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这是我没有料到的。不少读者投书报社,指出来信及调查附记切中时弊,指出和回答了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市纪律检查委员会很重视这方面的问题,曾据此列出专题进行调查,对纠正新的不正之风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调查报告的范围很广,应用已久,本文不涉及这种广义的调查报告,只谈谈伴随着读者来信出现的“调查汇报”,或称“调查附记”。调查汇报是由读者来信引出、由记者采写的一种新闻形式,也可以说是读者出题目,记  相似文献   

4.
《新晚报》1987年12月2日发表这件读者来信时,配发了记者的调查附记和署名评论。这组报道,获全国好新闻三等奖,收入《1987年全国好新闻作品》一书。书的编者加了如下评介:  相似文献   

5.
“读者来信”是沟通党群关系的桥梁。“读者来信”办好了,报纸就有了群众,有了读者,就有了基本保障。但是,办好“读者来信”并非易事。1990年到1991年,我们认真汲取兄弟报社的经验,下大力气办好“读者来信”,共开辟了“监督哨”、“呼声”、“调查附记”等22个栏目,出专版24个,解决了大量实际问题,受到了报社内外的一致好评。一、我们注重根据群众的来信来访进行调查,一年来共接待群众来访80多人次,对其反映的问题做到件件有着落,有回声。有的请有关部门协助解决,有  相似文献   

6.
批评报道的形式很多,除一般的新闻文体外,还可以运用调查报告、记者分析、记者来信和调查附记等形式。其中,调查附记是一种经常运用、但又未能很好运用的批评报道形式。 以读者来信开始,加上记者的调查附记,就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调查附记这种独特的写作方式,使它与一般的新闻文体有了明显区别:它既不同  相似文献   

7.
赵太常 《传媒》2002,(11):28-29
关于“基本真实” 在新闻报道中,人们或有关部门评价一件新闻作品时,常常使用“基本真实”或“基本属实”这两个用语。“基本真实”与“基本属实”其实是一个意思。 那么什么是新闻的“基本真实”呢? 首先,要弄清“基本”一词的概念。《现代汉语词典》对基本一词的解释有4条,即;①根本;②根本  相似文献   

8.
《胡集乡粮管所克扣农民粮食》(含调查附记)的读者来信,(见《淮阴日报》1991年 11月18日第一版)获1991年度江苏省报纸好新闻二等奖、淮阴市好新闻一等奖。现将其刊登前后和经过写出来,以就教于同仁。 1991年11月10日,冰阳县胡集乡一位叫刘光平的青年农民风尘仆仆地来到淮阴日报社群工部,申述当地农民  相似文献   

9.
由于职业关系,我常常翻阅各家报纸的《读者来信》专栏。有一个问题应当引起重视,就是“读者来信”的时效性问题。报纸对新闻的时效比较重视,但“对读者来信”的时效,有相当多的编辑人员就不那么重视了。不少报纸把“读者来信”当成“长效稿”  相似文献   

10.
1、记者来信。记者来信,过去往往登在内部刊物上。把它作为一种写作样式,注明“记者来信”,贝诸报端,大概始于1978年的《人民日报》,以后各报纷纷效仿,至今在报上还时有所见。2、采访札记。继1978年报纸版面上出现“记者来信”后,又出现了“采访札记”这一新品种。采访札记,顾名思义,是将采访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随手记下成篇。3、采访日记。“采访日记”开始出现在1979年,和黄Q匹生当年的“新闻日记”有某些类似之处。以日记形式表述,写作比“采访札记”更加自由。4、调查附记。根据读者来信反映的问题,编辑部派记者前往调查…  相似文献   

11.
2月10日,新闻出版总署通报了中央电视台《达芬奇“密码”》报道调查情况.2011年7月,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栏目先后两次对达芬奇家具质量问题进行报道,之后达芬奇公司举报节目内容失实、栏目组编导李文学利用报道索取钱款.新闻出版总署调查结论认为“中央电视台的报道内容基本属实,达芬奇公司销售的部分家具存在质量不合格等问题……根据现有调查证据,调查组尚未发现李文学索取或收受钱物.”  相似文献   

12.
由于职业关系,我常常翻阅各家报纸的《读者来信》专栏。有一个问题应当引起重视,就是“读者来信”的时效性问题。报纸对新闻的时效比较重视,但“对读者来信”的时效,有相当多的编辑人员就不那么重视了。不少报纸把“读者来信”当成“长效稿”处理。去年10月,湖北襄樊市和襄阳县两家化肥厂发生了一起产品短斤少两、坑害农民的事件。襄阳人民广播电台的两位记者采访后,分别向人民日报、经济日报等新闻单位发了信,同时也在本台播发了。这件事引起了当地市、县两级人民政府的重视,立即组织调查组深入调查,  相似文献   

13.
近两年来,人民日报的《读者来信》专页,我几乎每期必读。我和周围的同志们都感到《读者来信》专页,随着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而转移,其前进的步伐与整个社会的脉搏紧紧相联,为促进经济建设,促进改革,促进党风的好转,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读者来信》专页越办越好。近两年内,《读者来信》专页的《建议与要求》等专栏,选登了许多有价值的批评和建议。例如,1984年12月8日刊登的辽宁鞍山市一位中学教师的来信《希望定个“教师节”》。这一建  相似文献   

14.
1993年8月28日,《人民日报》在五版读者来信专栏“观察台”下,发表了我采写的一篇读者来信《对口支援三峡工程移民项目意向性协议多,付诸实施的少》。在此之前,这条新闻已先后被《湖北日报》、新华社《经济参考报》、《中国青年报》、《经济  相似文献   

15.
1930年春,有位读者写信给《生活周刊》主编韬奋先生,揭露国民党交通部长王伯群贪污腐化,生活糜烂,虽然年过五旬,仍逼迫上海一位漂亮的女大学生做他的小老婆,结婚典礼之奢侈,不亚于蒋未婚礼的豪华气派。 韬奋先生已知晓王伯群花数十万元公款,在上海愚园路建了藏娇金屋的事实,他又派人明察暗访,证明读者来信属实,便对来信略微作了润色,加了编者按语,准备在“读者来信”栏目中发表。 稿件正在排印时,接到密报的王伯群慌了,连忙派了商务印书馆一位“交际博士”和一位韬奋先生的老朋友,准备以十万大洋的筹码前来与韬奋先生“…  相似文献   

16.
《读者来信》的报道思想,当然是从读者中来。这是天经地义,难道还成为问题吗? 但是,正是这个不成问题的问题,恰恰成了问题,而且是《读者来信》的根本问题。粉碎“四人帮”以后,《读者来信》在人民日报受到重视,得到了从未有过的位置。几年来,我们在实践中探索搞《读者来信》的道路,深深感到搞《读者来信》必须遵循一个根本的指导思想,这就是:《读者来信》必须以读  相似文献   

17.
1991年,元月中旬。西北陇原,滴水成冰。甘肃日报群工部,继中共甘肃省委1990年授于全省新闻先进集体称号之后,又荣获全国先进新闻集体桂冠。意想不到的是,佳音从北京传来,诉状也由法院送达,两位记者和甘肃日报社第一次被拖入“新闻官司”之中,群工部喜忧参半。一篇获奖的好稿成了被诉的根由下面这篇批评报道,由读者来信和记者调查附记组成,发表于1990年11月27日甘肃日报读者来信专版头题位置。此稿因其批评的尖锐性和事件的独特性而获甘肃日报好稿奖,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然而,恰恰是这篇获奖的好稿,却成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新闻官司”的“祸根”——  相似文献   

18.
2003年9月8日,《经济日报》在头版二条的显著位置刊登了一封题为《铁路会不会拖小康建设后腿》的读者来信,并配发编辑点评《我们能无动于衷吗》。这是多年来在报纸上很少看到的喜人景象,令读者为之感动。读者是报纸忠实的受众,报纸理应充分反映读者的建议和呼声。很多报纸开辟了《读者来信》专版,使之成为连接读者的纽带和桥梁。但是,往往一些很有新闻价值的“读者来信”,却被圈在了固定的专版中,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影响了“读者来信”作用的发挥。“读者来信”是一座“新闻富矿”,尚需慧眼的编辑们去开采。《经济日报》在这方面就做得比较…  相似文献   

19.
《民俗》周刊,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编印,国立中山大学民俗学会定期刊物之一。自1928年3月21日创刊到1928年9月5日23、24期止,由钟敬文担任责任编辑,主持编辑、出版事宜。纵观这二十四期《民俗》周刊,我们可以明显发现有些文章有文末附记,这种“文末附记”应是钟敬文先生编辑意识的体现。  相似文献   

20.
1987年起,我编著的三本书:《揭开迷信鬼神内幕》、《致富农民的新观念》和《城乡个体工商户实用大全》(共百余万字)陆续出版。一些同行问我:“你又要当总编辑,又要写书和文章,时间是怎样挤出来的?”说起来很简单,无非是两条:一是要多研究问题,二是勤奋和毅力。写《揭开迷信鬼神内幕》这本书的起因,是一封读者来信引出的。一天早晨上班,一位编辑手里拿着一封读者来信,往我的办公桌上一放说:“有一封读者来信,问黄雀抽帖是怎么回事?信中说,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