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莫言是我国20世纪80年代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之一,其小说语言形象可感,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尤其是莫言的代表作《红高粱》,作者运用大量具有地域特色的方言词汇,多采用复句和短句这两种独特句式,并广泛使用比喻、拟人等修辞。《红高粱》语言风格极具张力与表现力,是作者独特的语言艺术的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2.
《红高粱》是当代电影史上的一个“事件”.对《红高粱》的讨论,无疑比对新时期其它任何一部影片来得广泛、热烈而深刻:它是全国性的、全民性的、主要在文化层面上展开的.换一种说法,人们普遍思索了一个问题:影片到底展示了一种什么样的文化精神?那种认为《红高粱》“集中国人愚昧、贫困、落后、性心理变态之大成”、展览中国人的丑、丢中国人的脸的说法,被普遍唾弃.与之截然相反,有人提出,该影片的“总立意是在寻找一种民族精神,一种对于生命的思考”,“《红高粱》画出了民族之魂,奏响了一曲民族的生生不息的生命颂歌”,认为《红高粱》表现的“无遮无拦,随  相似文献   

3.
莫言的著名小说《红高粱》的英译本也大受欢迎。 Howard Goldblatt 的翻译迎合外国人的思维、观念,却又不失原著韵味,这是因为译本中有关形象的处理顺应了认知、社会、文化等因素。本文认为,利用语言顺应论中的语境顺应性解释红高粱英译本中中国文化特有形象的处理十分恰当。  相似文献   

4.
葛浩文先生的《红高粱》英译本向西方读者译介了许多汉语文化负载词,使得西方读者能更加了解中国的文化。本文从接受美学理论中的期待视域视角来分析文本中文化负载称呼语的表达效果,从而满足西方读者的期待视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开拓读者的期待视域,更好地传递中国文化信息。  相似文献   

5.
电影《红高粱》改编自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同名小说,电影版的《红高粱》在情节内容及叙事手法上都与莫言的原著小说存在着一些差异。该部影片在张艺谋导演的执导下,以一种独特的视角,为人们、为观众全新的诠释了一个极具发泄与煽动功能的情感叙事氛围,并伴随着浓厚的隐喻性的语言色彩,通过对这种民族寓意下的狂欢体现,在一个特定的环境、历史情境中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社会以及意识形态得到了强烈的宣泄,表现出来的是一种为追求自由情境下的爱国主义、民族主义、英雄主义情怀。  相似文献   

6.
莫言在其代表作《红高粱家族》中,大量使用了超常规的色彩词即前景化语言词。作为中国走出去的代表作品之一,它的成功传播离不开译者葛浩文的功劳。本文以《红高粱家族》中的超常规色彩词搭配为例,探索译者翻译前景化语言所采用的策略,以期指导今后的前景化语言翻译。  相似文献   

7.
莫言文学作品《红高粱》富含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山东方言词汇,是传承和传播山东本土文化的重要载体。以翻译美学理论作为研究框架,将传统归化、异化翻译策略与审美调节、审美共情、审美再现等美学翻译策略进行有机整合,对《红高粱》中山东方言词汇翻译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的互动关系进行探讨,呈现易于为目标语读者所接受的方言翻译新范式,可有效拓展翻译研究的理论框架,为翻译研究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8.
梁斌的《红旗谱》和莫言的《红高粱》分别是十七年和新时期两部影响突出的小说.它们都书写现代中国历史,但书写内容、书写方式和书写动因却大相径庭,从而代表了当代小说书写历史的两种类型,其嬗变轨迹是当代历史小说演进过程的缩影.  相似文献   

9.
“性”是《红高粱家族》的精髓所在,它抒写着爱和反抗的内涵,起到构建结构、推动情节、塑造人物性格、深化主题、引发读者强烈震撼的作用。小说中性描写的价值在于,文学上,是中国现代文学运动发展史上革命英雄传奇神话终结的标签之一;美学上,显示了优美、崇高和悲剧的审美范畴;哲学上,激发了读者从对“性”的体验上升到对人性本质的哲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10.
"生命意识"是莫言小说创作主题,从早期的《红高粱》、《酒国》到后来的《生死疲劳》、《蛙》,虽然作家的写作题材不断变化,风格不断更新,可他的每部小说都展示出原始的生命强力,表现出对生命的崇拜与敬畏。他最近的一部长篇小说《蛙》中所体现的"生命意识",可从苦难书写、民间立场、政治与生命、忏悔意识四个方面反映出来,表现了作者对于人内心深处的善恶的剖析和对自我灵魂的审视。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世界文学史上两位泰斗级人物,西奥多·德莱赛代表了西方现代主义小说的发展,而莫言是当代中国文坛的领军人物。虽然他们两人处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时代背景,两人都在描写新女性主义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笔下的人物分别代表了西方和东方女性的觉醒,这使两人的作品有了一定的共通性。本文从对比德莱赛的《嘉莉妹妹》与莫言的《红高粱》中女主人公的角度,来分析比较中西方女性解放运动的相似性与差异性。  相似文献   

12.
张抗抗的小说《情爱画廊》以新颖的题材和独特的叙述方式讲诉了一个关于爱的故事,其中的图像叙事是一大亮点。从图像叙事来分析小说中文本图像与叙事。界定文本图像的概念,对小说中文本图像进行分类概括。通过分析文本图像与叙事,从另一个角度更好地解读张抗抗的这部小说。  相似文献   

13.
翻译伦理是翻译中的重要理论之一,首先由安托瓦纳·贝尔曼提出.近年来,中外翻译学界对中文原著的翻译热忱颇见高涨,然而多数翻译作品往往因过分苛求被西方读者认可而与原著大相径庭.本文通过对中国著名作家莫言的小说《红高粱》及其英文译本Red Sorghum的比较分析,弄清楚译者葛浩文的译文中是否合理地运用了译介伦理的思想,从而达到翻译忠实性与读者可读性的统一.希望为伦理角度的翻译理论注入新的活力,为译者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孟姜女哭长城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民间传说,以其为体裁及题材的作品很多。学人多从孟姜女故事源流、发展、定型的角度考证研究,缺少具体文本分析。本文拟从人物塑造,情节建构、创作方法三个方面具体分析清光绪《长城宝卷》刊本,以期抛砖引玉,引起学人重视孟姜女哭长城故事的文本分析,同时关注俗文学中宝卷类作品。  相似文献   

15.
《三国演义》全部一百二十回小说文本中,随故事情节发展,相继出现二百余首诗词作品,其题材类型多样,各类体裁形式纷呈,并大量引用前代文人咏三国时代人物之诗作入小说。这些诗词作品已经成为《三国演义》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以小说存诗"的版本价值和"以诗词论史"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6.
长征文学作为中国革命战争文学的重要构成,其记录的历史进程与精神财富对中国文学有着历久弥新的价值意义。作为“非虚构小说”,庞贝的《乌江引》具有历史真实性与文学艺术性特征,其虚实相间的创作笔法成为长征题材的新文本。《乌江引》既是对非虚构文学创作的突破,也是长征文学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7.
梁斌的《红旗谱》和莫言的《红高粱》分别是十七年和新时期两部影响突出的小说。它们都书写现代中国历史,但书写内容、书写方式和书写动因却大相径庭,从而代表了当代小说书写历史的两种类型,其嬗变轨迹是当代历史小说演进过程的缩影。  相似文献   

18.
李斯特不仅在交响诗中创造出“音乐文学化”的叙事模式,即借助戏剧、诗歌等文学题材来结构音乐,还借助绘画题材开辟出一条“音乐图像叙事”路径,其第十一首交响诗《匈奴之战》即为实践范例。从音乐叙事理论视角来看,作曲家在构建与绘画形象、色彩相一致的音乐主题动机基础上,具体通过主题变形、技法处理、结构布局、音色组合等技术形式,来营造绘画颜色与音色色彩之间的通感效果,从而达到音乐材料与标题文本的契合。  相似文献   

19.
《史记》之"太史公曰"在文学史上具有开百代之先的地位。作为论赞,它附同于本纪、表、书、世家以及列传,并同它们一起组织起《史记》完整的结构。在烘托主文本的同时,也汇筑起了"太史公曰"作为表情达意的独特文本所具备的文学特质。  相似文献   

20.
近现代日本文学作品中,关于母亲形象的塑造不在少数。《弃老》和《楢山节考》便是两部以弃老为题材,反映社会现实,描写了母亲形象的作品。本文通过对文本的解析,通过对小说的背景、母亲的性格、选择不同的分析,主要探讨两部小说中母亲形象的异同。相比之后可以看出,两者的主人公都是独立刚强的日本女性,《楢山节考》中刻画了一位慈爱而无私母亲形象,为家庭大局考虑选择了上山。在相比之下,《弃老》中的母亲的选择是一种厌世观的体现,是积极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