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新闻界》2015,(16):53-58
微博赋予了大学生更多的利用媒体发表言论的权力,成为了高校领域一个重要的新型舆论场。论文结合案例考察了微博公共空间中大学生网络舆论的生成,提出了四种主要的舆论生成模式:民意蒸腾模式、多元桥节点辐射模式、再中心化模式、自由博弈模式,研究发现校园草根微博、各方意见领袖、高校机构微博是大学生微博舆论生成的重要影响因素,在它们的作用之下,大学生加入到了事件的讨论中,推动舆论形成,对微博公共空间的发展带来影响。  相似文献   

2.
微博反腐是当下互联网多边舆论场中最为典型的民意现象.受现实国情、文化传统和网络传播环境等影响,微博反腐中信息流、意见流与舆论演进具有独特的运动规律与内在效应,给整个网络反腐和网络文化带来建设性与破坏性的后果.构建可以真正公平参与、有效对话合作的公共平台,让大众、意见领袖、媒体和政府等各种主体都能参与舆论博弈,可以有效发挥微博反腐传播效应的正向价值,进而促进整个网络反腐良性有序地发展.  相似文献   

3.
随着微博自媒体的盛行,微博意见领袖的影响已经不局限于微博的虚拟世界,而是正在向现实世界扩散,对现实世界中公权力的运行、社会理念的建构起到了影响作用。本文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认为在公共事件舆论中意见领袖的社会影响包括影响公共决策、重塑社会精神和放大网络暴力三个方面。意见领袖主导的微博舆论为公众提供了深度政治参与的场域,在扩大个人影响力的同时,也在挑战传统权力体系。  相似文献   

4.
靖鸣  李姗姗 《青年记者》2012,(22):34-38
文微意博的微博在中国乃至整个世界都掀起了一场编织"围脖"的全民行动.依托互联网技术的微博,为公众表达民意、参与社会政治生活提供了一个方便快捷的舆论平台,使民意表达的渠道和空间迅速扩展和延伸,由此发展出了一种新型的网络舆论形态即微博舆论.微博舆论经过裂变式的传播之后,形成一股强劲的舆论力量,对社会中存在的不良现象和问题进行关注与监督.  相似文献   

5.
微博是当下中国社会舆论生成和传播重要的场域之一。本文首先介绍了微博舆论领袖的特征及构成。然后,分析了当前中国微博舆论领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接着,结合新浪微博的平台特征,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的相关概念,构建了由微博舆论领袖特征指标、新浪微博平台测量指标和观测变量构成的微博舆论领袖识别指标体系。最后,提出了相应的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6.
张晔 《新闻世界》2013,(9):128-129
微博舆情是民众在微博空间里的舆论反映。近年来,民众借助微博表达意见、讨论公共事务、维护公民权力的事件屡见不鲜。微博舆情成为反映社会现实的一种“镜像”。它具有传播主体的去中心化与圈子化、传播内容的理性与非理性、传播过程的阶段性与周期性、传播路径的点对面与裂变性等特征。微博舆情的发酵,聚焦了网络民意,成为舆论演进的助推器,构筑起全新的社会舆论形态。  相似文献   

7.
正50年前,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一书中预言了"地球村"。这是一个了不起的预言。不可否认,现在的媒介十分发达,不仅有传统的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还有新兴的微博、微信等。他们相互交织,既有较量对抗,也有互补融合,呈现出一种全新的舆情:舆论空间多元、社会思潮多变。在这种态势下,现实社会客观上存在着两个舆论场:一个是依托于党报等组成的"主流舆论场";一个是完全借助于微博、微信等而存在的"民间舆论场"。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舆情背  相似文献   

8.
实证研究表明,总体而言,微博事件的负面性与舆论效应之间的相关性并不强,但在指向政府机构的负面性和指向政府机构提供的公共物品或服务的负面性与舆论效应之间存在着较强的相关性。这是公民意识觉醒的体现。微博事件中的负面表达实质上是网民对权力与资本结构化的反抗。但是,由于微博缺乏足够的公共性,这样的反抗是无力的,难以动摇深层结构,真正改变权力关系的,仍旧是现实社会各种力量的博弈和斗争。让底层人民沉没的声音被聆听,一如既往是主流媒体的责任。  相似文献   

9.
《新闻界》2017,(3):65-69
随着社交媒体时代的到来,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不断普及。媒介化社会和高风险社会双重背景下的中国,突发的群体性事件也呈现出群体非理性等特征。社交媒体的去中心化传播特性和开放的话语表达使得极端言论和情绪快速增殖,民间话语和官方话语在社交场域中既相互博弈又相互融合,重构了新的话语空间和公共领域。文章以近两年各地频发的"出租车罢运事件"为案例,从场域理论、话语分析出发,分析群体性事件中社交场域的话语互动与博弈过程,并提出群体性事件中社交媒体舆论引导的策略与路径。  相似文献   

10.
王佳  王丹 《新闻世界》2012,(4):86-87
当下微博的发展势头势不可挡,有人说微博的兴起开启了信息传播的新纪元,推动了公民社会的建构。借助微博,网民积极的参政议政,形成了网络问政的新局面。本文基于微博观照下的网络现实,探讨舆论格局的新变化,浅析"新的舆论中心"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可供参考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1.
微博以全天候、无间歇、滚动化和裂变式的信息传播方式建构社会现实,成为当下用户最活跃、影响力最强的信息传播平台,为舆论的酝酿、形成与释放提供了一个新的空间。作为发展势头强劲的社交媒体,微博正在改变着舆情发生、发展和反映的方式,对社会舆论的态势和走向产生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赵伟 《新闻世界》2013,(4):143-144
本文采用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视角,把微博视作充满话语争斗的舆论场。在简要回顾对微博的各种研究之后,把关注微博的中外舆论化约为两种:乐观与悲观。乐观派认为微博是舆论的春天,微博成就了人人书写的年代;悲观派则批评微博具有天然阶级性,在他们眼中,微博不过是传统精英把控现实话语权的阵地,所谓的公共意见也只不过是少数群体的想象。本文认为,正是这些充满争议的舆论交锋建构了微博的日常政治生活史。  相似文献   

13.
蔡鹏举 《新闻世界》2012,(8):135-136
政务微博的发展和运作已成为当下政府及学界研究的重要课题。作为微博场域中的重要一员,政务微博由于其特殊性和差异性,不仅受到现实权力的控制,而且受到虚拟网络场域的影响,使其在实践中表现出双重特征:官方的政治严肃性与民间公众的亲和性。本文运用法国社会科学家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以突破传统的二元对立的观点,分析、解读政务微博实践的策略选择。  相似文献   

14.
微博的特性及其舆论监督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微博作为新兴的自媒体平台,它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传播格局。本文通过对微博的媒介特性以及微博用户群体类别和用户心理需求的分析,对微博的舆论监督功能进行了探讨。微博凭借其显著的平民化与创新性信息交互方式,产生着核裂变的传播效果。具有短小纤细身材、一呼百应架势和光速传播效率的微博,正在建构一个公民舆论的社会空间,其舆论监督功能具有正负效应,其舆论导向受到舆论精英之间博弈力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新闻界》2014,(15):39-43
本文从网络舆论场的理论视角建立对微信传播能力的分析。通过构建网络舆论场形成要素评价体系,将微信与微博进行对比研究,探索微信在新舆论场中的传播能力。本文将当下最流行的移动即时通讯工具——微信融入到网络舆论场的理论中进行研究,对微信功能和用户关系对网络舆论传播力进行详细的阐述。  相似文献   

16.
<正>当下中国,客观上存在两个舆论场,一个是党报、国家电视台等"主流媒体舆论场",按照党的新闻政策,传播着党和政府的声音,传播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另一个是依托互联网的"民间舆论场",人们借助微博、博客、微信等工具议论时事、品评政府、社会,其传播速度快,影响力大,对传统媒体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和挑战。微博传播的巨大潜力不仅在改变中国互联网格局,也在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据人民网发布的报告称,官员  相似文献   

17.
<正>当下中国,客观上存在两个舆论场,一个是党报、国家电视台等"主流媒体舆论场",按照党的新闻政策,传播着党和政府的声音,传播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另一个是依托互联网的"民间舆论场",人们借助微博、博客、微信等工具议论时事、品评政府、社会,其传播速度快,影响力大,对传统媒体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和挑战。微博传播的巨大潜力不仅在改变中国互联网格局,也在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据人民网发布的报告称,官员  相似文献   

18.
陈朝阳  苏可儿 《今传媒》2020,28(5):12-15
新媒体时代打破了不平等的信息传受关系格局,网络赋权给予了公共话语更多的表达空间,在此背景下网络舆情也随之呈现出新的规律和特点。作为公共舆论的集中场域、社会结构性暴力的减压器、舆论监督的重要渠道和网民的主要求助平台,承担多元化媒介身份的微博跻身成为信息传播系统中的重要一环,成为舆论形成、发酵、撕裂、次生分化与重组的重要阵地。本文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事件"(以下简称"新冠"肺炎)为例,依据微博的媒介属性和公共文化属性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微博的媒介角色进行全面分析,旨在对微博舆论场域的舆情引导提出合理有效的对策,构建多元包容的话语语境和健康的舆情生态,缓和官方舆论场与民间舆论场的二元对立。  相似文献   

19.
北京"7·21"暴雨事件中,传统媒体的官方微博、政府部门的政务微博,以及意见领袖微博在微博舆论场中相互激荡,在促进信息公开、引导网络舆论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对微博舆论场中的上述三种主要力量进行分析,总结突发性事件中微博舆论场的舆论表达特点,为相关各方应对今后类似事件提出更多微博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20.
王艺 《新闻界》2012,(1):6-9
微博舆论在重大突发事件中日益呈现出舆论场的特征,其舆论生成和传播流程很难用传统的媒体技术参数和研判系数来衡量.本文以“温州动车事故”的微博传播为分析样本,从“新媒介场”、“心理场”、“社会场”三个维度解构微博舆论场的内涵,总结微博舆情在重大突发事件中的传播属性、情感立场和舆情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