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藏地密码》是我编辑生涯中的第一本书。我第一次在某个不起眼的论坛看到这本书的时候,它还叫《最后的神庙》。我并不是一个对神庙感兴趣的人,但是这个帖子999的超低点击率引起了我强烈的好奇心,我想不通为什么还会  相似文献   

2.
作品:《丽水发布全国首份村级GEP核算报告1.6亿元!这个村的绿水青山"有价"》,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出处:《浙江日报》,2019年5月31日一版王学文:这篇作品的最大亮点,是反映了浙江以创新性做法,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进行了价值阐释,以具体价格将"绿水青山"换算成"金山银山"。当我们以为总书记的这句话只是一句比喻的时候,只是为了突出"绿水青山"的重要性,"两山理论"发源地浙江却以自己的实践,将之进行明码标价的价值转换。这是一件从未有的新事儿,作品抓住了"新"。  相似文献   

3.
《藏地密码》是我编辑生涯中的第一本书。我第一次在某个不起眼的论坛看到这本书的时候,它还叫《最后的神庙》。我并不是一个对神庙感兴趣的人,但是这个帖子999的超低点击率引起了我强烈的好奇心,我想小通为什么还会有点击率这么低的帖了。处于想把它的点击变成1000的潜在同情心理,我点了进去。5分钟之后,  相似文献   

4.
继人民日报社编辑出版的文艺杂志《大地》在1981年12月29日该报第7版上谢别读者半月之后,北京出版社编辑出版的政治思想刊物《新时期》又在《人民日报》1982年1月12日第7版上刊出谢别读者的公告。由于自己是这两种刊物的热心读者,所以对它们的停刊有些惋惜。但想到,它们应需而生,适时而止,又为之高兴。在全国的刊物中,我不敢妄断这两种刊物是属于办得最好的之列,但我想至少可以这样说,它们是办得不差的。以人民日报社和北  相似文献   

5.
《红楼梦》里黛玉在宝玉大婚的时候啼血焚稿,说的最后一句话是:“宝玉,你好……”这句话就像《红楼梦》的结局一样,成了任人续写的开放式。经典版的是:“你好狠心!”宽大版的是:“你好好地和宝姐姐过吧!”  相似文献   

6.
赫师的教益     
《价格理论及其应用》是经典之作,每一版本都屡有新意。第7版继承了杰克·赫舒拉发在此书早期版本中开创的传统。此版有两大强项:其一是教导读者如何像经济学家那样思考,无论是初级入门还是加深认识;其二是它有大量例子,取自最好、最新的经济学研究。本文选编自著名经济学家张五常为他老师的课本所写的序言。  相似文献   

7.
黄芝冈 《文化遗产》2014,(3):106-121
<正>一、从地理考察我久想做一点《粤风》的考证功夫。使我发生这兴趣的是乐嗣炳先生在《文学》二卷六号所发表的《粤风之地理的考察》,他以为"所收歌谣祗限于粤西浔州府属桂平县北乡及其邻近数十里内","正确些说,应该叫它《桂平及其邻近的歌谣选集》"。从歌谣采录地点说,自是创得之见;但就"内容而论",而且,以为"《粤风》之粤指粤西,跟粤东没有关系",我对于他的断定却不无疑义了。  相似文献   

8.
黄顺铭 《新闻记者》2004,(12):71-72
2004年11月12日,《南方都市报》第A05版(第一重点)报道了一则新闻:《阿翁走了》。上半版是一幅压题通栏黑白照片,照片右下角有三行文字说明:"在这张2000年摄于巴勒斯坦伯利恒阿拉法特官邸的资料照片中,阿拉法特(中)正远离镜头而去。"文字说明中的"资料照片"是过去某个时候拍摄的,从时间的角度讲,它也就是"历史照片"。这是一幅精彩之作,堪称历史照片化为新闻照片的典范。  相似文献   

9.
说出来不怕你笑话,我是从写一句话开始,再到写两句话、三句话,才与“新闻”结下不解之缘的。 记得有一天,我在班里觉得无聊没事干,就随便翻了翻《前卫报》,无意间看到报纸上有个《思想火花》专栏,虽然它刊登的就是那么一句话,但读后却让人很受教育和启发。  相似文献   

10.
在路上     
"看到我的时候,我在纸上:看不到我的时候,我在路上."许多记者喜欢引用这句话来描述自己的日常工作状况.对于大多数记者而言,读者只看到他们在纸上讲述的新闻,而不知道他们在路上时是什么样子.  相似文献   

11.
俗话说:“天下文章一大抄。”如果将这句话理解为后者总是在学习、吸收前者成果的基础上,参考他人的作品,进行自己的创作,我以为是比较恰当的;如果有人将这句话理解为创作就是你抄我的,我抄你的,大家互抄一气,并以这句俗话为自己抄袭(或称剽窃)他人作品辩护,我以为是不对的。据《北京晚报》今年8月18日报道:退休职工曹云章与别人合著了《现代日语翻译技巧》,全书共44章408页,其中从文体、章节标题到内容、例句,甚至标点符号与北京师范大学谢秀忱的讲义《简明翻  相似文献   

12.
一石激起千层浪,一部《河殇》在社会各个阶层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尽管《河殇》表达的文化观、历史观,我不完全赞同。但是,无论如何自《河殇》播出后,有那么多的人激动,又有那么多的人愤懑:有那么多的人陷入沉思,又有那么多的人从梦中醒来。我想,这就是《河殇》最大的成功。因为这个时代已经不是一个容易激动、容易愤懑、容易让人去深思的时代了。我以为《河殇》的成功,在于它向人民宣传了一种危机意识,也在于找到了一种把知识分子的思想传播给人民群众的全新形式。正如《河殇》顾问金观涛先生所言:“中华民族在现在这个时候,是如此地需要思想,正象干渴的黄土地需要甘雨一样”,人民需要思想,我们也不是没有思想。  相似文献   

13.
我面前摆着一本书,这本书的名字叫《趟过新闻那条河》。我奉劝年轻的新闻记者读一读这本书,从中可以得到一些启示;即使老新闻工作者和新闻界领导干部也不妨看一看这本书,知道我国基层新闻界隐藏着多么可敬可爱的人物。这本书的作者周克冰,我以往并不相识。从什么时候起,我看到一张新闻业务小报《新闻桥》(四开四版半月刊)。这刊物上面每期都有一篇周克冰同志的两千来字的文章,首先是它清新活泼的文笔吸引了我,读起来如泉水般清澈。文章往往从一个小问题着手,从一个缺口插进去,引发出许多有趣的事实和议论,从小看大,作者从一个小问题阐发了一…  相似文献   

14.
我非常愉快地读完了乐黛云教授的《跨文化之桥》(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一书。看到这本书的书名,使我不由地想到上个世纪20年代,闻一多的第一首白话诗《西岸》。诗的主题是说那无知愚昧的河流的西岸是有光亮的,他应该献身于这愚昧河  相似文献   

15.
向诚 《新闻三昧》2008,(12):55-56
奥运会后不久的9月13日,在《团结报》第二版头条位置,我看到了一篇占据半个版的来自新华社记者的报道。题目是:《从张海迪到金晶,从“道德化身”到时尚明星一中国残疾人偶像之变》。  相似文献   

16.
我常以为,要看一位学者,关注其人往往比其学更有意味.这让我想起了已故词学名家唐圭璋先生.唐圭璋先生被称为“词林宗师”、“学界泰斗”、“词坛耆宿”,其学问、建树,有目共睹,特别是他的《全宋词》,举一人之力,积十年之功,更是永远嘉惠学林.  相似文献   

17.
读黄裳琐谈     
曾经看到过一个书名,叫《爱黄裳》,不禁哑然失笑,这名字起得不知黄裳以为如何!不过又想想,倒是直白道出了黄裳在“黄迷”们心目中的分量。  相似文献   

18.
北京日报记者赵红、通讯员滕四波写的通讯《应该发生的故事》,得到了读者的好评.此文五月二日在《北京日报》发表后,很快新华社发了通稿,人民日报全文转载并配发了评论.一位中央领导同志看到这篇通讯后很高兴.他说,这篇通讯内容和文字都很好,希望报纸今后多抓一些这类报道. 这篇两千七百字左右的通讯,为何有如此强烈的感染力?它有哪些特点呢?我以为,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平凡中见深  相似文献   

19.
德国汉学家顾彬说:“我们汉学家要了解孔子,总不能通过于丹吧。”这个德国人,在最近一个时期,说了很多话,都有争议,这句话则不会,因为这是一句大实话。同时,这句话还有拨乱反正之功效。尤其是现在,于丹的心得把《论语》、《庄子》弄得面目全非,国人却以为她在推广国学,“能带动年轻人对国学的兴趣”,从而加深公众对国学的了解。这么  相似文献   

20.
拙作《爱心无价》获得第五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这篇通讯刊登在1994年3月30日《单城晚报》一版,这是一篇关于好军嫂韩素云的报道。而我介入好军嫂的报道纯属是偶尔得之的。在此之前,《羊城晚报》已对军嫂韩素云的事迹和广州中医一院无偿接其前来治疗的义举作过大量报道,其他新闻媒介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