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辰目 《传媒》2011,(3):1
笔者曾经在一篇文章中谈到互联网对于出版物和出版人的正面影响及负面影响。当时认为负面影响有这么几条:一是就编辑而言,它降低了编辑质量,它置换出了过去阅读传统书报刊的时间,却没有把置换出的时间都用在网络的相应阅读上,其中有相当大的板块被用来浏览非相关信息,甚至在聊天、交友方面。这显然直接影响了编辑  相似文献   

2.
辰目 《传媒》2011,(4):1
上期卷首语写了一篇《互联网有无"浅薄症"?》的短文,似乎意犹未尽,于是就想再续写一些文字,就教于业界。首先,需要考量研究这个问题是否有价值,有多大的价值。我们要汲取学习屠龙术的教训,尽力不做或少做无  相似文献   

3.
我们的浅薄与深圳人的扎实做事,两者相去之远,能不叫其他各地文化主政者汗颜?在这样的差距形成过程中,出版行业作为国民读书活动的重要一环,据老王从业21年的观察,其实一向缺乏向政府进言献策的努力。  相似文献   

4.
传媒业应力戒浮躁与浅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曹鹏 《新闻记者》2002,(9):31-32
在经济领域 ,高速发展时期往往伴随着浮躁。中国的传媒产业近些年来一直处在成长上升阶段 ,全行业空前的繁荣与越来越多的传媒在市场里取得可观的成功 ,一方面增强了传媒从业人员的经济信心 ,另一方面 ,也造成了一些传媒从业人员的浮躁与浅薄。克服浮躁与浅薄的根本方法 ,就是牢牢把握理性与原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传媒业的原则、传媒业的立场、传媒业的思想以及传媒业的通行规范 ,有必要在业内大力宣传并普及。尤其是新办传媒以及新入行的传媒工作者 ,更应加强学习 ,警惕浮躁与浅薄排行榜与造神运动虽然也许有些言重了 ,但是事实上 ,传媒业…  相似文献   

5.
“微出版”是一个基于互联网思维的新概念,专指以经过认证的微信公众号作为出版主体,以微信长文为形式,从而实现内容资源的生成、推送、阅读、复制、转发的全过程。基于微信社交化阅读呈现出的信息垃圾隐患、内容浅薄化与虚假信息泛滥等困扰,“微出版”将是传统出版业透过移动网络把用户重新培育为读者、实现数字化转型战略值得尝试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6.
喻国明 《传媒》2014,(5):37-38
正一个市场的领导者给这个市场带来的影响是什么?我们比较容易看到的是它对于市场份额的强力分割和占有,但我们不大容易看到的是它对于市场标准、市场运作法则乃至市场基础设施的重大改变。譬如,好莱坞大片进入中国市场后,它不仅占有了中国电影院线的巨大票房,而且也在相当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人进电影院看电影的"胃口"和标准。而今天传媒领域的领导者是谁?毫无疑问,是互联网。互联网对于我们今天的传媒领域而言,不仅仅是它攻城拔寨、摧枯拉朽的市场进取的态势,更为重要的是,它已经从传播领域的底层设计上改  相似文献   

7.
即便我们不考虑互联网记忆对于人脑记忆产生麻木效应的风险的话,我们也仍旧不能指望机器的记忆能够取代人的记忆。显然,人的记忆乃是一种生物记忆,而计算机网络记忆是机器的记忆,在人与机器之间存在永远的鸿沟。认知记忆活动事实上是人的生物活动过程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的存在与运行状况直接影响到人作为一种生物的智力状况,决定了人脑的机能:它的质量、创造力、情感和判断等方方面面。  相似文献   

8.
正不知不觉间,我们获取新闻信息的渠道已几乎改为电脑和手机,原来每天必看的那些报纸,现在在手中停留的时间越来越短。我们的读者,许多是有着多年互联网使用经历的,他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他们的行为、喜好、习惯都已有了鲜明的互联网特征,但他们对报纸也有一份特殊的感情,这类在互联网和纸媒之间飘摇不定的读者,笔者认为,可以看成是"两栖"读者。传统的纸媒怎么样争取互联网原住民?怎么样守住"两栖"读者?如何进一  相似文献   

9.
陈亮 《山东图书馆季刊》2011,(4):111-112,115
在互联网时代,信息爆炸、知识更新加快,人们需要读的书越来越多,掌握阅读技巧与方法,提高阅读效率,就显得很有必要。在阅读过程中,有不少阅读的技巧与方法可资借鉴,我们在实际应用中,应有所选择,有所侧重。根据不同的读物,灵活地运用各种阅读技巧,阅读将是非常快乐且容易的事情。按照阅读程度的深浅可以分为浏览式阅读法和精研式阅读法,这两种阅读法是任何人在阅读中都绕不过去的。  相似文献   

10.
张婧 《新闻窗》2015,(3):46-47
2015年3月26日,腾讯公司的掌门人马化腾到广州参加"2015中国广州国际投资年会"时对"互联网+"有这样一番理解,他说:"‘互联网+’怎么理解?我的理解是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迎来第二次工业革命,所有行业都会拥抱这样的机遇;到了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时代,迎来第三次工业革命。我非常想借此机会呼吁所有行业关注互联网应用。中国提出‘互联网+’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有6.5亿的互联网用户,其中5.6亿是手机上网用户,全球首屈一指,我们每个人都可以  相似文献   

11.
李刚  宋凯  余益飞 《图书馆杂志》2012,(9):53-57,66
阅读作为人们一种古老的获取信息与知识方式,随着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借助于各种终端的移动阅读日益成为一种流行的阅读方式。论文首先分析了移动阅读的概念、移动阅读时尚的概念及特点,然后通过移动阅读时尚的调查问卷来了解目前的移动阅读情况,在第一手数据的基础上对移动阅读现象提出了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2.
为“浅阅读”与“功利性阅读”再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一年来,图书馆界关于浅阅读与功利性阅读问题的研究已渐渐引起争议。在探讨过程中,学者们忽视了这两种阅读方式在推进社会进步、开发智力资源、加速人才培养、增强悦读情趣等方面的社会功能;忽视了它们是当代读者最常见的、最有效的阅读方式和正常的阅读习惯。因此,图书馆应该坚持客观公正的态度,对其尊重、肯定、引导。  相似文献   

13.
移动互联网用户阅读寻求行为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阅读寻求行为角度对我国移动互联网用户的阅读行为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当前移动阅读用户主要通过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浏览器和客户端软件、移动通信网络和Wi-Fi等无线网络获取读物,通过随意浏览、导航、检索、社会化推荐和广告寻找移动阅读内容;用户选择的主要移动阅读服务机构是电信运营商和知名传统互联网服务商,出版社、报社、杂志社等传统出版机构和图书馆提供的移动阅读服务也较受欢迎。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应加大推广力度,基于用户的移动阅读寻求行为特征,开发与优化移动阅读服务系统,加强移动阅读服务推广。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从互联网发展状况的统计数字和网络读书频道建设的现状入手,分析了目前互联网发展的特点,论述了网络读书频道的类型、内容和特点,提出发挥图书馆的作用,发展"全民阅读"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电子传媒时代的深浅阅读再辨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探讨电子传媒时代的深浅阅读问题,辨析网络阅读并不必然导致浅阅读趋势,浅阅读趋势的到来有着更为复杂的深层社会文化原因,通过分析其成因与深浅阅读的特点,期望为解决当下深浅阅读的紧张关系提供思考的契机。  相似文献   

16.
以EECM(扩展的持续使用理论模型)为主要理论基础,结合消费者行为学领域的感知价值理论及移动阅读的特性设计具体变量,构建移动阅读行为模型并提出研究假设。采用纸质调查问卷和网络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在青少年群体中共获取372份有效问卷,利用调查所获取的数据检验模型的信效度并利用AMOS17.0对模型进行检验,提出推动移动阅读良性发展的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17.
青年群体的数字阅读消费受到主体因素、产品因素、环境因素和决策因素等复杂影响。文章结合数字阅读的产品特点和消费习惯,选择网络意见领袖的新兴青年群体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深度访谈的质化研究方法,调查分析早期阅读经历、数字阅读年限、阅读动机、阅读偏好、阅读意识等主观方面,以及内容质量、网络社群、个性化推荐、产品生态链等数字阅读产品因素和阅读推广、圈层文化、特殊时点等环境因素对消费决策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以霍华德-谢思和阿塞尔提出的消费行为模型为基础,建立数字阅读消费行为影响研究模型。  相似文献   

18.
韩晗 《出版科学》2016,24(6):57-59
2015年是“互联网+”对中国文化产业产生影响的重要年份,作为“全民阅读”的风向标,公共图书馆借阅排行榜反映了“互联网+”语境下现代通讯技术所影响的公共观念以及新交往方式对“全民阅读”的影响。调查显示,人文阅读类的读物占较大比重,功能性阅读与审美性阅读各占半壁江山,“市民阅读”开始勃兴,“全民阅读”在“互联网+”语境下绽放出新的光彩。  相似文献   

19.
移动互联网用户阅读利用行为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阅读认知理论与阅读学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移动阅读利用行为的框架。实证分析发现,当前的主要移动阅读方法是快速浏览,主要移动阅读内容是新闻、娱乐等轻阅读内容,移动阅读内容的主要加工形式是摘要、目录和综述,主要载体形式是文本+图和纯文本,主要出版形式是网页和图书;大部分用户阅读短篇内容更多;一半用户明确反对移动阅读内容中的广告;用户每次进行移动阅读的平均时长主要在30分钟以内,每天的平均时长主要在1小时以内;用户移动阅读的时间(地点)主要分布在交通途中、等候时、家中无聊时、睡觉前。基于调查分析结论,提出有针对性改进移动阅读服务内容和方式的策略。  相似文献   

20.
图书馆阅读论的研究对象及研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阅读是什么?阅读学研究什么?图书馆阅读论思考和确立什么?文章对阅读和阅读学的研究对象作了初步的论述,初步分析图书馆阅读论的研究对象,并指出确立图书馆阅读论研究对象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