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管你是否在意,现在有一种名叫DV的影像作品,已在中国的民间忽然蔓延开来。先是有一些名不见经传的毛头小伙以家用的数码摄像机捣腾出些个名字怪怪的所谓“独立影像”,在各类国际影视节上频频获奖。而于2001年年底举行的“中国首届独立影像节”,则完全把专业影视机构撇在一边,DV爱好们云集北京,通过观摩本土创作的50多部剧情片、实验片和纪录片,实实在在地过了把眼瘾,也“闹了回自己的电视节”。当今世界最大的独立电影盛会圣丹电影节已经落下帷幕,40%的参展影片都不约而同地采用DV拍摄。仿佛一眨眼间,DV正异常突兀地横亘在所有专业影视人眼前,最具颠覆性的一个说法则是“DV给每一个人提供了拍摄影视的可能。”  相似文献   

2.
3.
陈南 《新闻传播》2010,(6):70-70
“摁下快门,对于摄影记者来说是一件最简单不过的事情,但是在什么时候摁下快门却是一件最复杂的事情、思考比按下快门更加重要……”这是中国青年报摄影记者贺延光在中国第四版新闻记者证公益广告里说的一句话.也是我多年采访实践一直追寻的真谛。  相似文献   

4.
本文试图阐释一种独特审美取向的传达:利用各种传统绘画形式为表达手段,结合电影(动画)媒介"运动的声画影像"和绘画媒介"二维平面上的色彩和线条"而创作的动态影像,有别于单线条平涂的动画片制作方式,绘画在延伸,影像在挖掘,在现当代艺术复杂多变的生态系统里两者相互交错。  相似文献   

5.
万力  袁媛 《新闻窗》2010,(5):48-48
我们时常在表现一个时代时变得迷茫,影像上什么才是描绘鸿篇巨制的最佳载体呢?也许除了人,就没有更好的选择了。上海世博会贵州活动周期间,接到要采访一群活跃在世博会上的上海知青的任务,首先想到的是这个。  相似文献   

6.
7.
李淼 《东南传播》2013,(9):20-24
央视《舌尖上的中国》这部"让人流口水"的纪录片,自播放至今引发了全民纪录片热潮,甚至在海外掀起新一轮的收视狂潮。在第二部蓄势待发的同时,海峡对岸的台湾也未能逃脱这场视觉味蕾的"轰炸"。在多年来台湾影像艺术势如破竹之势涌向大陆的同时,让我们看到了本土影像艺术在沟通海峡两岸文化上的巨大潜力。本文以传播学共通的意义空间为切入点,深入探讨两岸影像艺术在两岸交流互动中的作用、现状、发展、问题与趋势。  相似文献   

8.
于涛 《采.写.编》2022,(3):177-179
影像是记录真实事件的重要载体,但是在物欲横流的现代,越来越多的影像记录者为了追求利益而选择刻意美化照片,甚至出现了很多造假影片.本文以方苏雅与程新皓二者跨越百年影像对比研究,一方面探究云南少数民族百年发展的历史进程,另一方面也探究影像于历史之中的客观价值.  相似文献   

9.
骆敏 《新闻窗》2010,(2):94-95
在提倡产业转型,寻求新的经济增长方式的今天,动漫产业因其低能耗、高回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广受青睐。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中国动漫产业进入到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例如,很多企业都加大了衍生产品的开发、营销与授权的工作。力图完善产业链,将动漫作品的号召力转变为真金白银。动漫播出平台也不再满足于做单一的播出机构,而通过参与动漫作品的策划与推广。以一些自制参与类节目深度融入到产业发展中来。  相似文献   

10.
梁爽 《青年记者》2021,(4):27-28
在移动互联时代的今天,移动应用的人机交互由最初的简单“刺激-反馈”阶段逐渐演变到今天的“情感交流”阶段,对用户工作、生活乃至社交方式正在产生前所未有的改变。本文从移动应用之情感角色的角度出发,就移动应用人机交互的模式演变、发展历程进行梳理与分析,并对未来移动应用人机交互的发展进路进行探究和讨论。  相似文献   

11.
文章通过梳理三部华语电影中的社会话语形态、影像话语形态和性别话语形态,从社会性别的视角呈现电影之外的社会、文化语境是如何与电影的内部制作机制、意识形态、内容与人物的塑造构成表现张力的。以期展现中国社会与华语电影性别互构的独特图景。  相似文献   

12.
情感是凝聚共同体的重要力量。《声生不息·港乐季》作为一档纪念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的音乐献礼节目,利用“情动机制”来激发受众的情感,打通传受双方的共通情感空间,形成融合统一的“情感共同体”。本文借用德勒兹等人的“情动”理论对综艺节目《声生不息·港乐季》展开研究。研究发现,节目一方面通过视听影像以及节目的巧妙设置来制造“情动之力”,另一方面通过“情动”来传递香港和内地一家亲的主流思想。在这一过程中,作为“情动主体”,受众的多重情感亦被激发出来。  相似文献   

13.
随着快节奏的竞赛竞技类综艺节目的愈发同质化,蕴含人文关怀的"慢综艺"逐渐走上荧屏。《向往的生活》实现收视与口碑双赢的背后,是节目在内容建构方面的创新探索。它基于受众的情感需求与心理认同,通过对乡村生活的描绘和对乡村日常的叙述,营造出美好田园生活的图景,使受众获得"守拙归园田"的替代性满足。  相似文献   

14.
王霞 《视听纵横》2009,(2):92-93
2009年2月16日,浙江电视台民生休闲频道在晚间8点推出了浙江省第一档日播相亲节目——《相亲才会赢》。根据央视-索福瑞的收视调查,《相亲才会赢》开播第一个月,在杭州市网即创下平均收视4.2的成绩,在晚间八点档黄金时段,排名省级频道所有自办节日的第一。从浙江省网收视成绩看,《相亲才会赢》表现同样不俗,收视率稳定在1.7以上,  相似文献   

15.
2007年11月12日,英国广播公司以<大历史写作的新人文纪录片>为题发表专栏文章,对近年来我国的电视纪录片创作与发展作了评价.文中谈到:"<大国崛起>是中国电视人首次用影像梳理500年世界现代历史,也是中国人首次透过大众传媒观看500年世界大国风云变幻.电视人用12集电视片构建一个窗口,透过它发现世界的坐标."  相似文献   

16.
李鲤  石琪隆 《传媒观察》2023,(6):97-103
情感融入短视频跨文化传播已成常态,但其内在机制一直缺乏探讨。兰德尔·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理论为这一过程性分析提供了理论视角。本文通过构建以“影像触达-行动触发-文化触动”为核心环节的短视频跨文化传播互动仪式链模型,阐明跨文化传播语境下短视频的情感互动机制。在此基础上,结合典型短视频案例分析,归结出跨文化传播语境下,以共通、沉浸、交互的情感为核心要素的短视频情感叙事策略。  相似文献   

17.
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9级大地震,引发了巨大海啸,吞没了大量田野、村庄、工厂和学校。随后又发生核辐射。第二天,世界各国主流报纸,除极个别的以外,都在头版头条使用大幅图片进行报道。在众多的报纸中,法国《解放报》让人眼前一亮,不但照片用得大、用得好,其图片报道的版式设计、标题制作也是可圈可点,让人过目难忘。  相似文献   

18.
《南方都市报》2014年9月28日报道:十二年后的谢霆锋,在爱的原野上,已经策马追上了王菲。王菲和谢霆锋复合,与此同时,张柏芝却因肠胃炎入院,在医院输液,白色被单上,一只枯瘦的手。听说锋菲复合,张柏芝哭得非常伤心。言语之间,有无限情义。而王菲和谢霆锋却走出了这个丛林,与他们有关的新闻里,看不到"为情所困""闻言痛哭",王菲的几次婚恋,都泰然终结。有家媒体做的"锋菲恋"专题,题目叫《王  相似文献   

19.
王鑫 《视听》2021,(3):160-161
网络流行语的出现是人们对于当下现实环境的情感折射,它顺应于一定的社会语境并不断异化或者发展.网络流行语的存在成为人们进行情感宣泄、互动或者个体融入群体的社交货币,进而消费其情感价值.本文基于社交货币的视角,考察"早安,打工人"这一网络流行语的流通表征以及情感价值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20.
赵阳 《声屏世界》2011,(2):34-35
语言的根本属性是人文性。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决定语言性质和属性的核心要素是语言所折射出的人的存在状况、精神、修养、品位、境界等。从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来看,它蕴含着文化的内涵,传承着文化的传统,折射着文化的水准,拓展着文化的空间,昭示着文化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