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浅谈舆论监督权及其法律保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舆论监督权的法律内涵 “舆论”之意就是老百姓的议论,卢梭曾称它是“民意的最大公约数”。舆论在形成与传播过程中,新闻媒介起关键性作用,因此,舆论监督被公认为是新闻媒介的一项重要职责和功能。 在法律上,我国公民的监督权是指公民有监督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权利,也是公民一项重要的政治权利。我国《宪法》第四十一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但是不得捏造或者…  相似文献   

2.
关永红 《中国出版》2012,(23):39-41
署名权是著作人身权中一项重要的权利,我国《著作权法》规定了包括署名权在内的四种著作人身权,有效地保护了作者的精神权利。但署名权的具体权利内容在法律中并未有完整明确的表述,对于署名权的权利性质与行使中的法律问题也存在着各种学说和争议。与此同时,实践中对署名权的滥用现象较普遍,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学术争议和案例纠纷。为此,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探析,以正本清源。  相似文献   

3.
据报载,在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组周围活跃着两支队伍,一支是来自全国各地申诉告状、反映各种不正之风和冤屈的上访队伍;他们大多费尽周折找到节目组,希望记者能亲临当地,为他们撑腰做主。另一支队伍来自全国各地的干部,有的托关系找门子,希望节目组能把准备批评他们的节目撤下来,有事好商量;也有的认为某些观点和事实不准确,要理论一番,讨个说法。 两支队伍的“造访”共同说明了一个问题,舆论监督有着广阔的社会需求和影响力,同时也说明,各级干部对当前舆论监督的承受力亟待提高。 社会主义法律和理论支持开展舆论监督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舆论监督的法律支持来自于我国的根本大法——《宪法》。该法第四十一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检举的权利,但是不得捏造或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 应该说,通过报章、电台、电视台对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工作提出批评,是宪法赋予新闻工作者的一项神圣权利;舆论监督体现的是社会主义民主广泛性,是广大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一种重要途径,是广大群众包括被监督对象借助媒体对公众机关依法进行监督的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 ,围绕新闻报道引发的法人告新闻媒介侵犯名誉权诉讼的官司层出不穷。在众多的新闻官司中 ,新闻媒介为自己辩护的理由往往是 :这是开展正常的舆论监督 ,行使宪法赋予的权利。综观我国现行的法律体系 ,除了《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规定香港居民“享有言论、新闻、出版……的自由”之外 ,我国法律还没有明确使用“新闻自由”这个概念。但是人们一般认为 ,舆论监督权利是以三项公民权利为依据的 ,即言论自由权、知情权和批评建议权。《宪法》第 35条规定了公民享有言论自由和出版自由 ;第 4 0条还规定了公民对任何国家机关和工作人员有…  相似文献   

5.
新闻舆论监督是个多面体,它可以从几个方面去定性,但最具决定性意义而且最重要的定性是法律层面的定性。如果不去认识它的法律属性,新闻舆论监督的法律地位就无从谈起。如果没有法律地位,新闻舆论监督就会失去法律上的属性,而随意遭人抵制,甚至被权力废黜。目前,我国现有的法律尚没有直接界定新闻舆论监督的权利,只是以相关的法律依据间接地确认其各项权利。宪法第41条规定:“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他们的违法失职行为,有申诉、控告的权利;公民因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的工作人员侵犯自己的合法权利而受到损失时,有依法取得赔偿的权利。这是宪法赋予公民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一种监督权利。宪法还规定了公民的批评权、申诉权、控告权、检举权和建议权。这些权利实现平台不是单一的,但新闻舆论监督是其中最方便、最直接、最重要的。新闻媒介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耳目”具体体现在监督职能上,“喉舌”就是传达党和政府的声音,影响社会舆论。任何抵制、反对新闻舆论监督的言行都是错误和违法的,如果新闻媒介放弃这种权利,不仅会弱化新闻媒介的其它功能,也会严重脱离人民群众。在我国,新闻舆论监督是一种宪法权利,是履行新闻舆论...  相似文献   

6.
舆论监督的法律界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舆论监督具有公开性、传播的快速性、影响的广泛性、揭露的深刻性、导向的明显性、处置的及时性等特性和优势,使得它虽没有强制力,却在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极具影响力。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和记者的一种权利,其正当有效的行使也需要法律的切实保护。如何在保护和防范之间建立一种有效的平衡,建立起一道界限,不仅能切实保护新闻自由,而且切实保护被监督者的权利;不仅能惩治新闻媒体滥用舆论监督的行为,而且能惩治被监督者抵制新闻媒体监督权的行为,更好地发挥舆论监督的正面效应,值得认真研究。  相似文献   

7.
吕国兴 《军事记者》2006,(11):41-42
随着我国法律体系的不断完善,军队法制建设的不断加强,军事摄影涉及的法律问题越来越多。因此,部队摄影工作者应当学法知法懂法用法,用法律来规范我们的行为,指导我们的工作,维护我们的权益。那么,我们在摄影工作中应当注意哪些涉法问题呢?一、遵守宪法问题。作品的主题态度,实际上是指我们在进行工作报道和作品创作时,所持有的政治倾向、立场和态度,也是一个公民应该遵守宪法的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五十一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第…  相似文献   

8.
关于舆论监督的法律界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据统计,近几年来,我国因舆论监督引发的新闻官司已发生1000多起,新闻界败诉率达30%.新闻官司在前些年突出表现为`名人告记者热',而近年围绕新闻报道引发的法人告新闻媒介侵犯名誉权诉讼也接连出现. 在众多的新闻官司中,新闻媒介为自己辩护的理由往往是:这是开展正常的舆论监督,行使宪法赋予的权利.人们一般认为,舆论监督权利是以三项公民权利为依据的,即言论自由权、知情权和批评建议权.《宪法》第三十五条规定了公民享有言论自由和出版自由,第四十条还规定了公民对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建议和批评的权利,这些公民权利引伸到新…  相似文献   

9.
新闻采访与保护隐私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新闻采访权与隐私权的界限新闻采访权和隐私权之所以会产生冲突,根本原因在于新闻媒介的活动侵入了构成法律意义上隐私的信息空间。解决这两者的冲突,重点在于界定两者的界限。但问题是两者的界限很难划分得清晰。这是因为个人虽然具有独立性,但其生活在社会中,必须跟他人交往,也必须跟他人进行信息交流,这样,个人的信息空间总有部分与社会信息空间形成一种交融状态,难以分清是私人信息空间还是公共信息空间。新闻媒介利用这部分信息,就是一个两难处境,冲突也在此形成。新闻媒体享有的新闻采访权利是一种相对权利,是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在相对于他人或其他状态保持不受约束、不受控制和不受妨碍的前提下,按照自己的意志和利益行使的权利。而  相似文献   

10.
自1987年三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实施后,公民的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增强,以前靠行政手段解决的新闻纠纷不少演变为新闻官司,全国各级法院受理的新闻官司逐年增加。这一方面反映了我国民主与法制进程的加快,另一方面也要求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必须适应新的形势,增强法律意识,用法律规范新闻宣传。 尊重采访对象的法律权利 在计划经济年代,新闻采访往往依靠行政命令去实现,人们也往往把新闻媒体等同于上级机关。一个电话、一封介绍信,不论对方是否乐意,都必须接受采访,甚至必须按照采访者的思路去回答问题、组织场面,倾…  相似文献   

11.
汪洋 《新闻前哨》2004,(2):21-23
作为宪法权利的知情权主要是一种针对国家的权利。相对应的,国家机关应该承担相应的义务,即主动公开信息、并对公民的询问请求进行答复。知情权对于新闻信息的获取具有最直接的意义。这种义务在不同的国家机关身上体现为不同的制度:立法机关中的立法会议公开制度、法律公开制度;司法机关中的审判公开制度、判决公开制度;反映在行政机关上,即表现为行政信息公开制度。所有对这些制度共同组成了国家的情报公开制度,也称为信息公开制度。我国在加入WTO及SARS事件后,这一制度的建立已呼之欲出。  相似文献   

12.
陈颖 《兰台世界》2001,(2):20-20
档案行政执法的裨是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及其档案执法人员通过大量的组织工作把国家《档案法》所规定的权利和义务变成本行政区域内的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以至每个公民在处理档案事务中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它既包括组织实施档案法律,法规和规章的活动,也包括采取行政强制措施排除执法过程 的阻力和违反《档案法》的行为,可见档案行政执法较之档案部门的其他职能是更具规范性,强制性和权威性,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要求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应当适时地转移到依法行政的轨道上来,为了适应这个转变,档案行正执法人员必须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  相似文献   

13.
胡新桥 《青年记者》2012,(13):15-16
在中国当下的社会环境中,记者是类似于医生、教师等人群的职业群体,拥有与普通公民不同的职务权利.记者所享有的采访权、报道权、评论权等职务权利,是基于中国《宪法》赋予所有公民的知情权、表达权及批评建议权等权利的衍生品,同时享有国家机关通过行政审批或司法行为等赋予超越一般公民的特殊权利.应该说,今天记者权利的行使日益具有职业特点.  相似文献   

14.
当前新闻自由的异化困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波 《青年记者》2007,1(18):38-39
新闻自由是记者享有的一种权利,而不是一种权力。权力的行使具有强制性,权利只能停留在记者个人享有的层次上,把权利当权力必然导致新闻侵权,这种现象在今天已经屡见不鲜了。新闻自由:记者应该享有的权利新闻自由这一概念是由资产阶级政治家、诗人约翰.杰斐逊的出版自由的观点衍生而来。"新闻自由是指新闻媒体为了公共利益,在法律所允许的范围内采访、写作、报道、发表新闻信息的  相似文献   

15.
仅有法律授予而无法律保护的权利不能称得上是完整的权利。为了完善著作权人的权利,世界各国都在法律中规定了哪些行为构成侵犯著作权罪,包括对被侵权的著作权人采取何种救济措施的著作权救济制度。从《伯尔尼公约》的缔结到《知识产权协议》的达成,标志着世界范围内著作权救济制度的进一步完善。侵犯著作权犯罪是一种现代新型经济犯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包括著作权在内的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日益增强,保护手段不断提升,尤其在近一两年内相继完成了对《著作权法》的修改,并  相似文献   

16.
运用新闻手段进行批评,是人类言论自由权利中一项重要权利,为了使新闻更好地发挥针砭时弊的作用,许多国家或地区从法律、政策上对新闻批评给予鼓励和保障,这些鼓励和保障,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确认批评是公民的权利,是新闻的基本职能。如1919年苏共八大决议指出:“党的和苏维埃的报刊的最重要任务之一,是揭发各种负责人员和机关的犯法行为,指出苏维埃组织和党的组织的错误和缺点。”1977年公布的苏联《宪法》又规定:“每一个苏联公民都有向国家机关和社会团体提出改进其工作的建  相似文献   

17.
谢惠加 《中国出版》2013,(16):36-40
我国正在修订的《著作权法》应完善有关版权权利管理信息的法律保护制度。应将非电子化的权利管理信息纳入保护范围;要求权利管理信息必须附着于作品复制品或在作品传播时出现才得以受法律保护;禁止添加虚假权利管理信息;规定行为人承担删改权利管理信息民事责任的前提必须是主观上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行为会导致或帮助著作权侵权行为的发生;确定删改权利管理信息的最低法定赔偿额。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来,名誉权纠纷案件日渐增多,原告一方依据保护名誉权的法律规定起诉,被告一方往往依正当的舆论监督来反驳。那么法律规定的个人和社会所必须的言论自由、新闻自由与对公民、法人名誉权的保护,两者之间是否存在冲突呢?我认为,并无这种冲突。从大量的审判实践看,一些人违反新闻规律,法制观念又淡薄,滥用新闻批评权利,侵害公民、法人名誉权是引起名誉权纠纷的一个重要原因,另有一种情况则是被批评者抓住舆论批评的个别细节滥用起诉权利,意图逃避正当的舆论监督。  相似文献   

19.
全民守法,即任何组织或个人都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任何公民、社会组织和国家机关都要依照宪法和法律行使权利或权力、履行义务或职责. 守法既是档案法制建设的重要内容,又是实现依法治档的根本要求,要真正走向档案法治,实现依法行政,落实全民守法,就要转变守法观念.  相似文献   

20.
陈明  施宇 《新闻爱好者》2004,(11):26-26
近日,一些新闻被炒得非常的热门。先是9月10日,许多媒体报道了重庆节出现“不明飞行物”。《成都商报》刊发《两具“不明飞行物”金属残骸坠落重庆节》一文,报道说“10月9日7时10分左,一块巨大的物体从天空呼啸而下……”公众舆论监督,是社会权利的重要内容。所以,应该认识到,媒体和记者是行使公众知情权和实现社会监督权的特殊机构和群体。当然,采访权不是绝对的。作为具体的权利,不是所有的采访权都必须实现、都可能实现。我们认为,作为媒体,在采访权问题上应该明确三点。第一,采访权是可以受到限制的。例如,出于国家安全需要,法律对记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