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现代教育管理是主体性教育管理。主体性教育管理是教育管理的一种存在形态,是对客体性、工具性和物本性教育管理的超越。然而,由于主体性中主客二元思维的缺陷,导致了主体性教育管理内在的困境。主体间性是对主体性的内蕴与超越,是一种全新的思维范式。在主体间性中,主体性教育管理的内在困境被超越,生成一种新形态的教育管理——主体间性教育管理。主体间性教育管理形成了一种新的内在结构与机制,"主—主"关系替代了"主—客"二分,充盈着一种共生共在、合作互动、生态和谐、精神关怀与公共理性的性质和精神,实现了教育管理的内在变革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尽管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所处的历史时代不同,理论背景各异,但是在原创性后现代思想家的理论话语中,马克思哲学被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同时,马克思哲学中也不乏某种后现代思想的特征。因为二者都是对资本主义及其现代性的反思和批判,所以马克思哲学具有"后现代"意蕴。  相似文献   

3.
主体性美学与主体间性美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启蒙时代产生了主体性美学,包括中国思想解放的新时期产生的实践美学。主体性美学是对古代客体性美学的超越,有其合理性。同时,也存在着历史的局限和理论的缺陷。主体性美学认为审美是主体对客体的把握和征服,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在主客对立的格局内,主体性不能解决自由何以可能、认识何以可能也就是审美何以可能的问题。审美是人与世界的主体间性关系,只有变主体性为主体间性,才能解决审美的本质问题。  相似文献   

4.
人的主体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属性,是人作为主体为了生存而在不断与外界世界进行物质、能量、信患的交换过程中逐步确立的.主体间性是主体在生存论和交往实践论层面上的自我反思与批判.马克思通过交往实践,对社会历史结构和人的生存和自由发展的实现机制进行分析,找到了一条通向人类自由发展和全面解放的道路.人类对自身的不断探求与追问凸显出入作为主体不断对自身的提升与超越,不断地去追寻一种终极性的人性关怀,不断地在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去提升自己.  相似文献   

5.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被视为不断生成与建构的“文本”,而不是封闭的、稳定的、从外部即可加以研究的意义系统.师生关系不是主客二分的关系,是“我—你”的生活关系,是主体间性的关系.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既是人的生存方式也是教育方式的根本变革.在师生主体间性范式下,师生在交互的基础上双向理解,教育的意义是通过师生主体间性交往而得以建立,教育关注的是师生教学生活本身,是师生个体生命的成长.  相似文献   

6.
郝文武 《教育研究》2020,41(7):31-38
多年来,中西方哲学和教育学的许多研究,由于未能摆脱近现代主体论哲学的人际关系主客体二元对立论的影响,存在"双主体"同为"双客体"、"主体间性"同为"客体间性"的明显逻辑悖论。马克思的人是"对象主体论"思想,为认识人际和师生关系的本质提供了根本依据。认识者和实践者的人及其对象的人都是对象性活动的主体,师生关系是没有客体的自我主体和对象主体之间的主体间关系,师生主体间的主体及其主体性与非主体间的主体及其主体性有根本区别,构建师生主体间性必须把科学的理念转化为现实有效的教育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7.
8.
胡塞尔的哲学一方面可以视为近代哲学思维的极致,另一方面,它也展示了某种转折,主体间性问题便是其中之一。正是胡塞尔关于主体间性的探究,才使这一问题在现代哲学主流话语中真正蔚为大观。胡塞尔不仅从现象学角度改造主体性概念,而且更重要之处在于他对主体间性概念和理论的构造和研究。  相似文献   

9.
从主体间性理论出发,探讨译者与翻译活动所涉及的各主体之间交往时所体现出的主体性,指出译者作为翻译主体,与其他各主体之间是一种平等、共生的关系,译作是翻译活动各个主体在此基础上理解、对话、交流的产物。  相似文献   

10.
主体性教育是历史与时代呼唤的结果;主体性教育思想必须注意对教育主体与教育主体性的全面认识;学生主体性是主体性教育的归宿;主体间性为主体性教育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下半叶以来,由于现代科学整体化的快速推进,自然辩证法学科已经遇到了越来越严重的挑战。在这种形势下,学科建设中的一些历史积淀问题重新凸现,同时还产生了一些新的重大问题。这些问题包括:自然辩证法的学科归属问题(学科性质问题、学科名称的复归问题、学科的定位问题)、自然辩证法研究中的几个重要问题(与科学技术史研究的相关问题、科学哲学和技术哲学的主攻方向问题、文风问题)、自然辩证法与相邻学科的关系问题(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哲学其他分支、与经济学、与社会学的关系问题)。自然辩证法学科要在新世纪得到进一步发展,必须对这些问题作一个比较彻底的厘清。  相似文献   

12.
该文分析了语文学科“工具论”的背景及其演变 ,认为“工具论”的逻辑是将语文等同于语言 ,混淆了语言学上的基本概念即“语言”和“言语” ,继而从语言学的新进展中 ,为语文教育人文性的底蕴和立人为本的目标寻找依据 ,得出语文应是能力型人文学科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后现代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是亟须解说的问题,因为这既牵涉到对后现代思想的激进性的考量,也牵涉到对马克思主义在后现代语境中的适应性及创造性的把握.本文从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主体范畴出发,考察这一范畴在后现代语境中的新意味.后现代主义思想家对马克思主义美学主体范畴的褒与贬,无论其公正还是偏颇,其意义在于呈现出一种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新理解,使马克思主义美学某些被忽略,甚至被遗忘的成分得以苏醒,这有助于把握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4.
主体自身对象化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重要内容,是主体本质力量对象化的重要形式。作为主体自身"人化"的过程,是人通过实践和反思而达到的存在状态和生命境界,是人的生命自觉的一种哲学表达。人的深层本性是主体自身对象化的逻辑支撑。以马克思主义对象化理论为指导,立足人的本性,深入探讨了主体自身对象化的逻辑路径,有利于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自然概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构成了人与世界通过物质变换而相互联系的基础和框架,它是我们全面理解自然吏和人类史之间关系的重要环节,是理解自然辩证法和历史辩证法相统一的前提和根据。准确地把握这一概念,对于我们理解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发展及其关系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在马克思人学思想指导下,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下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人的主体性培养问题作了理性思考,并从教育观念、教育目的、人际关系和理性教育与非理性教育的融合等五个方面提出了见解。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后期,西方社会掀起了一股后现代主义思潮,它强烈地冲击着各个领域,知识的性质也不例外地受到了影响。与现代知识的性质相比,后现代知识的性质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它是立足于对现代知识性质的批判和解构上,对当前新课程改革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尤其体现在新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之中。  相似文献   

18.
语文学科性质的演变、争论、界定,是语文学科探究的一个重要问题。语文学科从经学、史学、伦理学中分离出来以后,从语文学科“基础”工具到“交际”工具的变化,可以看出语文学科性质的演变经历了一段艰难的历程。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恩格斯在实践的基础上科学地认为,人与自然是矛盾的统一体,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对此,应加以全面理解:一要准确定位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二要认识到人在能动改造自然的同时受自然规律的制约;三要反思传统的发展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最终任务是提高人的素质,教育改革的方向和根本目标是素质教育,弘扬人的主休恶性循环意识对精神文明建设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