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通过仔细解读“人是万物的尺度”的本真含义,包括历史上几位哲学巨匠对此文本的不同理解,说明这是文本理解的历史性和视界不同的问题,同时我们解读这一文本更进一步的意义是为我们“所用”,为“实践服务”,突出当代中国哲学应正确把握人的主体性研究,在改革中重视人的主体地位,同时达到主客统一。从而指导我国的社会实践。  相似文献   

2.
黄晓旭 《中国教师》2009,(Z1):355-356
传统的教学过于注重系统化、理论化的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我们最初的教育目的是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忽视了学生的真正想法。从而导致了教学的呆板与低效。其实,学生自身的理解是连接知识本身与最终生成结果之间的桥梁,更是老师顺利开展教学的重要基础。本文主要从文化教育学的角度,揭示本文内涵与学生自己理解相融的"第三视界"才是我们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机制,进而促进教育教学活动的高效进行和学生真正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李俊芳 《考试周刊》2008,(21):209-210
译者主体作用是客观存在的,传统的翻译理论研究往往忽视了译者棗这一翻译活动中最积极的因素.借助于现代阐释学的"理解的历史性"、"视界融合"与"效果历史"三大哲学原则.来讨论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相似文献   

4.
儿童的阅读总是带着自己已有的视界去解读作品,并与作品所固有的视界实现融合,这样作品中的形象才会真正走入儿童的心灵世界,才能真正满足儿童精神成长的内在需要。“视界融合”是接受美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读者带着自己固有的审美经验和能力进入新文本,在阅读过程中,逐渐理解、顺应、接受、创生,实现新旧视界共同交融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从新课程下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主体"学生"这个视界出发进行教学探索,实现师生"视界的融合"。从学生个性视界讨论一次函数k,b两参数的不同特征,尊重学生健康丰富的个性发展;从学生生活视界——社区生活经历中提炼出一次函数的增减性质,以一次函数产生的生活背景出发激发学生学习一次函数兴趣。只有关注学生的"视界"为出发点的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才能实现师生视界的融合,最终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6.
论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接受美学关于文本的不确定性及"图式化视界"框架下的文本"空白点"理论,对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的发挥不无启迪意义。一方面,有助于从语义空白、内涵空白和价值空白三个方面对文学翻译中原文文本的开放性进行分析,说明在文学翻译过程中译者作为主体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有助于论述原文文本的框架与"空白点"制约译者对原文进行再创造的程度,认为译者的主体性也会受到约束,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原作者对原文文本的控制权。  相似文献   

7.
“视界融合”是伽达默尔三大哲学阐释学原则之一,就翻译而言,视界融合的过程就是译者视界与作者视界产生碰撞、互动的过程。通过对爱情诗“A Red,Red Rose”的两种中译本的比较分析可以得出,“视界融合”原则在突出了译者的主体地位、表明了译者选择视角的客观性的同时,也揭示了复译是该原则的理论要求与实践方向。  相似文献   

8.
“视界融合”是伽达默尔三大哲学阐释学原则之一,就翻译而言,视界融合的过程就是译者视界与作者视界产生碰撞、互动的过程。通过对爱情诗“A Red,Red Rose”的两种中译本的比较分析可以得出,“视界融合”原则在突出了译者的主体地位、表明了译者选择视角的客观性的同时,也揭示了复译是该原则的理论要求与实践方向。  相似文献   

9.
在一定意义上看,国内学者对杜威的认识是较为刻板和静态的。从根本上看,这是由研究者从事探究时的视界所造成的。在这种平常视界下,杜威教育思想的生成之旅被遮蔽了,引起杜威教育著述的问题被删改,实际上发生的论战背景被遗忘,而杜威的对手,及对手的话语、行动和参加论战的观众被剪切掉。所谓"行动着的"视界意图重建一个具有陌生感和距离感的杜威教育思想印象。  相似文献   

10.
"视界融合"是伽达默尔三大哲学阐释学原则之一,就翻译而言,视界融合的过程就是译者视界与作者视界产生碰撞、互动的过程.通过对爱情诗"A Red,Red Rose"的两种中译本的比较分析可以得出,"视界融合"原则在突出了译者的主体地位、表明了译者选择视角的客观性的同时,也揭示了复译是该原则的理论要求与实践方向.  相似文献   

11.
师范院校教育学课程价值取向的教学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学生而言,适应教师角色具体要求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是师范院校教育学课程教学的根本价值,实践“素质化”教学是实现这一价值取向的有效途径。“素质化”教学将教育学理论知识“活性化”和“个人化”,使之转变成支撑学生教师专业成长和满足学生适应教师角色要求的教育学理论素质。同时帮助学生获取必要的非知识性教师素质。当然。“素质化”教学必须以“生命化”教学为条件,只有这样,才能最终落实教育学课程教学的价值诉求。  相似文献   

12.
This article critiques some of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in critical pedagogy and the way it tends to overlook or downplay the strong emotional investments of troubled knowledge in posttraumatic situations. Examining existing literature in critical pedagogy reiterates the argument that the discourse of critical pedagogy constructs and sustains its own disciplinary affects. This article builds further on this argument and highlights the importance of foregrounding rather than backgrounding the complexity of difficult emotional knowledge and its pedagogical implications. Working from the assumption that critical pedagogy, especially in the context of posttraumatic societies, must engage this terrain of difficult emotional knowledge in ways that have not been sufficiently addressed by the current rhetoric of critical pedagogy, I look to work that gestures toward a discourse of critical pedagogy which considers troubled knowledge as a source of fruitful and responsive learning. As it will be emphasized, this argument entails making pedagogical space for understanding troubled knowledge in more nuanced terms. This task requires a constant reconsideration of new pedagogical resources to enhance the potential of critical pedagogy;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ree such resources: the significance of pedagogic discomfort, the pedagogical principle of mutual vulnerability, and the value of compassion and strategic empathy.  相似文献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学是在中国教育的现实环境中生成的教育学。按照中国社会的发展和中国教育学自身逻辑的发展,可以将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教育学的发展历程划分为中国教育学的重建、中国教育学的破坏和中国教育学的再建三个阶段,各阶段均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特征。通过梳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学的发展历程,未来中国教育学发展需要处理好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其他哲学流派促进教育学建设的关系、批判与继承之间的关系、中国教育学建设过程中的中外关系、学科体系建设与知识体系构建之间的关系,以及教育学学科建设和教育研究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高师中文专业写作课程的师范性是由其专业培养目标和规格决定的。从知识层面看,主要包括指导一切写作活动的基础理论知识,师生共享的用于课堂对话的教学工具知识,由写作学与教育学、心理学相融合而产生的写作教学论知识;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必须两者并重。  相似文献   

15.
高师院校确立以体验为核心的教学逻辑,对于教育学的教学具有规约与引领作用,主要表现在体验能够促进他者知识的转化,有助于高师学生属性的复归,并成为学生专业成长的支点。为此,教育学教师必须在深刻领会教育学内涵的基础上,努力寻求构建教育学的教学逻辑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6.
在对教育何以可能和教育学如何名副其实的思考中,教育学知识逐渐浮出水面。之所以教育成"学"的过程一波三折、教育学屡遭困境,是因为生活的、实践的教育学知识观并未能取代本质主义的、宏伟叙事的和规范描述的教育学知识观。教育学知识不是静止的、符号化的陈述,而是实践的、生成的智慧,是站在生活和实践的立场上对教育不断进行批判的一种教育学思维。在芜杂纷乱的教育实践中,只有站在教育学知识的立场上,才能真正把握教育学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论学科教学论的范式转换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随着教师教育形势的发展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学科教学论必须实现范式转换。从教师专业发展的全程审视,学科教学论具有与以往不同的地位、作用及构成:它为教师职业之旅奠基;培养目标应由教学技能型教师向反思型教育实践专家转换;在课程体系内应强化课程知识、学习知识和实践性知识;在研究方法上应倡导案例分析法、叙事法等;在话语选择上应从课程论、专业学科及教育实践中吸收新鲜的话语,改变陈旧过时的言说方式。  相似文献   

18.
面向人类幸福的教育学——兼论教育学的基本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学的用处和价值已有多种认识与理解,但由于缺少整体的人类这一标杆,而缺失了面向人类幸福的教育学。与之相比,相关学科都以不同的方式与人类幸福联系在一起,并因此成为人类的精神财富。最有价值的教育学,是与人类幸福息息相关的教育学。具体体现为:是成为人类生活方式或者存在方式的教育学;是能够在对生活的直观中,深度介入人类生活,创造新的生活意义的教育学;是既能面向人类的幸福,也能直面人类的苦难的教育学。要实现教育学的价值,必须回答教育学视野中的"幸福"是什么以及如何以教育学的方式追寻和获得人类的幸福。  相似文献   

19.
长久以来,人们以为,教育学的基本问题是其科学性问题。陈桂生先生采用逻辑与历史的方法,通过对教育学现象的历史透视与分析,将教育学的科学性问题转换为什么样的教育知识为最高知识形式的问题,并把通过研究所获得的有关教育学理论的认识应用于教育学体系的建构,形成理论教育学和实践教育学两种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20.
Following the first significant research into Indigenous methods of learning, it was argued that Indigenous students could learn western knowledge using Indigenous ways of learning. Subsequent research contradicted this finding to take the position that Indigenous students must learn western knowledge using western methods and so this set the scen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 pedagogy where Indigenous students could learn how to learn. Theorists in Indigenous education began to search for a metalanguage. Crosscultural theorists have perceived this metalanguage in terms of an explicit and transparent pedagogy while critical theorists want Indigenous students to develop their own ways of speaking and writing and to be conscious of how they do this. However, I take the position in this paper that there is already a metalanguage at work in‐between the student and the teacher in the classroom although it is often obscured from consciousness in the effort to articulate valid, quantifiable outcom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