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董洁儒 《报刊之友》2012,(1):150-151
当前中国的奖学金制度存在重大缺陷,2008年增加了什么“励志奖学金”一类的忽视成绩而考虑“硬件”的奖学金。这类硬件包括家庭贫困证明等,以往“奖高分”的奖学金制度被打破。国家投入了更多的钱,但是是否达到的了预先的政策预期呢?我们仔细研究后就会发现此次政策的结果存在着“知沟”假说的痕迹:做了,但是“鸿沟”却更大了。  相似文献   

2.
美国传播学者20世纪70年代提出知沟假说,开始关注信息社会中逐渐严重的“贫富”分化现象。我国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在信息领域也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知沟现象,特别是包括农民在内的整个社会的弱势群体,他们的信息知识现状令人担忧,若不及时合拢知沟,任其扩散,将对现有社会体系造成较大的冲击,因此,关注弱势群体,消除知沟,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3.
鲍懿喜 《新闻界》2012,(16):20-24
本文以"知沟"与"沉默的螺旋"两个传播效果理论假说为研究依据,从创造性的预见、理论论证、社会整体性、适用的有限性等角度对传播效果理论假说的共性进行了分析,试图揭示出传播效果理论假说的特性,以进一步深入认识传播领域理论假说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4.
5.
张越 《新闻世界》2014,(7):142-143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在信息传播上集多种传统媒体的优势于一身,具有传播速度实时性、信息内容海量性、信息形态多媒体性、信息检索便利性、传播过程交互性、传播范围全球性等特点。人们似乎认为,利用几乎无所不能的新媒体能够缩小知识鸿沟,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随着经济、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并不能弥补经济地位高者和经济地位低者之间的"知识鸿沟",反而使这一鸿沟有扩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本文结合传播学中的"知沟"理论,用大量数据分析了我国城乡"知沟"扩大的原因,并提出只有结合我国城乡"知沟"的现实来建设"农家书屋",才能提高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带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7.
汪霞 《新闻界》2004,(4):56-57
信息时代的显著特征是指权力关系发生转移,相关领域内信息最大量的拥有者便成为权力的掌握者,与之相应的劳动的对象由生产资料变为信息资料.财富的占有形式由有形资产转变为无形资产:2000年的8国首脑会议发表的《全球信息社会冲绳宪章》认为,“信息技术是塑造21世纪最有效的一种力量”,“信息技术正  相似文献   

8.
在大众媒介高度发达的当下社会,运用政府新闻实施社会管理已成为政府执政的重要手段.而这一执政过程遭遇的直接挑战,是政府新闻的非均衡传播所导致并存在于社会各阶层之间的"知沟",这种"知沟"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结构中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财富、权力和知识"鸿沟".社会分层的四个指标--财富、权力、职业声望和教育程度分别导致不同程度的政府新闻"知沟"效应,其中以财富指标导致的"知沟"效应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9.
从“知沟”理论到“农家书屋”图书配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知沟”理论的内涵解读,明确了我国城乡“知沟”现象存在的原因,结合当前“农家书屋”建设,提出了城乡间“农家书屋”图书配置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本文探讨"知沟-信息沟"理论在我国现实社会的表现以及信息共享怎样实现等问题.  相似文献   

11.
网络传播中的知沟理论再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络传播给传统的传播理论带来了很大冲击,很多理论假设都需要在网络传播的背景下重新进行探讨。本文通过对比网络传播与传统媒介传播的不同之处,对传播理论中的“知沟”现象作某些讨论,并通过讨论预测网络传播有可能加剧“知沟”的扩散。  相似文献   

12.
《新闻界》2018,(9):48-54
本文采用北京、合肥健康与癌症信息调研数据,借助调节效应模型,采用多元阶层回归分析方法验证了动机对健康领域知沟的影响。具体来看,主要采用感知患癌风险、自我效能、情感卷入度和行为卷入度四个动机指标,在动机条件模型框架下研究动机与教育程度、媒体使用频度在癌症知沟形成过程中的交互作用。研究结果显示,对于教育程度较低的群体而言,当感知患癌风险、自我效能和行为卷入度较高时,可以从媒体使用中获取更多的知识,从而缩小由教育程度差异导致的知沟。部分动机指标可以缩小由教育程度差异造成的癌症知识差异,这就从微观层面的个体动机和宏观层面的社会经济地位角度,提供了对知沟现象产生机制的一种跨层次解释。在中国的特殊国情下,该研究丰富和扩展了知沟假说的理论框架,拓宽了其研究视野,并对健康传播运动的有效开展、消除健康知识不平等现象提供了一定的现实指导。  相似文献   

13.
信息通讯技术对残障群体越来越重要,但鲜有研究探讨新媒介使用对视障者和健全者两个群体的知识获取差异的影响。通过问卷调查发现,视障者的媒介接触也从传统媒体转向以新媒体为主,在网络使用方面,视障者与健全者在信息获取、个人提升活动上没有差异,在休闲娱乐、网上购物活动上存在显著差异。而两个群体在政治议题知识上没有差异,在生活议题知识上却差异显著,且网络使用活动比上网时间更能预测知识差异,信息获取活动是具有显著影响的重要变量。  相似文献   

14.
论文从图书馆的角度分析“知沟”产生的原因,包括:个人动机和兴趣的差异、社交范围的差异、文化基础的差异、舆论导向形成的差异、文献信息传递技术差异。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协调发展个人动机、完善舆论导向、优化信息传递技术。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农村的"知沟"调查,发现大众传媒在农村普及基本知识方面的重要作用,同时,我们还发现通过激发农民的信息需求动机、态度,满足农民的信息需求,可以更好地发挥传媒提高农民素质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本文针对上海小学8-12岁儿童的健康信息认知"知沟"假设进行的探索性研究.儿童时期的饮食营养习惯养成,健康信息获知习惯的养成对其成年以后的健康状况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电视是儿童目前接触频率最高、接触时间最长的大众媒介,有研究者表示电视广告对儿童的日常饮食结构产生了负面影响.电视广告对儿童的营养健康信息认知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家庭对儿童健康信息认知又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本文通过控制实验研究发现,在电视作为信道的情况下,由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差异而产生了儿童营养健康信息认知的"知沟",这个"知沟"受到了父母对儿童媒介接触控制模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邓丽 《新闻爱好者》2010,(1):108-109
20世纪70年代,美国传播学家蒂奇诺等人在继《芝麻街》教育片的影响等一系列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这样的理论假说:“即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这就是著名的“知沟”理论。1998年,腾讯QQ的出现为大众提供了一个交流信息的平台,QQ传播本身具有匿名性,使用方法简单,使用人群普及,笔者将从四个方面阐明腾讯QQ是弥合“知沟”的利器。  相似文献   

18.
数字出版应用于我国当前阶段的基础教育,会产生知沟扩大的负面影响.知沟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并通过经济基础、知识和技术、内容特征和个人动机4个方面的因素产生作用.本文认为通过调整数字教育资源分配秩序,努力激发较低阶层孩子应用数字教育资源的积极性,可缩小知沟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分析了网络媒体在农村稀缺的现状与原因和网络媒体在缩小城乡"知沟"差距上的优势,认为对农民进行相关"乡村教育"是体缩小城乡"知沟"差距的必要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20.
闫翠萍 《东南传播》2013,(7):100-102
以湖南农村学校教育为例,分析了新媒体环境下城乡学生间的"知沟"现象,这种现象具体表现为新媒体对农村学校教育的巨大冲击。在普遍增加社会信息传播的同时,新媒体增长了城乡学生的知识,但城乡发展的不平衡性,致使城乡学生在同时面对新媒体时,出现了"知沟"扩大而不是缩小的现象。这一"悖论"的产生有其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因素。新媒体对缩小城乡学生"知沟"的作用显得比较有限,并且还存在着一些短时间内难以解决的困难和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