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毛主席在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一封信中指出:“诗要用形象思维,不能如散文那样直说,所以比、兴两法是不能不用的。赋也可以用,……然其中亦有比、兴。”毛主席的这段话,精辟地阐明了运用形象思维和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进行诗歌戗作的艺术规律。毛主席的诗词正是运用这一规律进行创作的光辉典范。下面,试就毛主席诗词中的比、兴和赋的问题谈点粗浅体会。“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也就是打比方,即根据类似的联想和对事物关系的认识,选取他事物来描绘本事物的内在特征。这是我国民歌和古典诗歌创作的传统表现手法之一。《文心雕龙》“比、兴赞语:‘诗人比、兴,触物圆览,物虽胡越,合则肝胆’。”“圆览”,就是观察  相似文献   

2.
一、从黄炎培、毛泽东“窑洞对”说起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到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的2100多年间,许多王朝此亡彼兴,此兴彼亡,就像走马灯一样转换。总的印象是,王朝的兴亡似乎有一个循环的周期,这种历史的循环论早在西汉就出现了。司马迁在《史记》中说:“三王(夏商周)之道若循环。”其根据就是战国以来阴阳家传下来的所谓“五德终始说”。1945年,黄炎培访问延安,在窑洞里与毛泽东谈话时(毛泽东、黄炎培的这番谈话,人称“窑洞对”)说:“我生60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  相似文献   

3.
“赋比兴”最初为我国古代诗论中“六义”之一组、见《毛诗正义》。其后,钟嵘的《诗品》又径直称为诗之“三义”。不过,在文学发展实践中,比与兴渐成合流之势,隋唐以后便有以兴代比,或将比兴省称为兴的习惯。近年来,亦有论者将比兴合称为  相似文献   

4.
诸祖耿先生说:“故曰”一语,不能认为就是注家的话,有时候是作者的自语。如《乐记》这篇东西,出自荀子的《乐论》,小戴礼《乐记篇》是对荀子乐论的发展,但原话有许多未动。后来司马迁作《史记》,有《乐书》一篇,不过是《乐记》的传承,从其中的语词便可看出“故曰”的不同用法。  相似文献   

5.
贵在“求”与“务”殿 文在《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 0 0 4年第 2期撰文认为 ,坚持不坚持求真务实 ,是坚持还是不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本质区别。求真务实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高度概括 ,体现的是马克思主义所要求的理论和实践的、知与行的具体历史的统一。“求真”就是“求是” ,就是依据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 ,不断认识事物的本质 ,把握事物的内在规律。“务实”就是在对规律认识的指导下 ,去干 ,去实践。“求真务实”的统一 ,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必然要求和本质体现。在“求真务实”四个字中 ,没有…  相似文献   

6.
去食堂吃饭的路上,接到范老师的电话,说《当代学生》创刊十周年了,问我这个“老人”有没有兴趣写点东西。“好啊”两个字在脑海中没有停顿—秒钟便脱口而出。握着手机和范老师聊了一会儿,一路笑去。朋友问我:“怎么这么开心?”我说:“就是这么开心!”十年,真是—个好日子。我是在“五年”的时候认识《当代学生》的。  相似文献   

7.
鸟瞰两千年来的赋、比、兴研究,从纵向上说,其总体趋势是以《周礼》“六诗”说为起点,以汉儒对赋、比、兴的认识为核心,存在着两个不同方向的研究线索:一个朝着过去,考辨赋、比、兴的本义,分析《诗经》的表现方法,探寻比、兴的起源;一个向着未来,借用赋、比、兴阐发新的诗歌美学观念。从横向上说,存在着上述四种不同的研究角度。不过,就其主体而言,自汉及今对赋、比、兴的争论,主要是在“表现方法”这个大前  相似文献   

8.
《汉书·艺文志》说:“赋者,古诗之流也。”刘向又认为:“不歌而诵谓之赋。”二者从不同角度说明诗和赋的密切关系。把诗和赋比较一下,便会发现“赋”是专取“诗”中六义(赋、比、兴、风、雅、颂)之一的赋的手法来体物的。但它又和诗有明显区别,是文而不是诗,诗“兴”多而“比”少,赋则“兴”少而“比”多。正如元代祝尧《古赋辨体》所说:楚辞虽有诗兴义,却已是风雅变体。而汉赋祖于楚辞,专取骚中赡丽之辞。这样,汉赋便形成了既有诗中赋的特点,又有骚中辞的特点的一种半诗半文的形式。这就  相似文献   

9.
诗六艺之一曰“兴”。“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就是一个很好的起兴。托物起兴,好象和诗所咏的中心内容没有多大关系。诚然,起兴的事物与诗所咏的正事不一定有直接的联系,即如本诗,要赞美罗敷,不写“日出东南隅”也未尝不可。辛延年作《羽林郎》是模仿《陌上桑》的,它就不用什么起兴,直接从“昔有霍家奴”写起,一样不失为好诗。但作为一种表现手法,起兴  相似文献   

10.
明末清初朴学宗师顾炎武以传统经学价值取向为标准品评、抨击明代学术之空疏浅陋,认为古学弃于明,经学亡于明,剽窃之风盛于明,改窜古书之习猖獗于明,制义所利在“空疏之人”,最没有学问的也就数明代人了(参见《日知录》)。此后,在《诗经》学史研究中,学者对明代《诗经》学多为贬抑之词,以为“明人之学,在义理一方面言,不如宋人之精;在考证一方面言,不及汉唐之密”(胡朴安《诗经学》)。多以为“明代《诗经》学”学者不过数位,著作不过数部,而且或真伪不辨,或“无甚精义”,或“多凭臆说”,没有什么研究价值。山西大学教授刘毓庆先生在北京大学师从褚斌杰先生  相似文献   

11.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师德兴则教育兴,教育兴则民族兴”。师德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最根本、最核心的工作。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拥有一颗宽容之心能够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推动他们走向成功。  相似文献   

12.
湖北荆门郭店楚简《缁衣》第九章引《诗》,学者以为是《小雅·都人士》,但用字、用词、用韵、句数、结构、内容与《礼记》所引、《毛诗》迥然不同,也不见于汉代服虔所言逸诗。而《毛诗·都人士》首章与后四章在内容表达、主题思想、结构逻辑又难以统一。因而“三家则亡”,“毛氏有之”,不过是郑玄所见文本的一家之言。《礼记》引诗是对旧本的增益改换,后世《毛诗》学者将其中《缁衣》“子曰”文字写入诗序,也将诗句移入《毛诗》文本,成为《毛诗·都人士》首章。但有学者指出郭简为“节引”,“鲁、齐、韩三家诗没有《毛诗》的首章六句,当属脱漏”,也是值得再探讨的。  相似文献   

13.
《左传》工于记言,许多外交辞令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前人将《左传》的这个特点称之为“行人辞令之美”(“行人”即指外交特使)。《烛之武退秦师》就是其中的一篇代表作。本文的中心是烛之武游说秦穆公而使之退兵。说辞虽仅125字,却委婉曲折,开阖跌宕,表达了五层意思。第一层:坦言“知亡”,示弱臣服,以满足强敌的骄横心理,为说服提供契机。第二层:指出若“亡郑”只对晋国有利,反面推理,告之“邻之厚,君之薄也”。第三层:从正面来说若“舍郑”,郑国则愿作为秦国“行李之往来”的东道主,对秦“亦无所”,既进一步说…  相似文献   

14.
“兴”的术语解说经历了错综复杂过程,它直接导致了对于《论语》中“诗,可以兴”的错误判断。“诗,可以兴”无涉于艺术或美学问题,而仅仅指特定场合下对于诗句的引用。今天的美学家诠释兴、观、群、怨、不过是以“六经注我”的方法来表达某种善良的愿望,并不出于对《论语》及其“兴”这一语词的准确理解。  相似文献   

15.
一、和为贵 就是要和睦共事。对一个家庭来说,过日子讲求“家和万事兴”;对一个商人来说,做买卖靠“和气生财”;一个地方、一个国家,也是“和则治,治则兴;争则乱,乱则衰”。孔子曰:“礼之用,和为贵。”荀子提出:“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孙子兵法》提出“全胜策”思想,把内部团结、政治清明,  相似文献   

16.
孔子曰:“辞达而已矣。”(《论语·卫灵公》)洪迈曰:“夫文贵于达而已,繁与省有当也。”(《容斋随笔》)顾炎武曰:“辞主乎达,不论其繁与简也。繁简之论兴而文亡矣!”(《日知录》)孔子只笼统地说“辞达”,即写文章言辞要足以达意;洪迈和顾炎武则更进一步指出繁与省或繁与简  相似文献   

17.
“赋”、“比”、“兴”是汉人从《诗经》中总结出来的诗歌的三种艺术表现方法,和《诗经》中的“风”、“雅”、“颂”相配,称之为“六义”。赋、比、兴的概念成于汉代。孔子致力教学多年,《诗经》是他的重要教材之一,从《论语》、《礼记》等记载孔子言行的书来看,没有赋、比、兴之说。战国时期的孟  相似文献   

18.
一、为什么研究1.职教面临困境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我们对其基本规律没有掌握,知之不深、知之不全。解决职教问题的关键,在于认识职教规律、遵循职教规律、掌握职教规律。正如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所说:“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取得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2.职教科研的目的就是探求职教规律。毛泽东对“实事求是”的解释:“‘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  相似文献   

19.
罗大经《鹤林玉露》主要从两个方面对诗“兴”进行了阐说:一,提出“兴”重“观物”,且要做到“静观”与“活观”的统一;二,强调“兴”意乃“赋”、“比”之归宗,去“兴”则“赋”、“比”无所归依。上述两方面,为古典诗“兴”理论的完善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20.
我与文学     
小时候。我便听说了“学”,在我心中,学高深神秘。一天,我壮着胆子问爸爸:“什么是学?”爸爸笑答:“你手中的《格林童话》,不就是学吗?”接着,爸爸指了指大书柜说,“这都是学。”我若有所悟地点点头,从此便与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