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顾玲 《早期教育》2000,(8):34-34
幼儿的任性行为是一个相当普遍的现象。任性是幼儿的一种不正常心理状态的反映.也是他们要挟父母、老师或其他亲人,满足自己某种需要的一种手段。  相似文献   

2.
和幼儿长期相处的过程中,我发现有不少孩子一方面任性、娇气,另一方面则缺乏勇敢精神,碰到难以解决的事情就不敢去做,不敢大胆地表现自己,也不敢承担后果,缺乏试一试、做一做的勇气.有时侯在幼儿园我们常常可以这样遇到一种情形:老师苦口婆心地劝某个孩子玩游戏,但孩子无论如何都不敢去试.孩子缺乏勇敢精神,这不利于他们的成长,作为老师对此应该引起重视.如何在日常活动中激发幼儿的勇气,培养幼儿的胆量,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3.
生活中人们经常可以看到,有些孩子为了达到目的特别任性,有时甚至会哭闹不止,把父母搞得精疲力尽。有人把这种任性归咎于家长对独生子女太娇惯,其实不尽然。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威廉·科克的研究表明,孩子任性也是一种心理需求的表现。他指出,幼儿随生理发育,开始逐渐接触更多的事物,但对这些事物的正确与否,他们却不能像成人那样做出正确的判断。孩子只会凭着自己的情绪与兴趣来参与,尽管有些参与行为会对他们不利。家长们大多是以成人的思维更多地考虑结果,而往往忽略了孩子的情绪和兴趣。实际上,这些兴趣与要求也正是孩子心理需…  相似文献   

4.
当前,幼儿自我中心现象已引起人们极大的关注。人们在惊喜现代幼儿聪明的同时,又常常哀叹他们道德品质的低下。许多幼儿凭着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不同程度地表现出自私任性、攻击性行为、不尊重长辈、独占欲强、缺乏同情心等缺陷。这种偏离社会行为规范的现象,怎样才能矫正?本文就幼儿自我中心的成因及教育对策谈点粗浅看法。一、幼儿自我中心的成因分析1.自我中心化是幼儿自我中心产生的心理原因自我中心化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最早提出。早期儿童在思考问题时,一切都从自己的观点出发,不能站在别人的立场去考虑问题。皮亚杰把这种现象称为自我中心,认为7岁以前的儿童,都表现出自我中心化的倾向。1岁半以前的儿童总是以自己的身体和  相似文献   

5.
幼儿期的孩子往往被认为无忧无虑,快乐活泼,其实,他们的内心世界也有焦虑和恐惧,也有忧郁和不安.其中一部分孩子,特别是学前后期的孩子,还不同程度地受着自卑感的困扰.根据我们对广州市四所幼儿园280名大班幼儿及其父母、老师的调查,有48%的父母反映孩子有自卑感,认为自己在某些方面或很多方面不如别的小朋友.教师反映有39%的孩子极少或从来不敢在众人面前大胆表现自己的才能.在被调查的孩子中,有40%的对自己作出“很蠢”、“不能干”、“很差”等消极的自我评价.以上情况表明,自卑感,在幼儿当中是存在的,应当引起幼儿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由于我国实行计划生育,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他们一出生就受到父母及祖父母的百般宠爱。在这样的环境中,幼儿容易养成以“我”为中心,任性、自私的性格,心理和生理方面异常脆弱。因此,为了使幼儿身心得到健康发展,除正面教育外,还有必要对幼儿提供适度的负面刺激。  相似文献   

7.
杨静 《班主任》2015,(4):43
心理学家认为,依赖心理最突出的表现是缺乏自信心和独立感。依赖心理强的学生喜欢和独立性强的同学交朋友,希望在后者那里找到依靠;学习上他们经常处于被动状态,喜欢得到老师的悉心指导。在家里,他们则一切都听从或依赖父母。具有  相似文献   

8.
雷淑珍 《学周刊C版》2019,(4):175-176
幼儿非常渴望得到父母、老师、同伴的肯定和赞美,这种心理促使幼儿不断锻炼和提升自己的各项能力。我们所说的赏识教育并不是单纯地给予儿童鼓励和赞美,而是要帮助幼儿分析自己的行为过程与结果,使幼儿的行为意识不断强化,进而获得更好的心理体验,纠正不良思想与行为习惯。赏识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它具有人性化的特点,可帮助幼儿建立自信心,获得健全人格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我的孩子什么都好,就是太任性了,听不进一点儿道理……”类似的抱怨,您是否也有过?家长们也许并不了解幼儿任性是一种心理需求的表现。  相似文献   

10.
一、问题的提出 当今幼儿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对他们宠爱有加,许多幼儿养成了依赖、任性的坏习惯.本学期初,我对中班幼儿的日常生活能力及行为习惯进行了调查了解,发现了一个共同点,就是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差,许多幼儿不会自己吃饭、穿衣,一切依赖父母,而做父母的也没有意识到从小对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是多么的重要.  相似文献   

11.
请给孩子一些“劣性刺激”欲求小儿安应忍三分饥与寒近些年,大量的社会调查表明,现代儿宜的身心日趋脆弱,常表现出怯懦、孤僻、任性自私等心理状态.究其原因,心理学家和教育家一致认为:这些儿童普遍缺乏的是"劣性刺激",应当引起年轻父母的重视.所谓"劣性刺激"...  相似文献   

12.
主持:对幼儿来说,世界很大、很复杂,因此,他们心里时常会有不安的感受。虽然孩子渐渐长大,许多胆小、害怕的问题会逐渐得以解决,但缺乏安全感的心理依然会困扰孩子。比如有的孩子不敢举手回答老师的提问,不敢在生人面前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要求,甚至还因害怕被嘲笑而拒绝参加游戏或集体活动。由于缺乏安全感的幼儿通常谨小慎微,害怕别人排斥,所以他们总显得孤独和压抑。对付不安,父母是可以帮助幼儿掌握一些技巧的。这里有5位父母的经验,可以与你分享。  相似文献   

13.
幼儿的“主体性缺失”有着各种各样的表现,但我们认为,以下三个方面最集中、最具代表性: 第一,学习和思维刻板,缺乏创造性。美国心理学家邓克尔经实验得出的结论是:“人的心理活动有一种功能固定性,它使人们的思维趋于刻板、固定化,总是沿着习以为常的思路去想、去做。”学前儿童更是如此,他们在思考或解决问题时,都是按父母或老师教过的一般性、常态性的  相似文献   

14.
我认为指导两位老师行为的观念是不一样的。老师甲充当的是裁判员、调解员的角色。《幼儿园工作规程》中要求,要培养幼儿正确运用感官和运用语言进行交往的能力。我认为幼儿的纠纷、争执也是一种交往的过程,对于儿童个性心理的发展是有益的。因此,我比较赞同老师乙的做法。她注重了教师观察者的身份,首先信任孩子自己有能力处理好,过早地进行干预,会抑制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试想,幼儿来自不同的家庭,大都是独生子女,缺乏与其发生纠纷、竞争的对象,同伴之间的纠纷可以让他从别人的眼中、话中看到对自己行为的评价,了解…  相似文献   

15.
从幼儿在园的表现来看,有孤独感幼儿的数量在逐渐增多。幼儿的孤独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适应能力差。幼儿入园以后,对新的环境和新的学习内容适应缓慢,对生活、学习常常表现出心神不定,不知所措。二是胆小,心理比较脆弱。如因怕出错误或怕老师批评,上课不敢举手发言,经不起失败等。三是智力不如其他小朋友。四是不合群,不喜欢与其他小朋友交往。经过对孤独感较严重的幼儿进行家访,父母普遍反映孩子在家里不爱说话,经常独自一人发呆,对家里来的客人不理睬,甚至对爷爷奶奶也不好好说话等等。幼儿孤独感的产生有多方面原因,父母和教师…  相似文献   

16.
幼儿尤其是独生子女,任性的居多。这类幼儿的自我意识很强烈,一切都以小“我”为中心,以自己的喜好为标准,不肯接受制约。一旦自己的要求得不到满足,就会以哭闹、撒泼等手段要挟大人,以达到自己的目的。幼儿的任性,如不注意纠正,发展下去,将会形成唯我独尊、为所欲为、心胸狭窄、独断专行、不听别人劝告、也听不进批评意见等坏习气,对幼儿的成长极为不利。然而,无数事实证明:孩子的任性,主要是由于后天教育不当、无原则的迁就所致。因此,家长和老师必须重视防止和纠正幼儿的任性,加强对任性幼儿的疏导和教育。下面笔者就如何…  相似文献   

17.
如何培养幼儿自信心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关资料报导:有人对广州市四所幼儿园的280名大班幼儿及其父母、教师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幼儿缺乏自信心,48%的父母反映孩子有自卑感,认为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别的小朋友,教师也反映有39%的孩子极少或从来不敢在众人面前大胆表现自己,而约有40%的孩子对自己作了“很蠢”、“不能干”“很差”等消极评价。另报导:有人在儿童社会性发展状况的研究中发现,在400名中,大班被试幼儿中,自信心很强或较强的幼儿只占24.4%,而自信心一般甚至很不自信的幼儿只占75.6%。许多教师反映,自信心不足在幼…  相似文献   

18.
中学阶段是中学生生理、心理急剧变化的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学生产生了成人感,出现了强烈的独立性需要,对家长和老师的教导开始有了自己的看法.因此在这个阶段,学生的逆反心理也是最严重的.现在的中学生中很大一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具有普通独生子女的性格弱点,如自私、任性、固执、缺乏责任感和道德感、对父母和师长依赖性大(尤其在学习方面),等等.  相似文献   

19.
现在的幼儿大多数是由祖辈抚育,老人对幼儿过于溺爱,迁就,又由于和父母相处的时间不长,幼儿与父母之间的依恋情感不深。当父母和幼儿短暂的相处时,为了幼儿的任何要求父母都百依百顺,从未考虑过幼儿的需要是否合理;幼儿自我中心愈来愈强。所以说,父母的溺爱使幼儿有了"成功"的经验,从而一步一步形成了任性、固执的性格。  相似文献   

20.
侯瑞荣 《山东教育》2004,(33):26-26
一提到“任性”,大多数成人就认为是小孩不听大人的话,和大人对着干,其原因归结为家长对孩子太娇惯、太迁就,给孩子太多的爱所造成的。其实并不尽然。美国心理学家威廉·科克的研究表明,孩子任性是一种心理需求的表现。他指出,幼儿随着生理发育,开始逐渐接触更多的事物,但对这些事物的正确与否,他们却不能像成人那样作出正确的判断。我们知道,幼儿本身的感受和需要,大多是依靠自己的情绪与兴趣来决定的,往往会有些不合情理,作为成人既不可以唯命是从,也不可以断然否定,即使要让孩子知道必须怎样做不许怎样做,也应该维护孩子的自尊心和选择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