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梁永佳《地域的等级》在前人基础上对白族文化进行重描和结构,有锐意创新和不俗构思,但受到调查地域、视域等限制,迷失于喜洲中心主义误区里,将喜洲文化等同于大理白族文化,遮蔽了多元异质的大理白族文化,有必要对此进行扬弃,这将深化对大理白族文化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请同学们齐读屏幕上的诗句。生读:《鹿柴》: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鸟鸣涧》: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师:同学们读的时候有什么发现? 生:诗句中都有“山”。师:不错,都写到山,而且山的前后都有一个“空”字。这位喜用“空山”意象的诗人就是盛唐山水诗人王维。今天我们欣赏他的另一首有“空山”的山水名篇《山居秋暝》,看看他又为我们创造了怎样一种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3.
近日翻阅湖南地方志,偶然发现朱熹的一首佚诗——《洞木山村舍》。诗曰: 梯云石蹬羊肠绕,转壑飞流白玉斜。一段轻烟春澹薄,数声鸡犬野人家。光绪《湖南通志》卷285艺文40金石26介绍《宋洞木山村舍诗碑》云:“《辰州府志泸溪杂识》:明崇祯初,浦市民间甃土地祠,掘地得碑,有洞木山村舍诗一首,为考亭朱文公所题。按公未尝至辰,不知由何得此诗。《嘉定(湖南)通志》按:此诗大全集未见。桐木山为辰州府城之主山,今隶沅陵。而浦市居沅陵、泸溪两界之地,故此刻《辰州府志泸溪杂识》载之,惟县志桐字作洞,未知孰是。”  相似文献   

4.
在使用人教社《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 (试用修订本 )·语文》第二册的过程中 ,笔者发现书中有不尽人意之处 ,现提出来 ,与同仁们商榷。一、预习提示、自读提示、阅读提示有何区别《说明》第 2页 :“全册中 ,教读课文 1 6课……前面有预习提示 ,后面有练习。”“自读课文 1 4课……自读课文的提示中……”按本册书目录中标示 ,第五、六单元中的《桃花源记》《口技》《诗五首》《愚公移山》《短文两篇》《诗词五首》前面没有标“*”号 ,应属教读课文。按《说明》中理解 ,这六篇课文前应为“预习提示”,而事实上这六篇文章前都是“…  相似文献   

5.
云南鸡足山原名九曲山,在明代以前有称九曲山或九重岩山。明初在大理奇书《白古通记》一书中首先将九曲山改称为鸡足山。《白古通记》是在明初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写成的,表达的是一种民族心理的转变,有着浓郁的白族民族意识感情色彩。根据佛教史料记载鸡足山在印度。《白古通记》把九曲山说成是印度的鸡足山,表明大理地区自古就是佛教圣地,人民信仰佛教由来以久,并不是明政府在云南传播佛教后大理地区才信仰佛教的。由此,九曲山就成为了鸡足山,该山就是迦叶尊者守衣待弥勒之道场。  相似文献   

6.
喜洲,是西南边陲历史文化名镇,被誉为“滇西明珠”。这里是白族文化的摇篮,是大理文化的发祥地之一,经典电影《五朵金花》中闻名遐迩的蝴蝶泉就坐落其中。这里有着悠久的经商历史,是云南有名的侨乡,清光绪年间,驰名三迤的“喜洲商帮”就从这里走向了世界。  相似文献   

7.
李正清同志祖居大理喜州,从五十年代开始,一直从事白语的研究,旁及一些民族的文化史及云南地方史。近年来对白族“绕三灵”进行了探索,发现所谓的“绕三灵”,按白语音义及其活动内容来看,正名应是“逛桑林”。它起源于古代母系社会,是与华夏民族古代“桑林之舞”类似的一种社祭活动。这一发现,拨开了白族文化史上一大迷雾,引起了不少研究者的兴趣和赞许。 白族“绕三灵”的由来和性质,长期以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可能是语言隔阂而又是局外人的缘故,在此以前,学者们都只在“绕三灵”这三个字的汉语音义的基础上琢磨,有“绕三林”、“绕山林”及““绕丧灵”诸说,却从没有人发现“绕”是“逛”的误译,更未能从活动内容上察觉“桑林”的含义。李正清同志的研究,还“绕三灵”以本来面目,有比较重大的学术价值。我们今先刊《白族“绕三灵”的起源和性质》一文。以后还将刊出《“绕三灵”的发展和演变》一文,继续将白族这一重要的社祭活动作一个系统翔实的论述。  相似文献   

8.
说“隔并”     
乾隆年间出土的后汉安帝元初四年的《祀三公山碑》里有“隔并”一词: ①吏民祷祀,兴云肤寸,偏雨四维。遭离羌寇,蝗旱鬲并,民流道荒。王念孙《读书杂志·汉隶拾遗·三公山碑》对此词有考释。他根据《后汉书·陈忠传》李贤注并征引其他例句,指出《三公山碑》  相似文献   

9.
清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香山黄培芳、南海曾钊纂《新会县志》卷十二金石,有如下碑载: “长年碑读洗残潮 □□还□野火烧 来往不知亡国恨 只看□石□□□ 白沙陈献章 成化己亥年□月□□日□□□□□ 右刻在崖山慈元殿两庑。……《白沙集》中不见此诗,采之可补其阙。”  相似文献   

10.
一、教育的产生和发展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是云南省最早的文化发祥地之一。白族是一个较早接受汉文化的民族,至少在西汉时,白族就接触到了内地的汉族文化。然而,严格意义上的白族教育究竟起于何时,迄今尚无以确考。较为翔实可考的有关白族教育的史料,可见于明代大理人李元阳编著的《嘉靖大理府志》,内载:“汉帝元和二年乙酉(公元85年),滇池出神马,甘露降,白鸟见,乃建学立师。叶榆之有学始此。”另据《新纂云南通志》所载:“蜀郡王阜为益州太守,建兴学校,逮及  相似文献   

11.
边塞人喜读边塞诗。唐代边塞诗中,最脍炙人口的是首推王之涣的《涼州词》:“黄沙直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此诗并不费解,然而有趣的是,这首诗的开关四字,又作“黄河远上”。两种异文并存,这四个字,今天已经很难根据底本断其是非真伪,而只能根据诗中的情理意境判其优劣高下了。于是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艺术鉴赏中,展开一场颇为有益的论争。  相似文献   

12.
宋代著名金石学家赵明诚在其所著《金石录》卷第二十一跋尾十一“后魏御射碑”跋尾云: 《后魏御射碑》,在今怀州。案《北史》 及《魏书·宣武纪》:“景明三年十月庚子, 帝躬御弧矢射,远及一百五十步,群臣勒 铭於射所。”即此碑也。《碑》云:“惟魏定鼎 迁中之十载。”又云:“皇上春秋一十有 七。”据《史》及孝文《吊比干文》,皆云“太 和十八年迁都洛阳”,至景明三年,盖九年  相似文献   

13.
婺源县教师人手一册《江西教育》或《教师博览》婆清晨教日局重视教师政治和业自理论自习,把《江亟教目》春教自报刊现定为指导教与买践的霎要读们,要来全景里民o教师阳到人寿一朋。厂大教师I以往0园教面报刊中会到乱头.0闷热层高涨。现圭晏三干宗昌1民和教师己是...  相似文献   

14.
《望夫云》及其“核心” 《望夫云》在大理白族中可谓妇孺皆知,口头流传的比书面记载的丰富得多。据查,李元阳嘉靖《大理府志》卷二“古迹”有“无渡云”条,仅二十字,有自然现象,无传说,无“望夫云”之名;李元阳万历《云南通志》不见记载,明末诸书亦未见。“望夫云”之名出现于清康熙黄元治《重印大理府志》之“精气化云”条,也有了传说,民国周宗麟《大理县志稿》之“望夫云”条,始点明云起风作与石骡之关系。但清康熙间东轩主人《述异记》卷下云:“赵州有洱海,土人诣大理府必由之。然风波甚恶,稍知自爱者,皆从陆路。  相似文献   

15.
1963年,在固原县开城古城址发现一石碑。碑下部残损,碑文(附后)有缺损。首记“元统乙亥蕤宾望日”,即元顺帝元统三年,当为公元1355年5月15日。从碑文内容推知,大约是为修葺祠庙而立。落款立碑人之一,“开城州知州朵儿只”,《嘉靖固原州志·重修朝那湫龙神庙记》载:“元统乙亥,月届蕤宾,连旬不雨,禾且告病,知州朵儿只先一日斋戒,躬率僚吏奉币祝恭,事祠下。”可知此碑是为镌记重修朝那湫龙神庙开城州僚吏捐赠钱物事或“奉币祝恭”事而立。碑文涉及元代开城职官设置、官置机构等,是研究元代开城政区建置及官制、兵制等问题的第一手资料。作者依据大量元史史料,结合元碑提供的资料,论述了元代开城政区的建置及官制。  相似文献   

16.
社团在线     
东方少年小作家协会分会之六云南民族中学滴水文学社简介云南民族中学滴水文学社成立于1999年9月,由白族作家李暾教授任顾问,迄今发展社员近千名,在全校各年级各班和全省各地州均设有分社,主办有《滴水》杂志和《云南民族中学校报》。“滴水”有三层含义,一是“滴水穿石”,二是  相似文献   

17.
读《苏区教育史》(下称《教史》),感到真切,实在,有新鲜感。这在于《教史》是植根于苏区革命根据地的社会生活土壤之中,是从苏区教育实践活动出发,从其产生、发展的客观进程中,抽绎出合乎历史演进的逻辑结论的。作者广集博采、深究求精的研究方法,使《教史》不失为一本珍贵的苏区教育史专论。正如著名教育家潘懋元所说:迄今“全面系统地专门论述土地革命时期教育的专书尚未见到。……《苏区教育史》这本专著,付之出版,这实在是一件有意义的工作。”(见本书《序》)这就是笔者喜读《苏区教育史》的缘由。细读《教史》,它具有如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唐人万首绝句选》是清康熙年间“诗坛圭臬”王士祺(号王渔洋)编纂的最后一部唐诗选本(以下简称为“渔洋选本”)。该选本是对赵宦光、黄习远本《万首唐人绝句》(以下简称为“赵黄选本”)进行的删纂,对于清代诗学尤其是绝句领域的研究极有价值,故有必要通过对《唐人万首绝句选》的研读,弄清该选本的选诗特征与诗学思想。渔洋选本基本符合唐诗当时发展实情、以诗人诗作本身的造诣选诗。该选本虽选“四唐”之诗,以选录中晚唐诗人诗作偏多,但通过该选本对赵黄选本的删纂仍可窥见该选“略重盛唐”的诗学思想。  相似文献   

19.
白族女孩阮春燕是云南民族中学的学生,担任学校学生会的学习部长,共青团员。圆圆的脸上闪烁着一双充满灵气的大眼睛,嘴角上时常挂着微笑,身着一身白族服装。阮春燕从小爱好写作。小学4年级就开始给县里的《祥云日报》投稿了;后来,她写的文章陆陆续续在《大理日报》上发表出来;有的还被大理电台、祥云电台录制播放;她的作文曾获得祥云一中作文竞赛二等奖,大理州“明珠杯”征文比赛三等奖;最近一  相似文献   

20.
王大力同学问:“《春夜喜雨》中,诗人要表达的感情是对春雨降临的满腔喜悦之情,即诗题中的‘喜’字,然而全诗却无一个‘喜’字。请问该如何理解这‘喜’呢?”的确,《春夜喜雨》这首诗中,虽然是写“喜”却无一“喜”字。但当我们对诗人在诗中所作的形象化描写进行分析时,不难发现,这首诗虽无一个“喜”字,可全诗“无一字不是喜雨,无一笔不是春夜喜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