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台教化是中国古典戏曲美育功能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在诗统观的背景下形成的,是对戏曲所承担的社会责任的具体要求,是对诗教化的承袭。以歌舞演故事的戏曲在实施高台教化的美育功能之时又有其自身独具的优势,并显现其感人深、化人速的独到之功效。  相似文献   

2.
王阳明的蒙学美育观既有古典性,又具有一定的启发性。所谓古典性是说王阳明作为理学家从根本上说不象现代美育理论那样关心文艺教育的独立性。王阳明曾经比较王通和韩愈,说:“后人徒以文词之故,推尊退之,其实退之去文中子远甚。”王阳明贬韩愈而崇王通的理由是王通模仿经书,发扬圣道;韩愈凭诗词文章出名,助长了虚华文风。中国古代文艺学、美学史上一直有明显的文实之争。  相似文献   

3.
西方古典戏剧以诗学为本体,诗学是西方戏剧美学的最高规范。西方戏剧主叙述写实,重情节,强调摹拟再现,注重表现人的行动、人的命运,可以说西方古典戏剧是叙述的“客观”的“人”的史诗。中国古典戏曲以曲论戏,渊源仍然是诗。但中国戏曲主抒情写意、重意境,主要采用诗、乐系合的形式,强调虚拟性的表现,执著于情调的玩味,表现中国戏曲文化的乐舞精神和人生的诗化情趣。可以说中国古曲戏曲是表现的“主观”的“自我”的抒情诗。本文拟对中西古典戏剧本体诗化的两种途径作一些比较与探析。中西戏剧艺术元素的基本差异西方的古典戏剧理…  相似文献   

4.
元杂剧,特指在13世纪前半叶,即蒙古灭金(1234)前后,以宋、金杂剧为基础,融合说唱、音乐、舞蹈等艺术而形成的一种戏曲艺术样式。它是元代文学艺术的翘楚,也堪称中国古典戏曲艺术的一朵奇葩。  相似文献   

5.
古典戏曲鉴赏学是对古代戏曲的文学艺术、表演艺术等进行欣赏、理解和批评的一门学问。明清戏曲评点是中国古代戏曲鉴赏、批评的特有理论形态,它针对古典戏曲集舞台性、文学性、音乐性于一体的综合艺术特征,主要从表演和文学艺术两个层面参与古典戏曲鉴赏学的理论建构,其特点是紧密地结合戏曲文本,发掘演员情感体验、排场合理性和曲白可演等要素在戏曲舞台艺术塑造中的意义,揭示戏曲文学鉴赏中的主体性、想象性和超越性价值,从而丰富了古典戏曲鉴赏的文本及其理论内涵,地位举足轻重。  相似文献   

6.
为了进一步发挥古典戏曲的美育教学价值,沉浸式教学等教育理念逐渐凸显,相应的场景化、数字化策略手段也日渐多样。在这样的时代潮流下,古典戏曲沉浸式教学,不仅需要注意外在的策略方法,也要注意内在的人文理路。古典戏曲沉浸式教学的人文理路,实际上体现在文本、文献、文化三个层面,通过三个层面的延伸,不仅有利于实现沉浸式知识接受、学理认知,也有利于进一步推进学生对戏曲文化的沉浸式感知,进而加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情感认同。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典戏曲悲剧理论探微徐安琪悲剧作为一种美的形态,是西方美学的重要范畴。自古希腊哲人亚里斯多德著《诗学》创立“悲剧说”以来,美学领域出现了大量有关悲剧的论著,并形成各种不同的流派。在东方中国,虽然有悲剧,但很久以来无人提出和使用“悲剧”这一概念,更...  相似文献   

8.
“以美育代宗教”是中国近代最重要的美育命题之一,对20世纪的中国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一命题的形成源于两种资源,即中华传统的审美主义思想和西方现代审美主义,其中,后者主要源自卢梭的美育思想。救亡的时代背景使得这一命题明显带有实用审美主义的倾向,它吸收了卢梭美育把宗教、美育以及艺术的本质归结为情感,把美育的最终目的落实于社会道德的内容,但同时又带有更多的古典形态,忽视了美育对启蒙现代性的批判作用。  相似文献   

9.
王国维对中国古典戏曲审美价值观是矛盾的,一方面,认为元曲的理想、结构、情节以及人物形象,是幼稚拙劣的;另一方面,肯定、赞赏元曲的章之美,这恰恰表现了中国古典戏曲的诗性特征,其音乐性和诗化语言是审美的焦点。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典戏曲是中华民族之瑰宝,在高校开设《中国古典戏曲赏鉴》这门选修课程,将使现代大学生们在感受中国古典戏曲之美、提升自身文化艺术修养的同时,更全面深刻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并将其传承下去。本文针对中国古典戏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使得大学生们以积极的态度和轻松的心情来品味中国古典戏曲和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相似文献   

11.
拙著《古典戏曲外来语考释词典》由汉语大词典出版社、云南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已经四年过去了。四年来得见民族出版社2002年出版的由麻赫默德·喀什噶黑编纂的《突厥语大词典》汉文本,其中收录了很多跟中国古典戏曲中有关的突厥语,可补拙著前书的不足;又年来个人钻研也偶有一、二所得,而《古典戏曲外来语考释词典》修订本一时尚难实现,因草成《古典戏曲外来语考释词典补正》,权当前书的续篇,以就教于有道及读者。  相似文献   

12.
焦循被阮元誉为"扬州通儒",在经、史、子、集等研究方面均有建树,其《剧说》、《花部农谭》等曲学论述,是清代戏曲评论的力作。对焦循戏曲理论主张和价值的研究,有助于全面了解中国古典戏曲,尤其是花部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在摄影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是高校美育的重要内容,学校的各门课程和很多方面的工作都和美育有关。蔡元培说过:“美育的范围,并不限于这几个科目;凡是学校所有的课程,都没有与美育无关的。”摄影用具体可感的形象和生动优美的画面来记录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情感,其特殊性就决定了摄影教学更有贯彻美育的任务。事实上,美育的任务  相似文献   

14.
中国还没有一部完整、科学的美育大纲。但,并不是说中国人不需要美育,并不是说中国的土地上不能实施美育,并不是说中华民族的心理不能承受美育,也不是说在中国教育史上压根儿就没有美育一说。 尽管不可能有一部现存的中国美育史给我们提供哪怕是一个粗线条的美育历程,但我们仍然可以在简牍盈积、浩如烟海  相似文献   

15.
教学目标1.走进崔莺莺的内心世界,与主人公感应同悲共喜的心灵震撼。2.鉴赏多姿多彩的戏曲唱词,感受中国古典戏曲的优柔之美。3.创设情景教学的互动环节,点燃探究古典戏曲的学习激情。教学重点以课堂探究性学习为主要策略,以崔莺莺的眼泪为突破口,以写泪的手法为桥梁,让学生感受、品读、演读崔莺莺的眼泪,走进她那复杂的情感世界,并以此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古典戏曲的范式,引导、启发学生对“泪”作进一步的课外延伸探究,从而完成对古典戏曲作品有意义、有创新的建构,实现文本的价值。教学方法1.演读法。《长亭送别》是古典戏曲的节选,还原具…  相似文献   

16.
<正> 王国维是中国近代、现代之交的著名学者。他是旧中国最早引进西方康德、叔本华等资产阶级美学家的美学思想,用来系统地研究中国古典诗词和戏曲,因而成为中国资产阶级美学的启蒙者,同时他又深受中国古典美学和艺术的熏陶和滋养,在他身上体现了努力使西方近代美学中国化的发展趋势。王国维的美学思想体系,包含有“古雅说”、“游戏说”、“天才说”、“解脱说”和“境界说”等一系列论点。其中,在今天最有美学理论价值的是“境界说。”王国维的“境界说”是他  相似文献   

17.
美育,是党的教育方针所强调的重要教育内容。马克思主义强调“未来教育”“造就全面发展的人”,①离开美育是不行的。本文试图通过总结自己教学的经验与存在的问题,对美育的规律作初步的探讨。一、美育的性质美育即审美教育。这是一门古老而又崭新的学科。说它古老是因为早在古希腊、中国西周时期就有了音乐教育等审美教育的基本形式,形成一门学科也有200年的历史了。说它崭新是因为近百年来——特别是“文革”以后的中国,人们对美育系统而科学的探索才刚刚开始。美育是和美学和教育学密切相联系的,还涉及哲学、社会学、文化学、心理…  相似文献   

18.
中国钢琴虽已走过百年历史,但要实现其本土化、具备更丰富的中国元素,就需要和中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在对戏曲音乐等音乐元素的借鉴下,迅速走过中国的文化史、音乐史,以实现自身的古典化,在历史感和当代性、实践性和学术性之间实现平衡,从而使中国钢琴富有文化史的厚重。而中国钢琴的古典化过程也是传统文化在中西文化交汇的背景下,获得新的生机的过程。由于中国戏曲在音乐元素上具有比较典型的意义,本文试以戏曲音乐为中心,讨论中国钢琴古典化的意义和策略。  相似文献   

19.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7,23(5):F0003-F0003
赵国乾,南京晓庄学院人文学院教授,河南许昌人,郑州大学文艺学硕士。赵国乾教授长期致力于现代美育理论、中国古典美学的研究,先后承担了《道家文化与中国诗学精神研究》等多项研究课颢。出版了《美育概论》、《现代学术视野中的中国传统美学》等著作,发表了《道与中国传统美学精神》、《兴与中国诗学精神》、《畅神说与中国美学精神》等系列论文。多年来,赵国乾教授先后开设过“文学概论”、“美学”、“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古典美学研究”等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他教书育人,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他对学生既严格要求,又悉…  相似文献   

20.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政治教学中的美育,以抽象的或具体的政治知识为审美客体,以课堂内外的审美为途径,通过美的内容的鉴赏,美的形式的感召,使学生获取美感,享受美的愉悦,从而培育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在沐浴美的温馨的同时,陶情淑性,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更好地提高政治教学质量服务。因此,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美育素材,运用美的教学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