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农历癸巳新春佳节之际,当代中国杰出画家樊洲《韵律山水》展在位于加拿大多伦多的安大略省中国美术会美术馆举行了剪彩典礼。该展作品将山水画这种极具民族文化特色的艺术形式,以一种崭新的面貌呈现于西方观众面前,使他们在律动的线条、笔墨的意蕴中,深刻体会到行云流水般的中国文化魅力。很多外国观众惊叹第一次看懂了中国山水画。樊洲是韵律山水画的开创者,他极具个性的绘画,体现了博大玄妙的中国精神。著名评论家彭德曾这样评论其艺术:“樊洲山水画分三型,皆具人文意味:一是寓意山水,二是书写山水,三是乐律山水。其中,寓意山水和以行书笔法入画的书写山水,具有明显中国意味,与传统山水画保持文脉联系的同时,又在表现方式上与后者迥异。而以乐律入画的乐律山水,则既体现文脉又超越文脉,使得那些即使不谙中国文化的欧美画家也易于理解。  相似文献   

2.
樊洲隐居终南山,看山读山画山,寻找独特的表现方式。其画终南,与长安画派和后长安画派名家大不相同。如以代表作而论,赵望云是写生山水,石鲁是性情山水,何海霞是结构山水,罗平安是符号山水,崔振宽是解构山水,陈国勇是心象山水,樊洲则是人文山水。  相似文献   

3.
樊洲,中国艺术家、中国文脉的承传者、韵律山水的缔造者、曲线交织画法的开创者。现时,隐于终南山樊洲中国画馆,将心灵投入绘画艺术的广袤宇宙之中。  相似文献   

4.
2013年9月20日,首届柏林中国文化节框架下《樊洲韵律山水画展》于柏林自由中心(Berliner Freiheit)开幕,樊洲作品首次亮相德国。文化节开幕式上,樊洲演奏了中国古琴名曲《流水》,展示了中国传统音乐的魅力。中国艺术节基金会主席田建平,德国外交部文化专员、德中文化交流促进会主席Wolfram Wickert等300余嘉宾参加了开幕式。  相似文献   

5.
和谐,是一种关系的平衡,是一种关系的有序状态和境界。在某种意义上,中国画是讲究与探讨和谐的艺术。中国画的知白守黑,是从画面空间布局上强调着笔处的“黑”对于大象无形的“白”即“空”的重要性,“空”的虚灵意境需要通过“守黑”的经营才能获得。因而,“知白守黑”既是中国画营造意境的构图原理,也是中国画家在“黑”与“白”中求得平衡、把握和谐的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   

6.
泰西谚云:“为看那不勒斯,宁愿一死。”盛夏,从罗马乘飞机抵达那不勒斯,下榻第勒尼安海滨的威苏维大旅馆。从9层楼的阳台眺望,那不勒斯湾尽收眼底。右边巨岩滩上德尔奥沃古堡危耸,左边远处威苏维火山在蓝天白云下静憩,令人心旷神驰。  相似文献   

7.
申江 《寻根》2003,(3):65-69
一从宜宾到昭通,大量时间是在横江—关河的峡谷中逆水南上。过了盐津县城十几公里,两岸的地势越来越陡峭,忽然峡谷只有二三十米宽,两边近于垂直,左侧是长数百米、高万仞的巨大绝壁,其壁直上直下,平坦如砥,仿佛开天辟地时巨神见这里梗塞不通,用巨斧削切而成。绝壁下河水悠悠而过,壁上半空有裂罅斜伸,却连草木也难立足,鸟惊猴遁,当今风靡欧美的攀岩运动也不可能在此一试。对面石壁稍低缓些,崖下铁路、公路上下相错,穿隧附岩而过,千年古道蜿蜒崎岖直通崖顶,上面就是著名的石门关。顺古道稍往前,另有陡径通崖壁间溶洞口已有两百多年的观音佛阁,…  相似文献   

8.
一、“地狱未空。誓不成佛”:大愿融摄的仙境 九华山以地藏大愿“地狱未空,誓不成佛”而闻名海内外,此大愿以及大愿与自然群山风光、群寺相结合而产生的浓浓文化氛围形成九华仙境,吸引着国内外信徒和游客。九华山地藏菩萨是四大菩萨之一。  相似文献   

9.
武维春 《寻根》2009,(2):49-53
清初“四王”在画坛影响甚大,创娄东、虞山画派,其中王原祁得到康熙皇帝的赏识,曾任《佩文斋书画谱》总裁,“四王”对山水画发表的意见,在当时是举足轻重的。王原祁在他的画论著作《雨窗漫笔》开篇有这样一段话:  相似文献   

10.
“三远法”是北宋郭熙、郭思父子在其画论《林泉高致》中总结出的中国山水画的造境之法.“三远法”注重营造绘画意境,强调笔墨的运用效果及画家视觉审美的自由.看似与古典诗歌艺术的表现手法迥然异质,但在“诗画一律”的审美关照中,我们可以把绘画中的“三远法”与中国古典诗学中对意境的追求、节奏的把控及诗人心灵维度的延伸进行相互比对,从而实现诗、画艺术语言在不同审美范式间的转化与解读.  相似文献   

11.
在李可染先生诞辰百年之际,我们回顾一世纪来艺术的长河,真可谓千帆竞发。而于中国山水画史上,有两艘锦缆宝筏——李可染和傅抱石,已然被公认为黄宾虹以后不争的伟大存在。而且他们风格奇特,不可端睨,中国现代山水画史没有这两位大师,将会是黯然的。“信宿渔人还泛泛”的小舟再多也无清于事。  相似文献   

12.
艺术资讯     
南京出土清代民窑精品青花10月30~11月2日,南京市考古工作者在雨花台区徐家洼发掘一处清代家族墓地。出土的文物中有一件造型优美、做工精致的青花“将军罐”,堪称难得一见的精品。这件青花罐仅高20多厘米,但造型挺拔俊美,罐体腹部描绘了两支盛开的牡丹花。这种瓷罐的盖子形似古代将军的头盔,因此文博界形象地称其为“将军罐”。经专家鉴定,这件器物的年代应为清代早期,是康熙盛世时期的精品,虽为民窑生产,但品质上乘。双面苏绣屏风“唐寅山水画”亮相苏州近日,标价高达26万元的双面苏绣屏风“唐寅(唐伯虎)山水画”亮相苏州一家工艺刺绣店。…  相似文献   

13.
陈文平 《寻根》2001,(3):54-54
流失海外的中国物,原先以日本最多,其次是英、法。但是二十年代以后,美国却“后来居上”其数量之巨与品质之佳,几可和日本抗衡。  相似文献   

14.
山水画理论《笔法记》是人们研究六朝至五代时期山水画理论发展史的重要文献。其作者荆浩,字浩然,河南沁水人,生于唐朝末年,约卒于五代后唐年间,主要活动于公元9世纪至10世纪上半叶,“业儒,博通经‘史,善属文”,学识渊博,是我国五代后梁时期的著名画家、理论家。荆浩的《笔法记》假托在神钲山遇一老翁,  相似文献   

15.
李心传(1167-1244),字微之,又字伯微,号秀岩或秀岩野人,晚号霅滨病叟,隆州井研人(今四川乐山人),历官史馆校勘、工部侍郎等,一生潜心著述,成果颇丰,与李焘并称“二李”,是南宋著名的史学家。“井研四李”家学渊源,名重于巴蜀之地,心传则经史兼通,学识渊博,当时文人雅士大都乐于与其交往。  相似文献   

16.
赵明 《华夏文化》2012,(1):29-31
2012年是中国的龙年。“龙”是汉民族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通过想象而虚构出来的动物形象。《说文解字》:“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龙”的出现,一开始往往与水有关,龙在商代是卜问天气晴雨状况的重要事物,  相似文献   

17.
唐甜  李全慎  周墙 《寻根》2009,(6):113-115
印象中的徽州,俨然一幅水墨山水画,美丽得让人心醉。祠堂、民居鳞次栉比,园林、牌坊散落其中,衰落徽商的恢宏遗存里凄淫着儒家思想“仁、礼”的浓郁气息,  相似文献   

18.
收藏·拍卖     
《中外文化交流》2006,(12):76-77
南京出土清代民窑精品青花;双面苏绣展风“唐寅山水画”亮相苏州;保利敲响油画拍卖重槌;“九龙闹海”雕漆盘亮相京城;华辰首开国内影像拍卖专场。  相似文献   

19.
宋代,士大夫崇佛之风日甚,几至人人谈佛。理学诸子为捍卫儒学地位,视佛学为异端,着力排佛。二程、朱熹强调儒佛界线,以儒家价值观立论,从“理”的“实”与“空”、“公私”、“义利”等方面力辨儒佛之异,指斥佛学无“理”,即便有“理”,其“理”也“空”;佛学立教,为“私”为“利”。但是,儒学与佛学本为两种不同的信仰体系,理学诸子以儒学价值观度量判定佛学之非,其理论有着先天的局限,故其排佛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法性,“法”,一切现象、存在。“性”,真实不变的本性。“法性”是指现象、存在的本性和本质。印度大乘佛教认为,法性是空,即一切现象。存在都是空无自性的。在中国传统观念的熏陶下,中国佛教学者对于“空”的理解往往偏离印度佛教,东晋慧远认为,一切现象的本性都是实有的,并把这种实有的本性与人的精神、灵魂结合起来,为阐明众生轮回转世的主体和修持成佛的根据提供本体论的论证,慧远的观点受到当时的大译经家鸠摩罗什的批评后,中国佛教学者又转而强调法性是真理之所在,法性即是真如本体,并进而将这种真如本体与众生主体合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