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朗读法是教语文的根本之法,许多名家大师在课堂教学时都强调了朗读的重要性。现在的语文阅读教学也很重视朗读,语文课上一片书声琅琅。但笔者听过一些语文课堂教学,课文朗读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声音:1.老师指导不到位,学生朗读时语调呆板统一,没有个性;2.老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情感不到位,有时甚至错位,朗读时语气夸张;3.学生"朗读腔"太浓,装腔作势、矫情做作,表演  相似文献   

2.
正时下,阅读教学中存在着一些误区,与《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的朗读要求是相悖的。我们只有把握朗读的价值取向,立足文本,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方能走出朗读指导的误区。一、朗读目标明确,使朗读不流于形式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应有明确的朗读目标,每读一遍都要有不同的目的。但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常可发现,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目标不明或迷失现象。或毫无意义的盲读,或是同一层面的简单重复,即使读得再多也未必能读好  相似文献   

3.
孙晓玲 《现代教学》2010,(11):71-71
“有感情地读课文”,这几乎成为朗读课文的统一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时,往往过分强调纯技法的指导,诸如哪里要读重些,哪里要读轻些,何处要读慢些,何处要读快些;或是要求学生“带着悲痛或高兴的心情读”;提醒学生“声音要低沉”“速度要轻快”……通过这样的技术指导,学生按教师的指令机械操作,看似读得“有感情”,其实纯属理性化的“朗读技术”,并不是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  相似文献   

4.
范辉 《语文天地》2014,(27):13-14
"细节决定成败",日常教学必须在细节上精益求精。下面结合一些课例略作分析,从中感受教学细节的魅力。一、优化指导方法,让朗读自然真切朗读指导时,老师大多强调有感情,学生互相评价朗读,往往用"有感情""没有感情","感情不浓烈"之类的评价语言,但是当要求学生具体说说"怎样读出感情"时,学生往往无法深入,也有不少老师指导朗读,总是强调"重音"、"节奏"、"声高"等等,这往往造成学生过度模仿或者朗读的表面化,于是朗读就不再自然真  相似文献   

5.
感情朗读不仅是语音技能的外显,所有声音技巧的外化训练都会表现出"无病呻吟"的难堪:或调平声稳,语感淡然;或装腔作势,语气夸张;或统一声调,缺乏个性……基于这样的理解,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应从"情"字入手,帮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一、铺陈渲染教学《水》一文时,一位教师为了指导学生朗读好孩子们在下雨天洗澡时的快乐(课文片段:我们这样的孩子,全身脱得光溜溜的,在雨中奔跑跳跃,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种简单而又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朗读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专家和教师的垂青,然而,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往往对朗读重视不够.本文试着从自读感知阶段朗读的"美",教师指导精读领悟阶段朗读的"美"和诵读表达阶段学生朗读的"美"这三个方面谈一些浅显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新课程语文教学强调了有感情诵读,因此,在一些公开课上经常听到老师在指导学生读书时总要问一个问题:"在朗读文章时把握文章怎样的感情基调?"我认为,朗读既要讲究艺术性,也要讲究科学性.  相似文献   

8.
朗读是学生对文本内容理解、感受的表达和再现,同时又能增强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培养语感.然而,在朗读指导中,不少教师只追求整齐、响亮,有的震耳欲聋、声嘶力竭:有的听起来"有感情",常常也是千篇一律,很难听到"不一样的声音".  相似文献   

9.
听力残疾学生朗读课文常常会存在不知道字词的读音、朗读时无法正确断句、缺乏朗读情感等问题。聋校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逐字正音,夯实学生的朗读基础;一方面强化学生的课堂"读",另一方面拓展学生的课外"读",通过开展阅读指导和多形式的朗读训练,提高听力残疾学生朗读课文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示范朗读可以感染学生,使学生对朗读内容感兴趣,迅速地理解文本内容和作者的情感。要提高朗读指导的有效性,教师要提升自己的朗读表达技巧,努力做到"心中有人",朗读的语言要实朴自然,这样才能让学生产生如临其境之感。  相似文献   

11.
王晓 《快乐阅读》2011,(10):183-184
新课标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作为一种简单而又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新课改的春风下又放出了它的异彩,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专家和教师的追捧。本文从自读感知阶段朗读的"量",精读领悟阶段教师指导的"度",和诵读表达阶段学生朗读的"质",这三个方面谈一些自己浅显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新课标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作为一种简单而又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新课改的春风下重又放出了它的异彩,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专家和教师的追捧。本文试着从自读感知阶段朗读的"量",精读领悟阶段教师指导的"度",诵读表达阶段学生朗读的"质",这三个方面谈一些自己浅显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本文试着从自读感知阶段朗读的"量",精读领悟阶段教师指导的"度",和诵读表达阶段学生朗读的"质",这三个方面谈一些自己浅显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课堂上,我们常常听到"这个词语读时语气要重一些,这样才有感情!""这个部分要读得轻一点,慢一点!""这句话读时声音要响亮一点!"这样脱离语言环境的纯技巧的朗读指导,是现在课堂上的一种朗读指导流行语。学生的朗读渐渐地适应了这种形似感情朗读,实则是拿腔捏调的朗读方式。久而久之,任何文本语言均以这种习惯来朗读,  相似文献   

15.
"美美地读一读",不仅是对学生的要求,也是对老师的要求,教师要指导学生朗读,挖掘朗读的美。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课程标准在每一阶段都要求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作为教师,应从朗读兴趣、朗读形式、朗读指导这三方面存在的问题着手,引导学生在朗读时"雁过留声""有的放矢"和"声随心动",这样,学生的朗读才能有声有色。  相似文献   

17.
语文课堂应加强对学生的朗读指导,用声音装点美文。教师要示范朗读,发挥范读作用;纠正朗读错误,指导朗读的方法;落实朗读要求,提高朗读水平;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朗读方式,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教师要欣赏学生的每一次朗读,让他们体会到被赏识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加强对学生朗读的指导,让课堂书声琅琅,我们的语文课堂一定会精彩纷呈。  相似文献   

18.
朗读是一种艺术,优秀的朗读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时,朗读也是一种技巧,要不断地加以锻炼才能达到艺术的境界。语文新课标强调,要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朗读中,只有融入读者的情感,才能真正展现朗读的艺术,感染听众。小学阶段的学生处于学习的起步阶段,进行有感情的朗读,更多的是需要教师有效的指导,通过适当的载体,培养他们阅读的能力。本文就从教师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的角度,谈几点策略,以供大家参考。一、注重技巧,正确表达情感 朗读是通过一定技巧,借助音调、节奏、语速的变化来表达自己的感情,使人产生美的感受。技巧化的朗读不是装模作样、装腔作势的秀,而是全身心的投入,是读者走进文本后感情的外化,是一种真情的流露。学生不是天生就具有朗读的技巧。不重技巧的装腔作势反而让人感到起鸡皮疙瘩。因此,我们语文教师要从起点抓起,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条件,培养学生的表达技巧,教会学生如何通过朗读的技巧表达情感,进行朗读。我要求学生根据不同的朗读素材采用不同的朗读技巧:当读到宁静的夜时,要把声音放得轻些,舒缓一些,就像老奶奶轻轻地抚摸着我们的头,给我们讲故事一样;当读到风云突变、风起云涌时,要适当把音调放高些,速度稍快些;当读到情节紧张时,要语调要陡然升高或降低,语速要突然加快或放慢,以体现当时的情境,让人有一种急促的感觉;还可以通过神情、肢体语言来加强表达的效果。在培养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先示范,再让学生模仿等方式来提高学生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程标准>十分重视对"读"的要求,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让学生"多读","不同形式的读",反反复复,不厌其烦,教师没有参与到学生的朗读中,对学生的朗读不作指导,更没有作针对学生朗读的训练.  相似文献   

20.
田俊红 《考试周刊》2014,(24):41-41
<正>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因为课堂上最美的声音是琅琅读书声,读是语文课上最美的风景。唯有"读"才能深入文本,理解课文的大意主旨,唯有"读"才能走进文本读出别样的风景。叶圣陶先生说: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教师若引导学生善于读,则功莫大焉。我们只有在长期的课堂实践中,不断积累并反思,优化自己的朗读指导,让有效的朗读真正走进学生,让学生真正感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