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妇女婚姻主流观念在唐王朝几经变化,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显现出异彩纷呈、丰富多彩的特点。主要有初唐的“门第观”、盛唐的“开放观”以及中晚唐的“才子佳人观”。而唐代社会民族融合、经济发展以及国家政策的转变,是影响唐代妇女婚姻主流观念不断变化的重要因素,对我们研究现代婚姻观念有参考、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唐代均田制度与前代相比,受田对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般妇女不再受田。导致这种变化的缘由值得深究:从根本上而言,经济的发展解放了以一般妇女为主体的剩余劳动力;从制度层面而言,租庸调制的实行是其重要的影响因素;从土地兼并的情势而言,政府掌握的公田面积减少;从家庭而言,唐代家庭的组织结构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再受田的唐代妇女,在家庭中对男子的依附地位更加凸显。  相似文献   

3.
唐代上层社会妇女婚姻地位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代上层社会妇女的婚姻生活仍然局限在择偶不自主、生育无节制的传统樊篱内,且忍受着一夫一妻多妾制给女性心灵带来的深刻痛苦,并未如人们想象的那样开放、自由,而且由于从一而终的封建伦理道德对心灵的禁锢,虽然政府对离婚和再嫁有了宽松规定,也并未有多少人身体力行。  相似文献   

4.
妇女史成为近年来学界的一个研究热点。妇女不仅是创造人类历史的重要力量,而且她们的命运总是与时代特征、社会制度紧密相连。以荥阳郑氏为代表的唐代妇女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社会群体:她们在室是修习妇德、好学聪明的女儿;出嫁后是贤惠的妻子、孝顺的儿媳、慈爱的母亲。她们在性别角色分工中的伦理规范集中反映了唐代的规范性观念和标识认同。  相似文献   

5.
唐代妇女常服主要由襦、裙和帔构成,三者之外常加半臂。襦为上衣,有薄厚之分;裙经历了由初唐的紧身到盛唐肥美宽大的转变过程;帔为妇女服饰装饰之物;半臂流行于中上层妇女,与今日T恤相似。女着男装为唐代妇女服饰的一大亮点。  相似文献   

6.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务实进取、繁荣自信的文化气象下,唐代妇女生活呈现出自由开放的特点。唐代妇女生活的开放性主要体现在开放大胆的婚恋观,积极主动的参政热情及服饰、社交等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这种开放性背后有着政治、经济和思想等方面的深层次原因。  相似文献   

7.
唐代交通发达,女性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外出,无论是长途旅行,还是短途出游,外出时都有符合时尚的出行装。在武德至天宝的一百多年里,由幂离而帷帽继而胡服接着仿男装,至中晚唐露髻装大行其道,出行装时尚变化脉络清晰。这种变化蕴涵着十分丰富的文化意义,不仅反映出妇女在时代变迁中的心理变化过程,还体现着妇女思想意识与社会历史之间的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8.
唐代妇女冲破传统礼教的束缚,从宫廷侍女到仕流之妻,女着男装成为一种时尚.这种现象的出现与唐朝开放的社会、中外文化的交融碰撞、女权意识的崛起以及佛教道教对社会风尚的影响是分不开的.基于此才产生了唐代妇女服饰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相似文献   

9.
唐代婚姻重门第尚阀阅,所以士族女子不愁出嫁问题,但是她们仍然没有自主权,只是在离婚扣再嫁方面相对自由。又因为其早年在本家大都受过良好的文化教育和清流家风的化育,所以在为人媳时能帮助舅姑管理家政,能得到舅姑的宽容;在为人妻时能更好地劝勉丈夫建功立业;在为人母时能更好地教育子女,垂范后代。  相似文献   

10.
唐代婚姻重门第尚阀闲,所以士族女子不愁出嫁问题,但是她们仍然没有自主权,只是在离婚和再嫁方面相对自由.又因为其早年在本家大都受过良好的文化教育和清流家风的化育,所以在为人媳时能帮助舅姑管理家政,能得到舅姑的宽客;在为人妻时能更好地劝勉丈夫建功立业;在为人母时能更好地教育子女,垂范后代.  相似文献   

11.
中国女装自古以包裹严实而著称于世,而其中却有一个例外,那就是敢于祖胸露乳的唐代女装。如果 一定要用一个词去表述它的特色。那就是"性感"。唐代女装的穿戴形式是上身穿襦下身穿裙。上身穿着的襦短而 且小,下身穿着的裙肥并且长。裙上束至胸部,将颈部和胸部的肌肤外露。  相似文献   

12.
空廊屋漏画僧尽梁上犹书天宝年--唐题画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唐代题画诗结合唐代美术史料去研究唐代画事是一个很好的途径.本文即依此途径对唐代题画诗发展的成因及唐代绘画栽体变化的成因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盛唐时期,诗歌创作空前繁荣而诗歌理论却颇为沉寂,理论的发展明显滞后于创作实践。其原因在于:诸多重要的诗学理论已于初唐时期得到了深入的探讨,其观点和主张也多为盛唐诗人所认同;因为时代的熏染,盛唐士人大多过着心性放达的诗化生活,他们将主要精力投放到了与自由心性更为契合的诗歌创作上,而不愿意去进行纯理性的思考;盛唐时期确立的“诗赋取士”的定制,使士子大多热心于“实战”的演练,相比之下较为轻视理论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千秋节是唐玄宗新置的节日,也是盛唐社会富庶和文化繁荣的产物。唐代的千秋节诗文是千秋节俗的生动写照,寄托着唐人对千秋节的复杂感受。透过唐人的欢歌悲吟,既可以探知唐代千秋节俗的内涵,也可以考见其盛衰演变和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15.
明代是装裱业的大发展时代。此时期装裱技艺承前启后,呈现出地域性强的特点,各地相较,吴门装裱尤为出色。而吴门诸多裱工中,汤姓可以说是一个装裱的名门望族,除装裱技艺精湛外,其书画鉴定、交友等事颇多却历来却不被重视,因此,对其进行汇总考证,对明代的书画收藏研究是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16.
我国明清之际民主思想的出现,既是我国古代反对君主专制统治,重视民权的结果,也是我国明清之际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二十世纪初,封建末世出现蔚为壮观的留日潮,究其成因,分为三类:王朝内观念渐变、废科举兴学堂的"新政"举措、以多为贵的鼓励政策是为其内因;日本各阶层或出于培养亲日派的考虑、或出于文化交流目的、或出于热心教育动机而持有的接纳态度是为外因;中日间一衣带水、同文同种的地理、人文因素是为日本吸引中国留学生的便利条件。  相似文献   

18.
边塞诗在魏晋时代已初步发展,进入隋朝日益增多,到盛唐而渐臻顶峰。在短暂的隋王朝里,文坛开始出现摆脱六朝绮靡之风的征兆,肇兴真实自然、生动鲜活的风格,其边塞诗歌也刚健雄武、大气磅礴,充满着大国的自信精神,洋溢慷慨激昂的豪迈之气,对后世边塞诗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初唐对传统文风的解读原本是朝代更替之后的必然,并不具有特异性。需要看到的是,初唐解读者人世心重,在文学关系国运兴衰上回归传统,尤其是对南朝梁陈文风的解读;解读者自我表现心重,在文学关系性情上不同程度地回归人的自身。由于对传统文风解读的多重性,初唐自我文风的重构远不能以陈子昂的“兴寄”、“风骨”说涵盖,其间尚质朴者固然重质朴本属自然,反华美者仍然好华美也不奇怪。在这里,关键是初唐文风重构所具有的初唐文人的勃发精神及其影响之下对未来的期待,并构成初唐文学精神的两极和初唐文风不同于传统的面貌。  相似文献   

20.
明代是海南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主要表现有十:一是各类学校多;二是科举考试中式人数多;三是“鼎臣继出,名满神州”;四是两位海南入分别掌管明代全国两所最高学府;五是九位海南人入选《明史》;六是各种著作多;七是俗尚礼文和读书风气浓;八是许多家庭妇女都有文化,并出现冯银等五位女诗人;九是各种楼亭、坊表和名胜古迹及名人墓葬多;十是海南岛被称为“海滨邹鲁”或“海外邹鲁”。明代海南文化之所以获得高度发展,主要原因有九,其中最重要的,当是明王朝对本岛的高度重视和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