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红楼梦》中人物众多,每个形象的存在都有其特殊的使命:有个"倚老卖老"的贾母,就有"一个靠得住"的鸳鸯经管老太太的一切私人用度,免得让人"诓骗了去";有个"孤标傲世"的"小性儿"黛玉,就有个温柔淳厚、轻利重义的慧  相似文献   

2.
在《红楼梦》中,贾母作为封建家庭的统治者,占有重要地位。她不仅是封建家长的代表式人物,代表着尊贵、权威;从另一角度分析,贾母作为贾府中的最高长辈,在不同的场景中也表现出慈爱、宽容、开朗、富有生活情趣等人性闪光点,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相似文献   

3.
本对《红楼梦》中“兼美”形象的内涵及其艺术价值、审美意义进行了探寻,认为“兼美”形象主要是作“钗黛合一”艺术构思的体现,表现了作的审美理想;对秦可卿悲剧形成的原因也作了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4.
赵姨娘是《红楼梦》中一个亮色不多的女性形象,但她每次出场都有精彩表演.她身上集中了封建社会下层妇女的种种恶德;其言行既推进了小说情节的发展,制造了情节波澜;又为探春和贾环的人物性格设置了典型环境.这一形象的刻画,不仅曲折地表现出小说主要人物贾政的性格侧面,流露出作者的感情倾向;而且还给读者提供了曹雪芹不是《红楼梦》原作者的微妙信息,为研究小说的原作者提供了有力的旁证.  相似文献   

5.
《红楼梦》塑造了一系列美丽聪慧而又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平儿是其中光彩夺目的形象之一。她花容玉貌,身世凄凉;头脑聪明,能力突出;品德善良,体恤他人。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相似文献   

6.
胥吏在清代社会普遍存在。《红楼梦》描写的胥吏形象多而生动:他们挟持主官、包揽词讼、贪赃枉法。薛蟠致人死亡案中,胥吏的形象更是被作者揭露得淋漓尽致。胥吏形象的刻画,对《红楼梦》中主要人物的性格具有明显的铺垫作用,同时,胥吏形象的刻画,将爱情掩盖下的《红楼梦》的政治主题、社会主题彰显出来,是《红楼梦》群像刻画的成功体现。  相似文献   

7.
本文简要的对著名作家莎士比亚喜剧《威尼斯商人》中的女主角鲍西亚进行形象分析,鲍西亚可以说是最能够反映文艺复兴时代,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以及获得解放的代表人物,并且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光辉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诠释。本文从鲍西亚不论是作为富有的女继承人、多情的恋人、睿智的律师还是忠实的妻子方面,都受到了男性话语的压迫进行分析,全面展现剧情中的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8.
"父亲"在中国文化中具有强烈的权威性,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父亲形象往往是崇高完美的。而《红楼梦》中的父亲形象却是负面的形象。本文从《红楼梦》中三类具有不同性格缺陷和恶德的父亲形象入手,探讨不同类型的父亲对子女教育失败的原因,以及他们对子女和家族的影响。在曹雪芹笔下这些父亲对子女的影响往往是负面的、消极的,对父亲这一形象的否定性描写,表明曹雪芹对父亲权威性的质疑。  相似文献   

9.
论《红楼梦》中探春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春是曹雪芹着力塑造的才志完备的“补天型”人物。但“庶出”的身份,使她倍感敏感与尴尬;她虽有“补天”之志,“补天”之举,而无“补天”之时,“远嫁”的寂落结局,是作创作匠心的突出体现。  相似文献   

10.
对称美是美学范畴的一种美的形式,它是一种匀称、和谐、均衡之美。《红楼梦》诗词的对称美,不仅仅指它的“形式”表现的对称之美,而且指它的生活内容、思想内涵、哲学思维、艺术追求所体现出来的美质。具体表现在字词的对称美、诗句的对称美、段落的对称美、音律的对称美、思想内容的对称美、哲学思辩的对称美等。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红楼梦》中个别女性形象的分析,阐述女性悲剧命运分类和至爱困惑的原因。并揭示人性在追求与挣扎中不能摆脱男权社会及男权意识的压迫而显现出来的悲剧意味。  相似文献   

12.
刘姥姥是《红楼梦》中为数不多的老年妇女,形象生动,在《红楼梦》中有着独特的意义。她是慈祥的母亲,为儿女的生存扯下了自己的尊严,勇敢地去乞讨;她是一名知恩图报的农妇,尽自己所能"带着精挑细选的果蔬"来还情;在贾府危难时刻,她善良、勇敢而有谋略,成功救出"大姐"。她的形象塑造衬托了贾府的掌权人,纵情享乐的贾母。  相似文献   

13.
刘姥姥这个人物形象不单单是作者选取的一个新视角,还是贾府兴衰的"对照物".既是作品中不可或缺的一个人物,又是总体构思中很重要的一环.这就是作者为什么要用那么多笔墨来写一个山野村妪形象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种中国传统的文化现象,数术是中国古代实现天人合一的工具或技术,因而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巨大的影响。数术具有四大特点:“人文”性、模式性、超验性和“自我促成”性,《红楼梦》中的数术———医术、黑巫术、占梦术和算命术就体现了这些特点。  相似文献   

15.
<红楼梦>题名问题的学术争议大多集中在<红楼梦>题名与成书的关系、<红楼梦>题名本义与寓意(文化意义)、<红楼梦>各题名的取舍等方面.对<红楼梦>题名问题的学术研究不仅有助于理解与把握<红楼梦>的题旨与精神意蕴,也对当今的通俗小说创作具有显而易见的启示意义与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6.
《红楼梦》的"女儿立场",从整体上表现为小说中所塑造的男人形象都是恶浊的"泥做的骨肉",女儿形象都是清纯的"水做的骨肉";从个体上看即便如贾宝玉这样的"男人形象",他的"善与美"也正体现在他不是一个"纯粹的男人",而是一个"女性化的男人";而如王熙凤这样的女性形象,她的"恶与丑"也正体现在她不是一个"完全的女人",而是一个"男人化的女人"。这种"女儿立场",正体现了作家对传统观念的反叛和独特之思。  相似文献   

17.
《红楼梦》是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以很大的篇幅描写了当时上层社会家庭的状况,包括财产的来源、分配以及继承等各种情况,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清朝上层社会的继承制度.因此,分析《红楼梦》涉及继承制度的内容,对于了解清朝有关继承法制有重大意义,对完善我国当代的继承制度也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红楼梦鼓词》是《红楼梦》的民间通俗文学改编作品中较为重要的一个分支,其创作者、接受者来自民间,正是基于平民审美与需求的原因,使得《红楼梦鼓词》在创作视角、创作风格、创作意图等方面都具有十分明显的平民化倾向。平民化的改编具体体现在选材立意、语言风格、内容情节等多个方面,这种符合平民审美的再创造也成就了《红楼梦鼓词》在民间讲唱文学这一艺术形式中经久不衰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