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意象"在典籍翻译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融入主观情意的客观事物。如果英译中仅用概念思维对中国典籍中的"意象"进行翻译和诠释,很难让西方读者领略到中国文论的表达张力和特殊魅力。《庄子》是一部"以意筑象"的哲思典范,是在意象思维主导下产生的诗性人生哲学。"象""境""意""神"是领会《庄子》本真意蕴的思想通道,"以意筑象"是其行文思路,读者可以通过理解《庄子》的"象"而通向《庄子》的"意",以此去接近不可言说之"道"。译者在翻译时要与作者"梦怀相契",在对中华典籍中的文化意象准确认知的基础上,可采用"增词达意""虚实互化""陌生化"等翻译策略,对意象合理地翻译转化,将中华智慧体系、价值观念的文化精神展示给其他国家的文化群体。  相似文献   

2.
“道”“气”“形”共同构成《庄子》中万物生化的逻辑结构,其中“道”是生成万物的本根和本原,“道”既是万物生化的起点,也是万物复归的终点。《庄子》之“道”既是“造物者”,也是“造化者”。“气”是万物互相转化之必要条件,《庄子》提出“通天下之一气”,肯定“气”在万物生成以及转化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以“气”之聚合解释万物的生成,以“气”之消散解释万物的灭亡。“形”是万物生化最基本的呈现形式,基于构成万物之“气”的同质性,《庄子》提出万物皆可以不同的形式互相转化,肯定一物有转化为他物的可能。《庄子》揭示出万物由道而生、由气而化、由形而显即“道生—气化—形显”的逻辑结构。  相似文献   

3.
陶慧 《文教资料》2012,(27):11-14
北宋"旷世而不一遇"的文学大家苏轼对《庄子》推崇备至,在文学创作方面,除了诗文深得《庄子》旨趣之外,其词的创作亦受到了《庄子》极深的影响。而这种影响除了体现在《庄子》对苏词的思想境界与创作观念的间接渗透之外,同时也更为明显的体现于苏词对《庄子》典故及意象的直接化用上。本文拟从苏轼词中所引用的《庄子》典故及意象入手,从这一相对较为直观的方面论述《庄子》对于苏词的内容及艺术境界的影响,并进而分析苏词对于庄子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4.
《庄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文学与哲学共生不离的典范,《庄子》的文学思想和艺术创造皆与其哲学之“道”的内涵密切相关,其中的艺术形象皆是合于“道”、归属于“道”并体现着“道”的意象。《逍遥游》是《庄子》的开篇之作,在整个庄学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逍遥游》中的“鲲”、“鹏”形象是《庄子》哲学理念、文学思想的奠基性意象,它不仅是庄子浪漫主义文学的象征,也是庄子哲学思想“道”的表述。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通常对“鲲”、“鹏”形象的文学性的阐释和把握较多,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庄子》的"道"(气)本体哲学观念为出发点,探讨了《庄子》所提出的"有机事"而"无机心"的可能性。文章指出,《庄子》所描述的完成"机事"的方法是以"心"合于"道"(气),而修为之"心"的本质在于"道"(气)本体的"自然"演化之途,这牵涉到"心"对"道"(气)本体的领悟层次,并由此相应地区分出众人、贤人、圣人、仙人、真人或至人,最高层次的真人能够使"机事"合于"自然"之道,从而指明了完成"有机事"而"无机心"的"人工"合于"天工"的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6.
庄子对"知"之问题有着特别的关注与思考。庄子认为,"知"的对象应由"物"转而为"道","知"的主体应从"形"、"智"转而为"心神"。经由"知止"与"心斋"的工夫,在心灵"向道而思"的过程中,"知"升化而至"心与道合"的"真知"之境。"真知"实际上是对个体之生命意义的守护与生存价值的开启,生命之意义落实于"心",生存之价值维系于"道"。庄子的"真知",正是一种"生命觉解"或"存在智慧"。  相似文献   

7.
庄子认为"美"与"丑"是通过比较而显现出来,"美"与"丑"的判断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制于审美主体,"美"与"丑"是以相互转化;相对主义的是非观和虚无主义的美丑观是《庄子》中"畸人"形象产生和形成的思想根源。  相似文献   

8.
赵羽 《文教资料》2007,(23):143-145
庄子哲学有一个核心概念,这就是"道"。在《庄子》中,"道"既是代表宇宙、自然、天地、万物本体的最高范畴,也是代表一切物质、精神、客观的、主观的概念的本源。庄子"道"论,是其哲学思想的核心和基础,庄子丰富的美学思想也多缘"道"而来,其艺术精神体现着"道"的特征。在庄子的美学体系中,美与丑并不是最高范畴,我们只有深入地理解和把握庄子之"道",才能够真正领会庄子的超越性艺术精神。  相似文献   

9.
学术界历来对庄子美学研究甚多,近年来则普遍认为庄子哲学实为审美哲学,因为它特别强调主体的超越性与自由性.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庄子之"游"谈起.在庄子看来,"游"乃是一种精神解放,是一种最高的精神自由,即审美愉悦.可以说,庄子之"游"几乎遍及<庄子>全书.<庄子>一书的开篇即为<逍遥游>,"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这样的思想贯穿着庄子的全部神思.  相似文献   

10.
《庄子·逍遥游》"鲲"字之训释自古众说纷纭,把"鲲"解释为传说中的一种大鱼为目前学界所普遍接受。然就《庄子》一书的文风与庄子的哲学思想来看,把鲲解释为"鱼子"或"小鱼"更符合《庄子》"奇气逼人"的文风与庄子"齐物"的哲学思想。同时,从训诂学角度来说,"鲲"训为"鱼子"或"小鱼"也有一定的训诂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