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从先秦到明清时期,"行、走"的"行走"和"奔跑"两个义项发生了此消彼长的变化。"走"逐渐卸去了"奔跑"义转而承担起"行走"义,并成为汉语中表示"行走"义的常用词。而"行"的"行走"义逐渐消失,"行"表示"行走"义只出现在双音节词和书面语中。  相似文献   

2.
语言研究中,存在着"音位——音位变体"、"义位——义素"、"句位——句位变体结构"等概念。语言是一个系统,语言的每个子系统也是各成体系的。经过整理,发现在语言的各个子系统(形/字、音、义、词、句、语法)里,都存在着"位——素——体"的对立统一关系。这种"位——素——体"的对立统一关系正是语言系统性的体现。以这一理论为基础,针对现今"常用词演变"、"词汇兴替"等概念的模糊性,又提出了新术语"义体"、"义体兴替"。  相似文献   

3.
汉代刘熙《释名·释姿容》:"两脚进曰行。行,抗也,抗足而前也。"这条声训以"抗"为"行"的语源。经过论证,我们知道"行"作为名词是"道路",作为动词是"行走","抗"由"亢"孳乳而来,"亢"是人颈,故"亢、抗"引申而具有"高举、强大、抵御、当对"等义。"行,抗也"之"抗"当释为"高举"。刘熙释"行"为"抗",除了因为"行、抗"读音相近外,还因为行走动作需要举足。  相似文献   

4.
文章运用唐五代时期敦煌出土文献以及传世文献作为语料,将"中""里"与"内","内""中"与"里","内""里"与"中"进行比较。验证了现代汉语中"里"具备的"等同义"和"划界义",在唐五代时期为"里""中"共有,而"指代义"却属于"中"独有。现代汉语中"中"拥有的"过程义""状态义""无限义",从唐五代一直延续至今。  相似文献   

5.
"行走"义动词作为各语言的核心词,具有实词多义的特点,其丰富的多义性可通过语义图模型直观呈现。基于30种语言或方言"行走"义词的多义性考察,构建出跨语言"行走"义动词概念空间,证明了词义演变跨语言共性的存在。将动词词义的"七大衍生路径"和"义素分析法"实际应用于跨语言"行走"义动词语义图模型的构建,是一种全新的语义图构建机制,不仅以块状排列的制图方法完善了绘制费力的局限性,更发掘出其存在多维延伸的发展空间、程式化与量化处理语料的可能性。若将历时语言学的研究成果融入语义图模型,还将构成较为理想的"动态语义图"。  相似文献   

6.
汉语古今词义演变中,“走”在“行走”义上对“行”的替换是学者们早就注意到的问题。如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王力先生在《汉语史稿》中把“走”、“行”、“跑”作为事物是怎样改变了名称的例子。然而,“走”如  相似文献   

7.
梅县方言的言说义动词主要有"说"、"学"、"话"、"讲",其中"说"和"学"用法单一且常出现在老一代客家人的口语中,呈逐渐消亡的趋势;"话"和"讲"使用频率高,一起对应着普通话的"说",而且意义丰富、用法多样,颇有特色。  相似文献   

8.
从先秦至清代,"恨"、"怨"、"憾"均可表"怨恨"义,是一组常用同义词.只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各词又有其消长变化的个性特点.学界关于古代"恨"义轻而"怨"义重,二者不是同义词的说法可商榷.  相似文献   

9.
试析“困”     
"困"的本义是"门槛",在使用中,"门槛"义逐渐消失,引申出"病困、穷困、阻碍、围困、困难、穷尽、窘迫、物资贫乏、疲惫、疲惫想睡、睡"等义。其中"睡"义多在方言区使用,由"疲惫"义引申而来,其产生不晚于唐代。  相似文献   

10.
《良师》2004,(20)
一、行路由题意可知,第二天走的路程是第一天的12,第三天行的路程是第二天的12,以后依次类推,直至第六天到达目的地止。因而我们可以这样想:把第一天行的路程看成整体“1”,第二天行走的路程则是第一天的12,第三天行走的路程是第一天的12×12=14,依次类推,第四天,第五天和第六天行的路程分别是第一天的18、116、132。因此不难看出,全程378里的对应分率是:1+12+14+18+116+132=3132。显然第一天所走的路程378÷13132=192(里);第二天行192×12=96(里);第三天行192×14=48(里);第四天行192×18=24(里);第五天行192×116=12(里);第六天行192×132…  相似文献   

11.
不同于儒家文化制约着的传统文学的表达方式,海派作家施蛰存的《鸠摩罗什》致力用无意识理论来观照人生,解剖人性的沧桑。  相似文献   

12.
《母狼》作为罗马历史象征的青铜雕塑,是罗马城的城徽;《马踏飞燕》是中国汉代青铜雕塑的一朵奇葩,现为我国的旅游标志。两件作品不单纯停留在对动物外形的摹写上,而是注重捕捉其内在情态,通过神性化处理,寄托着人的情感和理念,达到人性化的目的。前者是伊特拉里亚民族精神的承载,后者是汉民族勇迈气概的象征。这类闪耀着人性美的动物雕塑,成为雕塑艺术的重要部分。  相似文献   

13.
《湘南学院学报》2018,(3):87-90
以安庆、金寨、淮南三地代表性民歌"慢赶牛"为例,从其音乐调式、旋律形态曲式结构等方面对"慢赶牛"这种流行于安徽大别山区的民歌曲种进行研究,深入挖掘其音乐背后隐藏的受地理形态和历史文化因素影响的音乐特征。  相似文献   

14.
电视谈话节目是一种借助人际谈话形式的大众传播,其存在的本质是交流和沟通。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制约,一些电视谈话节目存在着“伪沟通”现象,影响了节目质量和传播效果。“伪沟通”是一种无效的虚假沟通,严重影响电视节目的生存与发展。应该从电视谈话节目的话题设置、主持人定位、节目形式等方面消除“伪沟通”现象。  相似文献   

15.
在探索中国工业化建设道路的过程中,毛泽东在“以苏为鉴”的基础上提出了符合国情的两条腿走路思想。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指导我国工业化建设的具体方针不仅内容丰富,更具有深刻的哲学价值。  相似文献   

16.
在领导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毛泽东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在教育领域形成了“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思想。这一思想及其实践,对中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其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17.
朱文小说都是由主人公的活动,串起大量偶然性的生活片断。这是他体验人的生命形态的方式;小说中的人物,整体上都在表达他的情绪和感受,从而模糊了日常生活与小说的界限。  相似文献   

18.
《暗夜行路》描写了由于女性的性过失,给自己,特别是给别人造成的痛苦。笔者将针对《暗夜行路》的结尾部,解析影响谦作心境变迁的因素。大自然的恩泽是净化谦作心灵的内在动力,大山上两种夫妻关系样式是谦作重新认知性与道德关系的外在因素。最终经历了挣扎、执拗、净化和解脱这样一个过程,谦作完成了心灵的净化、自我的超越。  相似文献   

19.
高等教育与科技发展的关系十分密切,研究高等教育的科技哲学基础十分必要,文章立足于科学与哲学间的张力作用,认为"掌握表层科学知识"只是对科学的"形而下"的追求,"理解深层科学机制"才是对科学"形而上"的领悟和把握,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应体现出这种智慧之道,实现从对科学的"形而下"追求到"形而上"的领悟和把握的转变,以此来突破当下的高等教育对科学知识的"形而下的追求"的局限与不彻底性.  相似文献   

20.
对20世纪中国思想史研究进行方法论的反省,首先要认清的是:占据20世纪中国思想舞台的,主要是一种“行走的观念“。行走的观念具有强烈的干预社会与政治的现实品格,它强调观念服务于行动,进而认为行动优先于观念,最终以行动取代了观念。从世界近现代思想史看,行走的观念属于一种“现代性“的观念,它起源于启蒙思想的“乌托邦“,最终却导致乌托邦之异化。20世纪的中国思想史以最典型的方式展示了这种启蒙观念之产生及异化的曲折行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