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4 毫秒
1.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技术经济安全相关议题成为主要国家和地区共同关注的焦点。文章从学科建设视角,围绕“为什么”“是什么”“如何评”等关键问题开展基础理论研究,分析了关注技术经济安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出了技术、企业、产业、国家和区域等不同层面应重点关注的技术经济安全关键议题,构建了由环境诱发、要素传导、多重反馈和时空演化4个环节构成的技术经济安全发生和演化机理框架,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技术经济安全评估的TMAPS(技术-市场-主体-政策-安全)模型和指标框架。该研究工作有助于进一步理清技术经济安全的内涵和边界,并为加强技术经济安全评估、保障技术经济安全水平提供理论方法支撑。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非常重视国家安全,提出了总体国家安全观。经济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础。随着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入融合,技术对经济安全的影响日益突出。在当前经济全球化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兴起的背景下,迫切需要关注技术因素对经济安全的影响,开展理论与实证研究。文章从一个新兴学科建设的视角,提出了技术经济安全的概念,从时间、空间与技术-经济三个维度阐述其9个特征,分析了技术经济安全与产业安全、技术安全、技术经济等相关研究的联系与区别,并提出了技术经济安全研究应关注的重点问题。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安全被提到一个新的高度,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推进以及全球化进入新阶段,技术因素对国家经济安全的影响越发突显,技术经济安全成为亟待研究的课题。文章借鉴了社会生态学领域的“韧性”思想,构建了以“控制力-发展力-保障力”为框架的技术经济安全评估模型,探讨了“三力”的内涵与相互作用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技术经济安全评估指标体系并采用EWGRP模型,对我国2006~2015年的技术经济安全状况进行测算。结果发现,我国整体技术经济安全状况与发展力呈现上升趋势,但控制力与保障力需要加强。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技术经济安全成为我国面临的突出问题,加强技术经济安全评估已列入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迫切需要基础理论和方法研究支撑。文章聚焦技术依赖,借鉴国际技术转移相关理论,分析了生产能力、依赖关系和创新能力相互关系及对经济安全的影响,提出技术依赖影响经济安全的PTIER(“三阶段两效应”)机制。技术接受国引进技术形成生产能力后,可能会形成技术依赖关系,如果未能及时形成创新能力,依赖关系将自我持续。技术依赖既会对经济发展起促进作用,也会因依赖关系而带来成本和风险,威胁经济安全。如果形成依赖关系的技术转移受限,技术接受国短期经济受损难以避免,但是也可能倒逼本土创新能力提升。  相似文献   

5.
刘亚莉 《情报杂志》2001,20(9):86-86,88
介绍了俄罗斯信息安全的概念、对当前信息安全的分析评估以及加强信息安全保障的主要方法和措施。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美国通过实施出口管制、经济制裁、合作限制等一系列措施,严重阻碍我国科技的发展,中美技术摩擦已给我国高技术产业及企业带来一系列关涉技术经济安全的重大问题。文章基于已有研究,分析了当前我国科技安全形势、技术摩擦给中国和美国及其他国家高技术企业带来的影响等关键问题,并从建设科技风险监测预警机制、强化原始创新和战略性技术攻关能力、推动产业价值链高质量升级、培育锻长板企业主体和集群、健全科技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积极拓展国际合作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以颠覆性技术和新兴技术为代表的未来技术成为各国高度关注和博弈的焦点。未来技术不仅事关占据未来发展先机、提升国家实力和竞争力,而且关系到能否维护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文章基于技术经济安全视角,分析了未来技术的内涵和特点,提出了未来技术的“三阶段三层次”经济安全影响机制,构建了“技术-经济-政策”3个维度的未来技术风险识别框架,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当前需关注的主要风险,并提出加强跟踪评估、强化战略研判、完善创新生态和优化治理模式等防范化解未来技术风险的举措。  相似文献   

8.
三峡库区水环境安全战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工业、农业以及城市生活用水等方面入手,研究了三峡库区水污染现状和面临的问题。预测了水污染变化趋势,从三峡库区的水环境容量出发,提出了主要污染物削减指标。研究了三峡库区的水污染的一般规律,经济发展对三峡水资源影响和保障三峡库区水环境安全的途径和方法,从管理体制、经济激励机制、法制建设和技术保障等方面进行了全面分析,提出水环境安全战略目标和措施,建立了三峡库区水环境安全预警指标体系,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技术经济项目风险性评估与经济决策中的信息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吴叶葵 《情报科学》2002,20(2):197-200
本文分析了给技术经济项目带来风险性的主要因素,同时,从这些因素出发,研究技术经济项目的风险性评估与经济决策中的信息分析和信息处理问题。  相似文献   

10.
电子政务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政府决策的科学性、规范性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信息安全对于保障电子政务发展意义重大.本文分析了近年电子政务安全现状,及电子政务信息安全保障面临的问题,结合工作实践,从基础建设、安全测评、组织管理、防护措施等方面提出了加强信息安全工作措施和建议,对于进一步推动电子政务的健康发展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随着党的二十大以后我国进入新发展时代,数智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激活了新一轮经济发展潜力,也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新的安全挑战。文章首先分析了国际与国内新形势下新发展格局的特点,剖析了新发展格局下数智安全风险挑战,涉及微观层面的技术安全、个人安全,以及宏观层面的经济安全、社会安全、文化安全。在此基础之上,文章提出了构建数智安全新格局的基本方法论,给出了一个涵盖数智技术自身安全、保障数智安全的数智技术、数智安全法律法规和政策3个方面数智安全新格局的基本架构。最后,文章探讨了数智安全新格局和新发展格局之间的辩证与螺旋式协同演进关系,为在新的时代保证经济社会的康持续发展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2.
郭明晶  卜炎  陈从喜  齐睿 《资源科学》2018,40(12):2425-2437
研究中国天然气安全状况,分析影响因素并找出系统性的应对策略对于保障中国能源安全、促进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生态文明建设和能源转型的时代背景,从供应安全、储运安全、市场安全和环境安全四个维度,构建了中国天然气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组合赋权法对指标赋权,从总体、区域和省域三个层面对中国天然气安全状况进行了评价。总体评价结果表明,全国天然气安全均值为0.546,2006—2015年间虽然天然气安全水平在上升,但是总体安全状况一般,主要原因在于中国天然气产量低,对外依存度较大;天然气管道建设滞后,调峰能力不足;天然气市场价格机制不完善;环境治理压力较大。区域评价结果表明,全国四大区域天然气综合安全的均值为东部(0.582)>中部(0.571)>西部(0.516)>东北(0.515),呈现出“东部最好,中部次之,西部和东北偏低”的特征。分析得出,天然气安全的影响因素在东部地区主要集中体现于市场安全,在中部地区主要集中于供应安全,在西部地区主要集中于市场安全和环境安全,在东北地区主要集中于供应安全和储运安全。省域评价结果表明,各省域天然气安全水平差异较大,其中7个省份的天然气安全水平处于上升趋势,5个省份天然气安全水平处于下降趋势,8个省份的天然气安全水平波动较大,10个省份的天然气安全水平趋于平稳;各省域在供应安全、储运安全、市场安全和环境安全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效应。最后,分别从国家层面、区域层面和省域层面提出了保障中国天然气安全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十一五”期间中国煤炭产业安全分析与定量估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玉萍 《软科学》2007,21(2):34-37,41
从经济安全的角度诠释了煤炭产业安全,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煤炭产业安全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并对“十一五”期间我国煤炭产业安全状况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在此期间我国煤炭产业处于基本安全状态,产业竞争力是影响煤炭产业安全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4.
网络安全已经成为保障经济发展、支撑现代科技进步的一个重要环节。随着万物依赖信息技术的应用,提升网络空间的安全态势变得愈发重要。如何采取有力的手段,切实提升网络空间的安全态势,是文章的核心命题。文章提出要从"人、财、物"的角度出发:(1)解决在网络安全人才供应不足的前提下,重点关注从其他信息技术领域平移过来的人才的能力认证问题,旨在向社会供应有细分领域才能的网络安全人才。(2)通过网络安全保险来解决残余风险的转移问题,以便解决在确定的网络安全态势前提下的成本控制问题;同时,通过网络安全保险来提升企业的风险管控水平,降低社会应对网络安全的总成本,树立企业网络安全应对能力的标杆,为企业的社会责任提供有效的应对工具,为网络安全产品提供能力背书。(3)通过"外打内"模式的网络靶场来提升信息技术产品的抗攻击能力,即通过构建符合系统孪生特性的影子系统来承受持续不断的众测,以强化相应系统的安全抗打击能力。通过这3种方式,达到大幅度提升网络安全态势的目标。  相似文献   

15.
城市供水安全综合评价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施春红  胡波 《资源科学》2007,29(3):80-85
水安全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随着水资源危机不断加深,人类社会对水安全的关注程度越来越强烈。城市是一个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物流和信息中心,城市供水安全对城市公共安全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通过分析影响城市供水安全的各个方面,构造评价指标体系,依据大量的权威统计数据,运用多元分析的主成分和因子分析方法对中国的主要城市的供水安全进行计算、分析和评价,可为城市供水管理决策提供重要的依据。依据2004年统计数据计算的评价结果,我国重点城市在城市供水的生产和供水行业的投入方面,存在着生产能力不足和投入较少的问题,但他们在在供水的使用效率和管理方面具有较高的能力。重点城市的供水安全状况两极分化严重,总体形势不容乐观。北京市目前总体供水安全状况处于比较良好的状态,但在供水生产、供水行业资金投入和节水三个方面仍然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随着更多的人口进入北京和2008年奥运会的召开,北京市未来几年的供水安全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相似文献   

16.
基于指标评价体系的我国粮食安全演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新时代我国粮食安全形势发生改变,对传统粮食安全观提出挑战。文章从新时代粮食安全观的新内涵和新目标出发,构建包含数量安全、质量安全、生态环境安全、经济安全和资源安全5个维度的粮食安全评价体系,选取14个指标对我国粮食安全的演变和现状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过去我国对于粮食数量安全和经济安全的关注程度较高,而对于质量安全、生态环境安全和资源安全的关注程度较低。文章进而结合乡村振兴、健康中国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宏观发展战略,提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结合长江经济带城市的生态特点,基于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模型构建具有长江经济带特色的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求取指标权重,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建立生态安全评价模型;以武汉市作为实证研究对象,对其近10年的生态安全状况进行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武汉市2001—2014年间生态安全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2014年生态安全水平最佳,达到良好水平。  相似文献   

18.
土地资源经济安全评价研究——以上海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专家调查法和层次分析法,构建土地资源经济安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以上海市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1)随着人口增加和经济增长,土地资源的数量约束逐渐强化,但是经济增长以及技术进步等因素会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的质量和效率,从而减少土地资源数量约束的制约作用。1999-2008年上海市土地资源数量安全和结构安全的评价值逐年下降,2008年均处于高度不安全状态,但是效率安全和质量安全呈现逐年上升趋势,2008年接近绝对安全和达到基本安全,因此土地资源经济安全程度总体上处于基本安全状态。(2)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机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土地资源价格安全问题的重要性在增加。1999~2008年上海市土地资源价格安全的评价值波动较大,2008年仅接近基本安全的最低限,这种市场价格的大幅波动对市场效率的影响以及对国民经济的损害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9.
Information resources are becoming increasingly important to individuals and organizations, and ensuring their security is a major concern. While research in information security has adopted primarily a quantitative method to determine how and how much to invest in security, most decision makers rely on non-quantitative methods for this purpose, thereby introducing a considerable amount of as yet unexplained subjective judgment to the problem. We use a behavioral decision making approach to investigate factors causing possible inefficiencies of security spending decisions. Decision makers in our experiment performed a series of economic games featuring the key characteristics of a typical security problem. We found several biases in investment decisions. For budgeting their investment between major classes of security measures, decision makers demonstrated a strong bias toward investing in preventive measures rather than in detection and response measures, even though the task was designed to yield the same return on investment for both classes of measures. We term this phenomenon the “Prevention Bias.” Decision makers also reacted to security threats when the risk was so small that no investment was economically justified. For higher levels of risk that warranted some security investment, decision makers showed a strong tendency to overinves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implications of the finding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