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该文首先采用奥格登和理查兹的语义三角来阐述了T.S.艾略特的“客观对应物”的有效性并解释了其内涵;其次从三个方面来论述该概念在艾略特诗歌创作中的具体表现:客观的呈现方式;对现实的关注以及视觉和听觉意象的运用。  相似文献   

2.
郑洁 《海外英语》2014,(22):218-219
该文首先采用奥格登和理查兹的语义三角来阐述了T.S.艾略特的"客观对应物"的有效性并解释了其内涵;其次从三个方面来论述该概念在艾略特诗歌创作中的具体表现:客观的呈现方式;对现实的关注以及视觉和听觉意象的运用。  相似文献   

3.
论艾略特的“非个性化“诗歌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非个性化”是艾略特最有影响力的文学理论,它是针对浪漫主义的“个性说”、“天才说”而提出的,它主张诗歌不是诗人个性与个人情感的反映,而是个性与情感的脱离。“客观对应物”与“情感统一论”是诗歌非个性化的实现途径。艾略特本人的作品尤其是早期的诗歌最能反映他的理论主张。  相似文献   

4.
"迷惘的一代"的重要作家、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T.S.艾略特是欧美现代派最有影响的著名诗人。他的代表作《荒原》开启了英语诗歌发展的新方向,被誉为"西方现代派诗歌的里程碑"。而中国"新月派"前期的重要作家闻一多是深受艾略特影响的著名现代爱国诗人,他的代表作《死水》是中国现代诗歌的名篇。在对两位诗人的生年及作品进行了分析比较的基础上对《荒原》与《死水》的思想内容、艺术技巧及艺术观进行了分析对比,并对其不足之处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T.S.艾略特在《传统与个人才能》中提出"传统"新概念与"非个性"理论;在"论哈姆雷特和他的问题"中提出"客观对应物";在《玄学派诗人》中批评"感受力分化",倡导感受力融合。这些都阐发了他这样的诗学观:诗人应该有历史意识,化个人经验为普遍经验,把过去的一切看成动态的体系,赋予这个体系新的意义,将个人的新的艺术品加入到这个体系并略微改变这个体系;诗人应化主观感受为外部世界,达到外部行为与内心情感的完全契合,使精神与物质统一成一个整体。  相似文献   

6.
T.S.艾略特在<传统与个人才能>中提出"传统"新概念与"非个性"理论;在"论哈姆雷特和他的问题"中提出"客观对应物";在<玄学派诗人>中批评"感受力分化",倡导感受力融合.这些都阐发了他这样的诗学观:诗人应该有历史意识,化个人经验为普遍经验,把过去的一切看成动态的体系,赋予这个体系新的意义,将个人的新的艺术品加入到这个体系并略微改变这个体系;诗人应化主观感受为外部世界,达到外部行为与内心情感的完全契合,使精神与物质统一成一个整体.  相似文献   

7.
T.S.艾略特(1888-1965),英国著名现代派诗人和文艺评论家。生于美国密苏里州。1906年入哈佛大学学哲学,续到英国上牛津大学,后留英教书和当职  相似文献   

8.
英美现代诗歌的经典之作《荒原》不仅主题奇特,而且叙事颠覆传统。文章通过时序、时距、频率三个维度,研究了《荒原》的叙事时间--在时序上,分析了其预叙、外部倒叙及混合倒叙;在时距上,研究了叙事中场景、概述、省略和停顿形式的运用;在频率上,探讨了单一叙述、重复叙述及概括叙述的运用。研究发现,该诗叙事中对时间要素的运用在设置悬念、营造氛围、塑造人物、构建意义秩序和揭示主题上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非个人化"一直以来被视为英国诗人T·S·艾略特标志性的诗学主张,但这一提法远不能涵盖艾略特诗学思想的发展.事实上,艾略特的中后期诗学思考体现出了鲜明的"个人化"价值取向,他在文学创作﹑文学本质和文学阅读三方面均极力强调个性因素、个人视角的重要性.这与其早期的哲学探索深深暗合.应该说,艾略特的这篇博士论文所孕育的个人主义与相对主义种子,在其中后期的诗学观中得到了绽放.对艾略特诗学观中"个人化"取向的梳理,有助于补正和完善艾略特的诗学形象.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著名现代派诗篇《荒原》的成功在于其作者的传统意识。诗人饱读诗书,通今博古,视传统为创作源泉,创造性地把握和运用优秀传统,变历时为共时,借助传统故事、文学语言、神话传说准确抨击西方精神世界,借用传统感受现代荒原精神文明的枯竭,并从传统看到未来。  相似文献   

11.
师心论通过圆融处理物我关系,形成了物我双观、两忘与合一,成为盛唐诗歌基本的观照方式。而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搜求于心”,成为中晚唐诗歌创新的出口,推动了险怪诗风的发展。晚唐“心师造化”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活法为诗,成为宋调中的唐音论,被作为宋诗救弊的参照。  相似文献   

12.
以2007年秋季高中物理新课程远程研修为背景,探索了"格物致知"的历史渊源,分析了"格物致知"中的科学探究方法,继而展示了物理学家"格物致知"的精神,以此强调了物理学中科学探究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时代背景、思想背景下,克罗齐的。直觉表现说”和李贽的。童心说”存在许多相似之处,它们都强调文学艺术的主观表现性,都反对艺术为道德服务.对艺术技巧和艺术所要表现的情感有近似的认识,但又有着重大差异。  相似文献   

14.
乔治·爱略特的代表作《米德尔马契》中充斥着大量有关"网"的意象,这一设计是作者有意为之的,它凝结了爱略特对艺术和共同体的深刻洞见。文章从"网"的意象入手,从服饰、生活、叙事三方面,探究爱略特对个人与共同体关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George Eliot(1819-1880)is an outstanding female writer in Victorian Age.Virginia Woolf,a feminist pioneer,once praised her as"the pride and paragon of the female".However,her feminism is ambivalent.On the one hand,she dares to challenge the male-dominated society and supports women’s rights to receive education and freedom of love and marriage.On the other hand,she emphasizes that women should make self-sacrifice to help men achieve their goals.Based on The Mill on the Floss and studies of previous scholars,this thesis tries to analyze George Eliot’s ambivalent feminism.Thus it is beneficial for readers to observe and think about women’s future.  相似文献   

16.
17.
"物本感应"与"事本感应"是古代文学创作论的两种基本观点,对于古代文学创作都具有重要意义.产生于六朝时期的"物本感应"论强调自然之物为文学创作之本源;生成于唐代的"事本感应"论强调社会生活之事为文学创作之本源.二者都受<乐记>的影响,比较而言,"事本感应"更深刻地反映了古代文学的创作实际.  相似文献   

18.
从孟子提出以意逆志命题到当下的各种以意逆志命题诠释这一历史经验整体来看,以意逆志命题诠释史呈现了语义拓展、边界限定与逻辑建构的诠释历史进程与经验结构。以意逆志命题诠释史显示了汉语语境中存在着一种可以称为以意逆志诠释学的学术传统,经典建构、伦理对话是其所具有的汉语文化与思想特质。  相似文献   

19.
艾略特的诗歌被奉为现代派诗歌的先驱,早期诗歌以他的成名作《普鲁弗洛克情歌》为代表,展现了艾略特对诗歌创作的敏锐把握和天赋。艾略特在这首诗中向读者传达了"非个性化"理论的观念,为英美新批评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