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教育》2008,(22)
平民教育来了!在高层的推动和社会的呼吁下,这项发端于"五四"时期的社会改良运动,在穿过近90年的历史长河后,开始在我们这个时代复兴。在平民教育复兴的大趋势下,我们  相似文献   

2.
在传统社会,"教师"身份被塑以"道德家"的形象,经历了一个漫长的道德赋值的历史过程。在现代社会,教师道德身份与教育身份的关系发生反转,教师职业"去道德化"趋势明显,这不仅削弱了教师职业的师道尊严,消解社会对教师身份的"崇高想象",也造成了教师职业伦理困境乃至职业危机。消解这一困境与危机,一方面需要教师在不逾越道德底线的前提下尽可能提高自身的德性修养,努力做到"为人师表";另一方面也需要社会尊重教师道德发展的自由意志,鼓励但不强制教师追求高尚完美的德性,还教师身份的职业化样态。  相似文献   

3.
"客家"族群在香港新界和台湾六堆有不同的历史形成背景。两地在19世纪末期以后分别受到不同殖民政府的统治;在不同的政治社会背景下,"客家"身份建构呈现出差异;由于两地历史经验的不同,"客家"身份形成的时间与对地方社会的影响也不尽相同。藉由比较新界与六堆两地客家族群与认同之间所呈现出来的差异与联系,有助于更进一步思考近代殖民经验对于族群身份建构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当下,由于社会对教育和技术的片面认知,"双师型"教师在专业身份建构过程中面临着缺乏"自在"体认、弱化"置换"能力和忽视"人文"禀赋的实然窘境。技术哲学是解蔽"双师型"教师专业属性及独立身份的上层理论基础。从技术哲学视角来看,"双师型"教师获得的社会声望或所处的特殊位置,必然建立在一定的技术活动及教育过程基础之上,并因其所占有的社会资源和具备的职业属性表现出"教育性""塑造性"和"人文性"的应然性身份特征。基于对技术本质的探讨以及对"双师型"教师专业身份特征的思考,应采取内外兼修、跨界联动和意识强化等举措,将"双师型"教师打造成为"教育与教学的组织者""理性与经验的兼备者"和"文化与生态的观照者"。  相似文献   

5.
通过三部分来论述《文心雕龙》中的文学创作步骤:"神与物游"是刘勰论艺术构思的核心论点,也是文学创作的首要步骤;在艺术想象的基础上,"情以物迁"是文学创作的第二步骤;"辞以情发"是创作的最后重要步骤。在整个创作过程中,"神思"始终贯穿其中,发挥着奇特而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6.
王慧 《教育》2011,(8):38
在社会广泛关注贫困生,千方百计为他们提供帮助的同时,一些学生竟把"贫困"当成了谋取额外利益的手段和方式,"贫困"不再是一个生活状态而是享受政策救助的条件。原来一直羞于被提及的"贫困生"身份,现在成了很多学生"捞好处"的重要砝码。  相似文献   

7.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胡亥、赵高等人隐瞒秦始皇之死,"会暑,上韫车臭,乃诏从官令车载一石鲍鱼,以乱其臭",这不是随意的做法.在当时的巫术中,鱼能刺激鬼魂作祟使人得病.胡亥、赵高命令臣子车载鲍鱼,是古代"秘祝"的做法,把皇帝的灾祸转嫁到臣子身上,为的是佯装秦始皇没死.  相似文献   

8.
"拂臣"这一形象为荀子首先提出。"拂臣"可"安国之危",但作为在某些程度上会对君主权力造成绝对威胁的臣子,"拂臣"在传统的君主制度下是不可能得到君主的认可的,存在的只可能是偶然性的"拂行"。荀子本人论述中的矛盾性就是这一结论的明证。  相似文献   

9.
从晏阳初的“平民教育”看教育公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平民教育之父"的中国平民教育第一人,晏阳初先生从20世纪20年代起,就几十年如一日献身于我国及第三世界国家的平民教育工作,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1943年晏阳初与爱因斯坦、杜威等一道被西方学界评为"现代世界最具革命性贡献的十大伟人"。今天,我们回顾晏阳初先生的平民教育活动,总结其平民教育思想,对我国现阶段的教育改革仍具有极强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正在《陈情表》一课的教学中,有学生质疑结尾句中的"犬马怖惧之情"的注释。课文注释说"这是臣子谦卑的话,用犬马自比",那么,"犬马怖惧"就是"谦卑"的意思。这样解释,对吗?问题一出,不少学生附和,同时,还有学生拿出词典查了起来。《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对"犬马"的解释是,"古时臣下对君主自比为犬马,表示愿供驱使";《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2版)的解  相似文献   

11.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论《受戒》的"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曾祺的《受戒》最大的特点是“淡”,它主要表现在情节的散淡,时代背景和人物情感的淡化,语言的平淡等方面。这与汪曾祺的人生经历、思想情感和艺术追求等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5.
16.
现代人类学的开端,可追溯到19世纪,但人类学作为现代科学真正被确立起来,则要到20世纪20年代。长期以来,学科内部由于理念不同逐渐分野,形成两大主要分支,即以英、法两国为首的社会人类学,和以德、美两国为主的文化人类学。两派虽在学术理论、方向、思考方式等方面有所分歧,但并不妨碍他们各自为人类学学科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本文旨在介绍两派的主要学术观点,以及在人类学四大领域研究当中的理论实践。  相似文献   

17.
18.
北朝民歌《木兰诗》"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中的"扑朔""迷离"作何解释,历来众说纷云莫衷一是。笔者认为,归纳起来,不外乎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扑朔",即"缩动"或"爬搔"之意,为兔走时足伸缩之貌;"迷离",即"朦胧",为眼色朦胧。第二种:"扑朔",形容雄兔脚上的毛蓬松的样子;"迷离",形容雌兔的眼睛被蓬松的毛遮蔽的样子。本文对这两种说法作了较具体深入的评析,并赞同第一种说法。  相似文献   

19.
在秦朝之前"玺"和"印"是同义词,都是指印信、图章,没有尊卑的差别。秦朝以后,皇帝的印信专称"玺",臣民的印信、图章通称"印"。"秦印"和"秦玺",就战国时期来说所指称的内容是相同的,是同义词。就秦朝以后来说,"秦印"和"秦玺"的词义都缩小了,"秦玺"由通称变成了特称,专指皇帝的印章,"秦印"指称皇帝印章以外的印章,"秦印"和"秦玺"变成了在词义上互补的两个概念,成为类义词。  相似文献   

20.
句法分析中,“V个VP”结构常以其独特的结构特征吸引专家、学者们的注意。他们的研究视点大多聚焦在“个”的性质上,而对“VP”的重视不够,即使在论述“个”时也是说法不一。从“具体与抽象”、“指称与陈述”等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个”字的性质日益边缘化且在与“VP”搭配中存在“游移”这一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