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特拉维夫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吉迪恩·图里创立了翻译规范理论,指出翻译是受规范约束的活动,至少受到两种语言与两种文化的影响。图里把应用在翻译中的规范分为预备规范、初始规范和操作规范。这三种规范制约着翻译的不同阶段,影响着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实际抉择。基于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译者在翻译实践中所作出的抉择行为是其个性情感、源语文化与译语文化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野草在唱歌》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丽丝·莱辛的处女作《野草在唱歌》不但展现了男权社会中女性和其他弱势群体的生存状态,而且饱含了作者对自然与人类之间的和谐关系的深刻思考。这部作品表现出的生态女性主义主题,在对女性问题仍旧争论不休和生态环境日益严峻的今天,具有非同寻常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翻译是一种语言活动,同时也是一种社会文化活动,必然会受到社会文化规范的束缚.庞德的翻译也同样遵循此规则.本文在扼要概述图里翻译规范论后,从图里的首要规范、预备规范和操作规范三方面浅析庞德的翻译.同时也证明了图里翻译规范论有一定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4.
黄伟  卢国荣 《英语广场》2023,(13):33-36
随着影视业的国际化发展,中国电影不断迈出国门走向世界,影片的字幕翻译有着不可逾越的特殊性。高质量的电影字幕翻译能够提升整体观影感,且能在相当程度上增强海外观众对电影内容和主题的理解。本文从图里翻译规范理论的视角出发,从三个规范出发剖析我国爱国影片《长津湖》字幕翻译中的翻译规范,探讨其字幕翻译策略,以期为国产电影字幕翻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蒋樟健 《海外英语》2012,(1):140-141
根据图里翻译规范理论,译者的翻译会受到诸多社会文化约束力的制约和影响。按照这种社会文化约束力的大小,可归类为:规则、规范和癖好,其中"规则"与"癖好"分别被置于强与弱的两端,而"规范"便是其中的中间部分;同时"规范"通过其逻辑和时间先后顺序可划分为:原始规范、预先规范和操作规范。所以通过以描述性研究方法为指导的译本研究,我们可以重构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受的规范制约,并以此来理解更多相关的翻译现象。该文以《哈利.波特》系列中第四部的人民文学出版社译文版和皇冠出版社译文版为对比研究对象,描述和解释译者在人名翻译时所受的翻译规范影响。  相似文献   

6.
童子雯  文炳 《英语广场》2023,(17):17-20
《北京折叠》是郝景芳创作的一部中短篇科幻小说,于2016年获得雨果奖。本文以图里翻译规范理论为指导,从预备规范、初始规范及操作规范三个层面出发,选取部分英译典例,以描述性的方法探讨其英译本。研究发现,在预备规范下,翻译文本的选择受到原作自身及译者背景的制约;在初始规范下,译者总体的翻译策略偏向于可接受性;在操作规范下,译者在选词及句法层面上灵活运用增译、减译等各类翻译技巧,但在人名英译上尚存在不足。  相似文献   

7.
图里的翻译规范论属于描述性翻译理论范畴,它从社会文化的视角对翻译进行研究。通过对图里理论的介绍以及其在《简·爱》三个中译本(李霁野、祝庆英、黄源深的译本)的比较分析中的应用,可以发现这三个中译本的产生都是受翻译规范控制的。不同的规范在不同的阶段影响着翻译,进而产生不同的译作。  相似文献   

8.
翻译作为涉及两种社会文化的复杂活动,必然受到两种不同规范的制约。从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视角研究孙大雨的《英诗选译集》,可发现译者对译诗文本的选择遵循了前期规范;译作的整体风格受到了初始规范的影响;而译者对诗歌内容的传达和形式的迻译则受到了操作规范理论的指导。  相似文献   

9.
图里是描述性翻译研究的领军人物,他的翻译规范理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方法。图里将翻译行为规范分为三类,分别是预备规范、初始规范和操作规范。《简·爱》是英国小说家夏洛特.勃朗特的代表作。以图里翻译规范理论,分析黄源深译本的《简·爱》,并尝试对之作出评价。  相似文献   

10.
多丽丝·莱辛的处女作《野草在歌唱》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女性的关怀。以生态女性主义理论为支撑,采用"环境"与"性别"双重视角,重新审视《野草在歌唱》中人与自然、两性之间以及女性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解读出莱辛对重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两性平等共存局面的期盼,希望这一解读能对人类构建和谐社会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1.
小说以非洲农庄中黑人男仆杀死白人主妇的案件为发端,讲述了女主人公玛丽的悲剧人生,真实地展现了种族隔离制度下的南非现状,揭示了女性个体体验、反种族歧视以及反殖民主义等多个主题。莱辛既展现了殖民者后裔在异国他乡成长、恋爱、奋斗和失落的独特人生体验,又以白人殖民者身份对殖民主义和种族歧视进行了深刻的自我解剖。  相似文献   

12.
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多丽丝.莱辛的小说处女作《野草在歌唱》有着大量关于内心世界的深入描写,如象征性梦魇、歇斯底里、内心冲突等,为精神分析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文章从心理分析的角度出发,探究女主人公玛丽.特纳神秘的潜意识世界,分析玛丽一生中展现出来的两大矛盾,指出其精神崩溃的内在原因,即深植潜意识的女性俄狄浦斯情结。这个情结阻碍了玛丽性别角色的正常形成,并且导致了异常的婚姻关系,进而使之走向精神和身体的双重灭亡。  相似文献   

13.
顺应论是个具有极强解释力的理论,可以解释不同的翻译现象、比较译本异同。在这一理论指导下,本文试图比较夏衍所写散文——《野草》的两个英译文。译本出自张培基和刘士聪。通过比较发现,翻译是一个动态的、不断选择语言的过程,译者要根据语境、语言结构顺应源语和译入语的语言和文化。  相似文献   

14.
图里是描述性翻译研究的领军人物,他将翻译行为规范分为三类,即初步规范、首要规范和操作规范。以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为基础,分析并评价翟象俊的中译本《白象似的群山》,认为翟象俊的译文主要遵循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忠实、通顺的翻译标准。  相似文献   

15.
著名作家海明威的代表作《老人与海》是世界文坛的一朵奇葩,不少翻译家译过该作品。然而,对这些译本进行比较批评的文章却并不多见。本文作者在对原著语言风格分析的基础上,尝试对其中两部较有代表的中译本——大陆翻译家海观和台湾翻译家宋碧云所译版本进行了比较分析,分析侧重于其对原著简洁、凝练语言风格的再现程度。经过从量和质两方面的比较,本文认为宋碧云的译本在再现原著语言风貌方面要优于海观的译本。  相似文献   

16.
多丽丝·莱辛的<野草在歌唱>在象征意蕴和叙述视角等方面通过制造大量的空白艺术,从多层面给读者留下了联想和再创造的空间,从而产生了巨大的艺术魅力.莱辛不仅在小说书名"野草在歌唱"和主人公玛丽及重要人物摩西的名字上使用了象征手法,还在小说中使用了大量的其他意象来增强小说的感染力.小说主要采用了无限制型视角和内视角中的第三人称固定型人物有限视角两种视角,在语言等层面也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相似文献   

17.
莱辛的代表作《野草在歌唱》以其富有感染力的文字,讲述了白人女性玛丽的悲剧。关于这本小说,国内的研究有很多,主要是从原型批评、女性主义批评、生态女性主义和后殖民主义进行的分析与阐述,而学者们的关注点大多都是在玛丽这一角色上,本文将试图分析摩西的拯救者形象是如何体现的。  相似文献   

18.
种族歧视与殖民罪恶是小说《野草在歌唱》深刻的历史和社会根源。白人与黑人之间泾渭分明的种族界限是女主人公玛丽毁灭的根本原因。南部非洲穷苦白人家庭的悲剧预示着白人在非洲大地的殖民统治必将终结和失败。女作家多丽丝.莱辛以细腻的笔触将叙述者与人物视角相互结合,通过叙述者的客观叙述和人物视角的不断转换再现了那段被征服的非洲历史。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生态女性主义理论的角度对《野草在歌唱》进行阐释,试图在女性主义的基础上以生态女性主义的新视角来分析《野草在歌唱》。生态女性主义批评理论的运用可以拓宽对这部作品的研究视角.同时也有助于对作品进行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20.
孙致礼和孙易翻译了大量优秀作品,实践经验非常丰富。从翻译美学的视角比较他们对《爱玛》的不同翻译,剖析他们在语言、内容和翻译风格等方面所显示出不同的审美取向,对于探寻文学翻译如何忠实原文、如何再现原文的艺术风格和美学意蕴具有重要的指向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