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朗读者》是优秀的综艺文化节目,它以雅俗共赏的文化格调、温暖厚重的人文情怀,赢得了众多观众的一致好评。同时,它也是教科书级的写作素材,是优质的课外教学资源。《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将《朗读者》开发成适合小学高年级学生实际的写作素材,把写作和生活结合起来,不仅有意思,而且有意义。本文从作文命题、选材立意、语言表达三个方面谈对《朗读者》素材的学习与运用,对小学写作教学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2.
本刊推荐     
正书目一:董卿主编《朗读者》(全三册)【推荐理由】本书为中央电视台《朗读者》节目同名图书,共分三辑。以节目为基础,增加文学含量,提升阅读品质,是本书的编纂追求。《朗读者》选择的文本大多是经典之作。正如著名作家麦家所说:"《朗读者》让你可以感觉到它在向经典致敬,那种庄重性正是时下所需要的东西。"  相似文献   

3.
项小燕 《教师》2019,(16):33-34
《朗读者》是央视推出的一档文化情感类节目,旨在通过挖掘文字背后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物情感,以实现文化感染人、鼓舞人、教育人的传导作用,此为对文学、文化内容从根源上的剖析。而其开展形式则是以“主题词”为中心,围绕此引人引事,继而引文。教师可根据小学语文教学实际,将《朗读者》内容深入与形式新颖并备的文学呈现方式引入学科教学之内,并依照其主题词、人物故事、朗读的环节链,加之对阅读思情的表达撰写,创造模式新型、效果加强与效率大幅提升的语文阅读教学课堂。  相似文献   

4.
文学需要被唤醒,阅读需要被重视。作为文化传播的又一股"清流",《朗读者》的走红让人惊喜,也发人深省。《朗读者》节目走红的成因包括:一是文字经典与真情实感的深度融合;二是主持人、朗读嘉宾和制作团队的走心合作;三是对社会现实和公众文化需求的高度观照。《朗读者》节目走红带给我们的启示有:一是文化经典的传承要点燃大众的情感火花;二是文化节目要不断创新才能走得更远;三是文化品牌建设要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朗读者》是德国作家施林克于上世纪90年代创作的长篇小说。该小说之所以冲破国界、跨越种族,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轰动和共鸣,除了其呈现了一段惊世骇俗的畸恋之外,还蕴含了大量发人深省的伦理道德现象。本文尝试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基本理论观照《朗读者》,分析女主人公汉娜人生轨迹中的种种伦理困境,揭示她的伦理选择与命运之间的关系,挖掘作品的伦理价值和道德教诲功能。  相似文献   

6.
《朗读者》是一档文化情感类节目,其在同类节目中具有较大影响力。本文论及《朗读者》对小学课外阅读指导的启示,拓展积累朗读素材的途径,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三个方面。以期从《朗读者》这一主题出发,推而广之,探索引领小学生阅读的有效途径与策略。  相似文献   

7.
央视《朗读者》节目以"主题"为主线的特色与小学语文教学的"主题教学"有着相通之处,《朗读者》作为比较成功的电视媒体资源,给小学语文的课外阅读指导教学带来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小说《朗读者》对揭露二战时期法西斯罪行,以及对历史和罪责反思的价值意义,认为其传承了德国反思文学的总体特点,小说对女主人公汉娜的形象塑造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德国反思文学的禁忌,是德国反思文学的一部承前启后之作.  相似文献   

9.
<正>中央电视台推出的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备受关注,首期播出后,豆瓣评分高达9.3分。《朗读者》以个人成长、情感体验、背景故事与传世佳作相结合的方式,选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实的情感读出文字背后的价值。《朗读者》为什么能受到大众欢迎?我认为主要得益于"主题·体验·文字·情感"这样的朗读模式。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我们  相似文献   

10.
<正>目前,《朗读者》《战狼2》等风靡全国,受到广大青少年的追捧。探寻其成功秘籍,对思想品德课教学不无益处。一、以真情感人,营造温情有爱的课堂《朗读者》是央视2017年推出的重点节目,一经播出即迅速走红,社会反响热烈。《朗读者》邀请的嘉宾不求"网红",只求合适;不求热闹,只求声音、情感、灵魂融合。嘉宾虽在各领域具有影响力,却以平凡状态示人,分享自己  相似文献   

11.
高校图书馆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阵地,承担着教育和信息服务的主要职能。文章针对目前高等师范类院校大学生阅读现状和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的火爆,以北京师范大学朗读者活动为例,介绍了活动的背景、过程、特点,及其带来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朴基雄     
《音乐世界》2013,(20):108-108
算正式发光发亮了。《新娘面具》、《伟大的隐藏者》……在影视方面有了代表作之后,最近他还正式入门了综艺界。  相似文献   

13.
正何为经典?答案可能有很多,但我想最直接的一条,就是它们拥有温暖而强劲的力量,能够长久不衰地体贴灵魂、拨动心弦,触碰到我们情感深处最柔软最深刻的部位。序言一:铁凝这段时间,身边许多朋友都在谈论《朗读者》。他们中有些是文学界的同行,但大多数从事的工作与文学并无直接关联。他们有着各自不同,甚至罕有交集的身份,然而当谈论《朗读者》、谈论节目里那些经典篇章的时候,他们的眼睛里流露着相同的情感,那就是温柔与  相似文献   

14.
听、说、读、写是学生应当具备的四项基本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其中,朗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环节,不管学习什么样的文学体裁,都需要用到朗读。面对文言文教学中的诸多困难,在文言文教学中引入“朗读教学法”很有必要。文章以《马说》为例,将朗读教学法应用到文言文课堂中,在教学实践中需注意设置由易到难的教学目标,采用多元朗读方法,以及完善朗读教学的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5.
央视《朗读者》的热播,在中国掀起了一股朗读热潮。作为朗读的主阵地——语文课堂,朗读教学也焕发出勃勃生机。反思当前的朗读教学现状,将从两个方面说一说对初中语文课堂中朗读教学的思考。  相似文献   

16.
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抒情散文是赏析教学的核心素材。以课文《故都的秋》为教学范例,聚焦抒情散文教学的理论研究成果,并对实践中如何通过朗读品味抒情散文的文学魅力展开深入探讨,提出抒情散文教学必须聚焦通读、研读、品读,通过趣味化朗读引发学生欣赏意向,借助情感化朗读感悟文本内容意境,利用审美化朗读学习散文语言精髓。  相似文献   

17.
杨丹 《教师》2013,(7):89-89
音乐与文学以不同的形式表达了人们心里的"喜怒哀乐",两种方式各有自己不同凡响的魅力。文学通过民间歌手讲美丽的传说传唱至今,如陕北民歌;音乐又在文学作品的启示下谱出了优美的乐章,如儿歌《歌唱二小放牛郎》,流行歌曲《青花瓷》和《水调歌头》等,因此文学和音乐是密不可分的。古人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文章其实是  相似文献   

18.
高尔基的《海燕》是一篇值得大加朗读的充满了革命激情的散文诗。散文诗是一种介乎散文和诗之间的文学体裁,它具有散文的格式,同时又有诗的意境和节奏。教学散文诗应同一般诗歌教学一样,相对地比之教学散文要强调朗读这一环节。讲读这一课时,要组织好贯穿在整个讲读过程中的朗读教学,要在深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对朗读的基调、停顿、速度、重音作出分析,并要注意朗读方式的多样化。下面是我在教学实践中对《海燕》的朗读所作的尝试。  相似文献   

19.
宋方玺 《江苏教育》2010,(11):49-50
“朗读”一词由来已久,唐代李商隐《与陶进士书》:“出其书,乃复有置之而不暇读者。又有默而视之不暇朗读者,又有始朗读而中有失字坏句不见本义者。”元代贡奎《雪晴》诗:“闭门谢尘鞅,展卷自朗读。”朗读有利于发展智力,获得思想熏陶.还有助于情感的传递。笔者认为。从学生发展角度而言,郎读教学应贯穿教学的始终,这对学生的素养提高是大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20.
《朗读者》是德国作家本哈德·施林克的一部长篇小说,爱情与离别、罪行与忏悔、道德的困境和法律的悖论,深嵌在小说的字里行间,等待读者的深思和阐释。81届奥斯卡获奖影片《朗读者》在忠实于原著的基础上,用动态的影像世界阐释了对纳粹发动惨无人道战争的质询、汉娜和米夏之间一段忘年之恋,更着重塑造了汉娜这一进行灵魂自我救赎的道德自觉者的形象。本文就以汉娜心灵的衍化过程,从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解读汉娜这个艺术形象,看汉娜是如何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实现自己的梦想、人生价值、挽回做人的尊严,实现自己的灵魂救赎,从而实现真正的人性回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