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突触小体与突触小泡 突触小体是指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的末端膨大部分,可以与下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相接触而形成突触。 突触小泡是在突触小体内靠近突触前膜处的囊泡结构,内含神经递质,如乙酰胆碱。当神经细胞兴奋时,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并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引起下一个神经细胞兴奋或抑制剂。  相似文献   

2.
<正>1质疑夏祥斌[湖北省武汉市钢都中学(430081)]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P.19在解释神经元之间兴奋单向传递时提到"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而人教版旧版教材的叙述则是"突触小体内靠近前膜处含有大量突触小泡"。那么,"突触小泡"到底在哪里呢?刘永生[云南师大附中大理分校(671000)]神经递质是突触小泡释放的吗?郭海燕神经递质都是在神经细胞内合成的吗?2讨论王彬突触小泡只位于突触前膜内侧的突触小泡内。  相似文献   

3.
1 神经递质只能由轴突传向树突或细胞体吗? 两个神经元相互接触处叫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组成。根据两个神经元之间互相接触的部位不同,突触可分为三类:轴突-胞体型突触,轴突-树突型突触和轴突-轴突型突触。轴突-胞体型突触,为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与另一个神经元细胞体之间的接触。轴突-树突型突触,即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与另一个神经元树突之间的接触。  相似文献   

4.
为确立后索核内初级传入终末与丘脑投射神经元间的突触联系,本文采用顺行溃变与 HRP 逆行追踪相结合的方法,在电镜水平对后索核内初级传入终末与丘脑投射神经元间的突触联系组合形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后索核内有6种突触联系形式:(1)溃变轴突终末与 HRP 标记树突形成轴—树突触;(2)溃变轴突终末与 HRP 标记胞体形成轴—体突触;(3)溃变轴突终末及正常轴突终末与标记的中央树突形成汇聚型突触复合体;(4)轴—轴—树连续性突触;(5)溃变轴突终末与非标记树突形成轴—树突触;(6)非溃变的含扁平小泡或多形态小泡轴突终末与 HRP 标记的神经元胞体形成轴—体突触.本研究首次报道了猫后根初级传入终末与后索核丘脑投射神经元间的直接突触联系。突触形式计有轴—树和轴—体突触及以树突为中心的突触复合体.本研究结果为阐明后索核内非伤害性信息传递与整合的作用方式提供了直接的突触学基础。  相似文献   

5.
神经递质在信息传递中必须与膜上的相应受体相结合,同时启动离子通道,产生兴奋或抑制效应。 一、神经递质受体的概述 迄今,已研究过的神经递质(经典递质和神经肽)有100种以上,神经递质通过突触将信息从一个神经元传到另一个神经元。神经元之间由突触发生联系,所以每一个神经元可先后或同时进行不同信息的传递。在对神经递质传递信息机制方面的研究中,发现在突触后膜或效应器细胞膜上有能与神经递质相结合的特殊蛋白质,称神经递质受体或突触后受体。神经递质  相似文献   

6.
本文应用HRP逆行追踪法在电镜水平上对猫丘脑中央外侧核内皮质投射神经元的超微结构及其突触联系首次进行了研究,该核内皮质投射神经元以中型多见,胞核较大,核仁清晰,偏位,核膜有凹陷,常染色质较多,胞质内含丰富的线粒体、游离核糖体和粗面内质网,标记树突直径变化较大,从0.68μm到4.4μm,含较多的线粒体、微管及滑面内质网,未见突触小泡,标记的皮质投射神经元胞体和树突做为突触后成份,与非标记的突触前成份形成下列突触:①轴-树突触,突触前轴突终末以SR型和F型居多;②轴-体突触,突触前终末中有F型和RF型;③树-树突触;④轴-轴-树突触;⑤突触复合体,许多标记树突做为中央树突参与形成汇聚型突触复合体。  相似文献   

7.
<正>一、神经递质的概念及类型1.神经递质的概念。在化学突触传递中担当信使的特定化学物质,简称递质。2.神经递质的类型和神经元的命名。神经递质按照作用后果可分为离子型和代谢型两类。其中离子型受体按照电位变化可分为兴奋型和抑制型两类。二、兴奋性与抑制性神经递质作用机理的区别1.兴奋性递质的作用机理。神经冲动传到轴突末梢,使突触前膜兴奋并释放兴奋性化学递质,经突触间隙到达突触后膜受体,并与之结合,使后膜某些离子通  相似文献   

8.
目的:基于物理学基本原理解释神经元电活动过程中存在的物理效应,解释突触生物功能活化过程的物理机制,以及分析神经元建模中的电磁场效应(图1)。探讨神经元建模、胶质细胞调控、突触可塑性和神经元群体电活动的网络效应。创新点:1.论证荷控和磁控忆阻器非线性函数在物理神经元模型构建中的作用。2.提出神经元突触耦合的物理机制就是电场和磁场耦合(图3)。3.研究神经元电路混合突触耦合的物理实现(图2)以及能量存储与泵浦。方法:依据物理学电磁感应定律和赫姆霍兹定理论证神经元电活动过程产生的电磁感应效应以及能量输运过程。基于忆阻器物理特性和量纲一致原理来构建物理神经元模型,从物理角度解释突触功能实现过程的物理机制。结论:在神经元电活动过程中需考虑电磁感应效应;场耦合可以调控神经元突触耦合作用;在神经元网络中信号传递需考虑物理场耦合过程。  相似文献   

9.
本文应用顺行溃变和 HRP 逆行追踪相结合的方法,首次在电镜水平对猫丘脑中央外侧核内脊丘系终末与丘脑皮质投射神经元之间的突触联系进行了研究.首次发现在丘脑中央外侧核内,脊丘系终末与该核内投射至前乙状回的神经元及投射至前上薛氏回和中上薛氏回前端的神经元之间,形成直接的轴—树突触联系。为脊髓—丘脑中央外侧核—皮质通路的确立提供了有价值的突触学证据.此外,在中央外侧核内,脊丘系终末和丘脑皮质投射神经元还分别与其它突触成份形成突触联系.本文研究结果为丘脑痛觉整合作用机制的研究,为神经外科痛治疗中的板内核损毁理论提供有价值的形态基础。  相似文献   

10.
信息在人脑中的传递是由神经元完成的 ,人脑大约有 1 0 0亿个以上的神经细胞 ,直径小于 1 /1 0毫米 ,又叫神经元 ,它由轴突 (输出冲动 )、树突 (传入冲动 )、胞体 (冲动受纳器 )三部分组成 ,胞体又分成细胞核、细胞质及其它内含物。两个神经元之间的接触部位称为突触 ,突触处都有一个若干的间隙 ,称为突触间隙 ;神经元的主要功能是传递信息 ,方式是发放神经冲动 ,能量来自神经元中神经纤维的磷酸腺苷与磷酸矾酸的分解。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时 ,膜外有正离子 ,膜内有负离子。冲动的传播是由于神经部位的局部电流刺激临近未兴奋部位的结果 ,…  相似文献   

11.
兴奋在突触中的传递是高中生物神经调节一章中的常考知识点,浙科版必修3教材中详细介绍了突触兴奋的过程,即突触后膜兴奋的机制,而在教材的小资料里提到了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关于突触抑制的机制也在不少信息题中得以体现,要顺利解答这类问题应对突触抑制的原理有所认识,笔者查阅了相关书籍,结合例题对突触抑制的机制进行分析和梳理. 突触抑制的过程比兴奋过程更为复杂,可分为两种类型.  相似文献   

12.
1.关于兴奋传导方向的判断(l)兴奋在单个神经元以及神经元之间传导方向的判断兴奋在单个神经元内的传导方向是双向的,但在神经元之间的传导方向只能是:前—神经元的轴突→突触→后  相似文献   

13.
本文应用顺行溃变的方法,首次在电镜水平对猫丘脑中央外侧内脊丘系终末的超微结构和突触联系进行了研究。在横断第四脊髓颈节一侧的外侧索和部分前索4-5天后,电镜下发现在损毁同侧的丘脑中央外侧核的中段和尾段,均有少量的溃变终末。脊丘系溃变的轴突终末有两种形式:电子致密型和电子透明型,以电子致密型多见。溃变的脊丘系终末大小形态各异,主要含大量密集的圆形突触小泡。根据小泡形状和终末大小的差异,溃变终末可分以下两型:SR型占82.5%;LR型占17.5%。溃变轴突终末主要与树突形成不对称型轴——树突触,个别的突触后树突含突触小泡。溃变轴突终末多参与形成以树突为中心的汇聚型突触复合体。在由溃变轴突终末与树突所形成的轴——树突触中,有42.5%的数量位于突触复合体内。偶尔见到溃变轴突终末参与形成的轴-轴-树突触。  相似文献   

14.
兴奋是神经系统信息传导的唯一方式,神经纤维受到刺激后,膜内外电位会产生一系列变化而产生兴奋,兴奋产生后先在同一个神经元上以动作电位的形式传导,兴奋跨过突触间隙时通过电信号与化学信号的转变,传递到后一个神经元上。  相似文献   

15.
根据传递信号的不同,突触可分为化学突触和电突触。神经递质通过化学突触可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抑制可分为突触前抑制和突触后抑制。递质作用后有的被酶分解失活,有的被神经细胞或非神经细胞重新摄取、分解、利用。  相似文献   

16.
本文结合高中生物教学实际,介绍了神经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类型,分析了静息电位和突触后神经元电位变化的离子机制,并对静息电位的形成、兴奋性突触后膜电位的特点、配体门控离子通道和电压门控离子通道在引发动作电位中的作用、复极化过程中形成超极化电位等教学难点作了较为清晰的知识疏理。  相似文献   

17.
1试题解析 试题1.(2009年江苏省高考第2题)下列有关神经兴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静息状态时神经元的细胞膜内外没有离子进出 B.组织液中Na^+浓度增大,则神经元的静息电位减小. C.突触间隙中的神经递质经主动运输穿过突触后膜而传递兴奋 D.神经纤维接受刺激产生的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  相似文献   

18.
本文应用辣根过氧化物酶(HRP)逆行追踪技术与电镜相结合的方法,对猫后索核丘脑投射神经元的分市及超微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后索核丘脑投射神经元主要分布于后索核中段,尾侧段次之,嘴侧段最少。标记神经元均出现于HRP注射部位的对侧后索核内,主要为中等园形细胞。电镜下,神经元胞核较大,核膜光滑或有凹陷,常染色质较多,异染包质1较少,胞浆丰富,含有大量的游离核糖体,粗面内质网及线粒体。标记的丘脑投射神经元胞体和树突可以作为突触后成分与轴突形成轴一体突触和轴一树突触;标记神经元胞体还可以和突触前树突形成树一体突触;标记的树突做为中央成分与多个轴突形成汇聚型突触复合体。此外,还发现标记的胞体和树突与非标记的树突之间的非突触的粘着斑连接。  相似文献   

19.
<正>1疑问李成云[安徽省庐江泥河中学(231561)]一般认为,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起作用后就灭活了,如乙酰胆碱酯酶水解乙酰胆碱。有的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与受体分离,然后再被突触前神经元回收重新使用。那么,神经递质起作用后是否都灭活了?隋守世[山东省平度第一中学(266700)]有些气体如NO也可以作为神经递质,气体通过扩散进出细胞,NO作用后的去向是什么?  相似文献   

20.
用顺行溃变方法对猫后索核内后根初级传入纤维终末的超微结构和突触联系进行了研究。在切断C_4-T_1和L_4-S_1脊神经后根3~4天后,电镜下发现后索核内有三种溃变终末,出现最多的是电子致密型溃变,此外,也观察到了少量的神经微丝型溃变和电子透明型溃变。溃变的初级传入终末多数较大,含有圆形突触小泡。溃变初级传入终末作为突触前成分主要与后索核内的树突形成轴-树突触,而轴-体突触和轴-轴突较少。此外,还观察到溃变轴突终末参与形成突触复合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