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苏曼殊其人传奇的经历,独特的身世和浓烈的情感,造就了他诗歌苍凉凄婉,清丽通达的风格。他高蹈的革命情怀和真挚动人的爱情,以及试图从佛家找寻解脱的心绪,反映了他丰富而复杂的情感世界。他的诗里蕴含本真自如的内涵和气度。  相似文献   

2.
苏曼殊诗歌的艺术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曼殊的诗歌有种种创新:其诗歌语言自有一种与传统诗歌语言不同的内质;其诗歌意象挣脱了传统审美观念的束缚而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并进而创造出了一种忧怨、凄美、清新的意境;其诗歌风格端妍清丽、俊逸悲怨,主观色彩浓厚而又文辞自然、真气扑人。其诗以强烈的近代性特征为“五四”浪漫主义诗风的出现开辟了道路。  相似文献   

3.
清末苏曼殊的振兴佛教思想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末苏曼殊的振兴佛教思想简论何建明关键词苏曼殊,佛教革新苏曼殊是近代中国一位知名的诗僧,也是一位有一定影响的佛教革新思想家。他的佛教思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针对清末一些维新志土和“宰官”“白衣”对本来就极度衰微的佛教所发动的攻讦而进行辩驳,阐扬...  相似文献   

4.
苏曼殊是清末民初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文学家,其小说以形式的特别、意蕴的深远开启了浪漫抒情小说的先河,隐现出现代意识和审美特征。本文从叙事模式的转换、人物形象塑造、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等几个方面,分析苏曼殊小说的现代性特征及其时代性意义。  相似文献   

5.
王文娟 《文教资料》2010,(24):19-20
苏曼殊的一生富有传奇的色彩,在生命的后期他用"自戕"的形式结束了极其短暂的一生。本文从苏曼殊的生平、身世、政治思想与佛教思想等方面,透视苏曼殊"自戕"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6.
苏曼殊的小说充满了病态心理,他对所有人物的描写都充满了哀愁、伤感,从心理学的角度可以看出,这与他当时所处的社会背景以及他的早年遭遇是分不开的。基于此,从作者的自身出发来揭示其小说的病态心理,以期帮助读者和研究者准确地走进作者的内心深处。  相似文献   

7.
8.
苏曼殊是中国近代社会一位独特的人物,其思想矛盾复杂,始终在出世与入世的痛苦抉择和情与理、僧与俗的无奈彷徨中挣扎,其一生都是一个难解之谜.  相似文献   

9.
论苏曼殊小说的悲剧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苏曼殊的小说具有浓厚的悲剧性,爱情的幻灭成了贯穿其小说的主题。从时代背景、作者身世和性格等几方面结合他的五篇小说进行分析,就会发现这些与他小说所具有的悲剧性都是紧密相关的。  相似文献   

10.
苏曼殊是清末民初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文化人物,在文学创作、翻译、书法、绘画等各个领域取得了突出成就,在近现代思想文化史上有着重要影响,目前学界对苏曼殊的研究及传记创作呈繁荣局面。文章主要采用了思想文化史的关照角度,运用文献分析和比较研究等方法,对苏曼殊研究的三个阶段中海内外代表性的传记作品进行了梳理和评析,认为这些作品在取得不少成果的同时,也存在失实现象;传记创作对苏曼殊的历史地位、人格特点的整体把握方面有所欠缺,对史学和文学手法的度把握不当等问题,苏曼殊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11.
论苏曼殊小说的漂泊感和孤独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曼殊坎坷的人生经历,影响并造成了他孤苦抑郁的内心世界,这种心理对其作品创作影响甚深,它外化和表现为小说浓厚的漂泊感和孤独感。通过对小说艺术特色的探析,可以解读其孤苦、悲凉、忧郁的复杂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12.
孙中山先生称之为“革命和尚”的苏曼殊是近代中国颇有争议、颇受关注的人物。他具有双重人格:出入于歌楼妓馆、嗜吃好色,又芒鞋破钵、颂经参禅;他壮怀激烈、主张革命,又自叹自怨、意志消沉。他是一个追求人格独立却意志薄弱,想以精神上的充裕来实现自己的个人、社会价值却始终难以给自己定位的一个人。  相似文献   

13.
论苏曼殊的哀情小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曼殊的言情小说具有独特的艺术构架。它不是自传体小说 ,而是作者深层心理图像的显影。由于作品展示的潜意识 ,是经作者按照自己的审美追求不断充实、提炼、加工、改造的 ,所以这些小说中描写的情 ,境界宁静、透明、高雅、圣洁。  相似文献   

14.
苏曼殊小说表现佛性与人性的矛盾冲突,吸取西洋小说心理剖析、叙述视角多元化的长处,融入中国传统小说笔法,具有新旧杂糅,从古典向现代转型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苏轼的一生受到儒、释、道等多种思想的影响。学界一般认为苏轼是信奉佛教的居士。本文通过对苏轼作品以及宋代笔记小说等史料的分析,证明苏轼不仅不是居士,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是排佛的。  相似文献   

16.
苏轼接受佛教影响的情况较为复杂,这也相应体现在其词的创作中。苏轼对人生之虚幻与无常的深刻体验,使得其词往往否定现实价值观念的束缚,从而透示出人生思索的深度;而禅宗“真如本性”、“安心”等思想更是苏轼乐观旷达词风得以形成的重要根源;中国传统文人接受禅宗思想启发,对恬淡静谧、与自然融合而又跃动着生命灵性的美感偏爱有加。苏轼亦将此种美感写入词中,从而再一次拓展了词的境界。  相似文献   

17.
苏曼殊的一生同印度有着密切的联系。他精通梵文,编纂佛典;极力推崇佛教;翻译和评介印度文学作品。苏曼殊借助梵典,在研习佛典和弘扬佛法上做出了独特的贡献。苏曼殊也十分喜爱印度文学,尤其是对待迦梨陀莎的作品。苏曼殊在诗文中还经常放眼于印度的风俗、地理等意象。所有这些,都为我们深入了解苏曼殊,系统研究苏曼殊,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有益的帮助。  相似文献   

18.
苏轼与佛禅     
苏轼是以儒、道、佛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和宋代特有的社会氛围培育出来的民族文化精英。本文着重探讨苏轼与佛禅的关系,即苏轼学禅的原因、历史,佛禅对苏轼的影响以及在其作品中的反映。同时也从一个侧面探讨民族文化是怎样影响和造就文化名人的,而文化名人又是怎样发展民族文化,从而显示民族文化承传的。  相似文献   

19.
在传统文化的浸润里,苏轼提出“诗画本一律”的审美观点,认为诗画之间存在着“无形”的“相通”,即体现在艺术物质形态之外的审美标准、表现手法、构思手法,以及艺术家对人生、对历史、对宇宙的感悟等等深层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