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学说认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也就是说,人的本质属性不是其生理属性,而是其社会性。教育活动的本质就是“使个体社会化”,即通过教育使作为个体的人在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化,成为社会所要求的尽可能完善的社会人。  相似文献   

2.
随着“美好生活需要”的出场“,个体发展需要”日益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关注的焦点。这是否意味着“社会发展要求”的某种转向?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现实的人”的观点“,个体发展需要”之“个体”究其根本乃是“社会的人”,其“需要”亦是社会的、历史的、具体的,因而“社会发展要求”依然是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的焦点。这要求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人学为指导,坚守人的社会实践性本质立场,坚定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信念,处理好基本需要与发展需要、真实需要与虚假需要、个性需要与共性需要的辩证关系,防止个体的原子化、片面化、物化发展,实现真正的关心人、尊重人、塑造人。  相似文献   

3.
论当前国内外教师专业社会化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世纪90年代中期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G.Simmel)首次提出“社会化”这一概念后,社会化就成为社会学、人类学、教育学、心理学及其它许多学科共同关心的课题。社会学意义上的个体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中,发展自我观念与社会角色,掌握所属社会的各种技能、行为规范、价值观念,获得该社会所要求的成员资格,同时也是自我和个性形成和完善的过  相似文献   

4.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个性的充分发展需要正确地价值观作指导。许多教师认为只要是特长得到发展就是个性发展,实质上个性发展既体现了对人的多样性的潜能和已有的现实品格的尊重,又表达了对个体内的完整性的关怀。如果没有和谐发展,只会造成人格分裂,而不会培养个性完满且完善的人。教育工作者应关注中学生个性中不良或不足的一面,使其个性的发展更为和谐。有些人对中学生个性发展重视不够,把追求个性的意识与个体社会化要求对立起来,认为个性化会损害集体或社会的利益。实际上,个性化和社会化都不能绝对夸大,“人格的社会化”和“角色的人…  相似文献   

5.
一、转变观念,重视个性发展(一)正确认识个性发展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教育解决的根本矛盾是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要求之间的矛盾。笔者认为,社会发展是社会文明的积累与群体的发展,这种发展若离开了个体的发展将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个体的发展若离开社会发展的需求则是不可能的,因此,要实现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辩证统一,无视个人的社会无法得到繁荣,无视社会的个人无法取得成就。就促进以人的发展为宗旨的教育而言,要强调以人为本。这是因为,人是教育的对象,人的发展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教育是通过人的发展来推动社…  相似文献   

6.
人主义又称人道主义,英名为Humanism,源于艺复兴时期的“人科学”,注重人性,推崇人的经验、理性、个性的发展,它是一个发展变化的哲学范畴,人性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所谓人主义教育,就是培养人精神的教育,以个体的心性完善为最高目标,体现个人发展需要为标准的教育价值观,人精神是现代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一种强大力量。  相似文献   

7.
论当代教育对于人的独立个性的追求与探索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一、培育人的独立个性是当代教育的主导价值追求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历史,是人们向往、追求个性自由和解放的历史。人类获得个性自由和解放的历程大致需要经历四个历史阶段,即原始自然经济条件下的“群体人”阶段,封建农业经济和“人的依赖关系”条件下的“阶级人”阶段,现代工业、市场经济和“物的依赖关系”条件下的“独立的个体人”阶段,未来高度发达社会条件下的“个性自由发展的人”的阶段。根据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中人的发展规律,当代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应是培养独立的社会活动主体或培养人的独立个性。早在  相似文献   

8.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精神生活的全部意义,就在于唤起每个学生个人的人格独立性。“个性”,《现代汉语辞典》解释为:“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和教育影响下的一个人的比较固定的特性。”心理学上解释为“个性是个体独特的、稳定的、本质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教育学中定义“个性”为个体在先天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主要是教育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有利于自身解放的,  相似文献   

9.
当今世界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成熟 ,人类社会建构了一种全新的文化体系———网络生存形态。网络生存对于个体的成长 ,学习科学知识 ,内化社会价值 ,履行所承担的现实角色有着重大的影响。而个人社会化同时也面临着网络带来的一系列的挑战。任何个体只有认清网络生存形态的基本趋势 ,把握住网络背景下个人社会化的发展要求 ,才能完善人的社会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关系  相似文献   

10.
浅草-沉钟社是中国现代学史上一个重要的学社团,同仁们在“五四”新化运动中迅速实现了“人的觉醒”和“人的发现”,并在中西化的交汇中,确定了个性主义的价值观,当他们发而为时,高扬个体自身的价值,讴歌个体自我的理想,倾诉个体自我的痛苦,表达个体自我反抗社会的要求,从而形成了鲜明的个性主题。在“五四”时期,他们以个人的觉醒加入到时代的合唱中,在20年代中期以后至30年代,他们在个性主潮消歇之后仍然顽强地持守着个性主题。他们在创作中对个体尊严,价值和权利的执着在与革命学主题对个性的忽视的对照中,显示出了我乃至思想史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类本位时代 :人作为独立个体存在时为小我 ,人的联合统一的存在为大我。“随着小我作为普遍的个人获得全面的发展 ,大我作为普遍的类便得到充分地展开。”人依靠类的力量求生存与发展 ,这个类的力量一定超越个体能力的简单叠加。科学的发展是时代本性的理性映照 ,地理科学亦然马克思曾经揭示出 :人的成长过程须依次经历“人的依赖关系”形态、“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形态和“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形态等发展阶段。这里指出的人的三个发展阶段或三种历史形态 ,从…  相似文献   

12.
在现代社会,学校成为了人的加工厂,生产出的是一个模子中出来的人,人缺乏个性,更多的是共性,在这种情况下人是过分社会化了。在社会权利的控制下,用一样的课程、一样的教材、一样的评价方式来要求个体,个体失去其独立发展的空间,失去自己的个性。个体为了在社会阶层中能向上流动,就只有去获得更高的文凭,更多的资格证书,失去自我,盲从地跟着社会的要求,在功利主义驱逐下过分社会化了。  相似文献   

13.
新课程强调个性的培养,是基于对个性的尊重和主体的回归,是教育价值观的转变。首先,每个人生来就是独一无二的,如果用一种模式去限制各具特征的个人的发展,就意味着我们对某些个体的不公正。其次,每个人的独特性是人类文化多姿多彩、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的重要源泉。个人的独特性构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使合作才成为必要和可能。人类文化进步的动力就蕴藏在个人的独特性之中。再次,新课程强调个性并不排斥个体的一般性。社会要存在、要发展,就必须对它的社会成员提出共同的社会化的目标,如共同的理想、信念、道德准则、价值观等。这些共同的…  相似文献   

14.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 ,是促使全体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的一种教育。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培养学生的个性 ,使每个人的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素质教育不要求人人升学 ,而要保证人人成才。所以“发展性”、“整体性”及“个性发展”应该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命题。个性 ,是指个体在物质活动和交往活动中形成的具有社会意义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系统。良好的个性意识和个性能力强烈地影响着个人创造力的发展 ,是人才成功的关键素质之一。然而 ,长期以来 ,我们的教育一直比较重视对共同的价值观念、共同的行为准则和集体意…  相似文献   

15.
观点     
回归教育的原点肖之进在《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6年第3期上撰文认为,教育的根本是培养人,教育的原点是人,是学生,教育应回归其原点,从“人”出发。和谐教育、主体(性)教育、素质教育是拉动我国教育发展的“三架马车”,稳坐帐中的是学习者,无论是追求“和谐个性”、追求“主体性的弘扬”,还是追求“全面发展”,它们都是从现实的人或受教育者出发,关注个体的发展与完善。这就要求我国基础教育应该抓住这一内核,回归教育的原点,从“培养人”出发,构建注重个体发展与完善的务实平台。以学生为本的个体发展与完善教育必须吸收人类历史上所有务实…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和谐”是多方面的,它涉及人和自然、个人和群体、人和人以及社会和国家等多个方面。人和自然的和谐意味着,人的一切活动必须建立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之上。个人和群体的和谐意味着,自愿相互联合的个体和尊重个性的群体。人和人之间的和谐则要求社会各阶层必须相互开放,不得人为制造出知识和能力之外的障碍。公民社会和政治国家的和谐则要求:国家权力从公民社会中产生,而且后者对前者形成有效的制约。  相似文献   

17.
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与鉴赏活动的目的,是帮助学生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生活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不难看出,新课标关于阅读与鉴赏目的这一根本性的要求,是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角度提出来的。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关于人的发展的模式。今天的教育提倡人的全面和谐有个性的发展,这给学生提供了自由发展的机会和个人选择的权利。人的全面和谐有个性的发展(即人的身体、知识、情感、意志和心理都能得到健康的发展,并有自己的个性特长),即“整体的人”,这是当代教育追求的…  相似文献   

18.
一个正常的、成熟的人,总 是有“个性”的。不管人们的生 活环境、学习环境乃至社会经 历多么相似,作为个体存在的 人总有与他人不同的“特殊” 之处。对于个性,目前众说纷 纭,有人认为是个人的性格、气 质、智能和体格等比较稳定的 结构,这决定个体特有的适应 环境的方式;有人说个性是个 人身上的心理物理系统的动态 结构;还有人主张个性是一个 人品质的独特方式。概括地说, 个性是一个人经常表现出来 的、本质的、比较稳定的带有一 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在素质教育已成为教育改 革和发展主旋律的今天,我们 倡导创新教育,…  相似文献   

19.
人的存在形式可分为“类存在”、“一般存在”和“个体存在”三种不同的形态 ,相应地也就具有三种不同的本质。人的类本质是指人类作为一个整体所具有的本质特征 ,它表明人类与动物之间的区别 ;这种本质就是劳动。人的一般本质是指所有个人都具有的共同的根本特征 ,它表明不同个人之间的联系和共性 ;这种本质就是人对幸福的追求。个体的人的本质是标示个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的质的规定性 ,它表明不同个人之间的区别和个性 ;这种本质是由个人所独具的自然素质 ,社会遇境和个人意识三个方面的因素交互作用 ,共同决定的  相似文献   

20.
信息时代对传统的学校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新的信息技术平台上新学校呼之欲出! 传统学校教育,按照严格统一的目标模式,批量化、标准化地塑造工业化所需的人才。以班级授课制为主要形式的教育,提高了教学效率,顺应了工业化发展的需要。但是,这种“剪裁”差异、泯灭个性的“模压式”教育,与教育对象发展的规律本身是相违背的。就教育对象的本质而言,每个人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世界,都是各具差异的个性化的人。他们要求教育尊重人的个性,尊重人的个别差异,根据个体已有的认识水平、认知能力、发展需求,来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要求教育的培养目标,定向于特定的个人,服务于个人的学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