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关毅 《科技风》2011,(16):174
通过对岩土情况的勘察,初步查明隧道通过地段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和褶皱、断裂破碎带、节理、裂隙、软弱夹层及其组合形式,以及工程水文条件;初步查明隧道通过地段岩层是否含有煤层、膨胀性岩土和有害矿(气)体;初步查明隧道通过地段不良与灾害地质(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特殊地质(如岩溶、采空区等)对隧道工程的影响;初步查明隧道通过地段及其附近地区地下水露头,地下水含水层、隔水层、地下水类型、水质和补给来源等;初步查明隧道洞身岩、土体质量与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初步评价隧址区地应力水平和隧道围岩岩爆烈度;通过岩土情况对地段做综合型评定。  相似文献   

2.
岩溶地区公路桥梁工程勘察与桥基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公路桥梁的建设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为了提高工程质量我们必须要重视工程勘察,并且不断提高工程勘察的技术水平。这样才能更好的了解工程的地质情况,确保工程的质量和稳定性,使工程能够得到更长久的使用。接下来,我们就来介绍一下在岩溶地区修建公路桥梁时,进行工程勘察所要面对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新农村建设步伐日益加快,然而,人们对新农村工程项目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新农村建设项目有机质土层的工程勘察与处理方面,因此,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努力探讨有机质土层的工程勘察与处理策略,确保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并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先决条件。本文主要是以某地新农村建设项目为例,探讨有机质土层的工程勘察及处理工作。  相似文献   

4.
将灰色评价法运用到遗留系统评价中,提出一种遗留系统评价的新方法.首先建立了遗留系统评价指标,再使用灰色评价法评价遗留系统的业务价值和质量.经过实例验证,本定量分析方法具有良好的效果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5.
遗留系统演化是企业信息化建设中无法回避的重要环节,采取何种演化策略,取决于科学的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遗留系统综合评价的基础。本文从业务价值、系统质量和企业基础设施三个评价视点构建了遗留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6.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岩土工程勘察开始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岩土工程勘察方案的制定仍旧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主要对某地区的住宅小区进行了分析,首先对当地的工程地质条件进行了研究,继而对其进行了评价,同时提出了地基加固处理,最后对岩土工程地基基础方案进行了探讨,希望对于岩土工程勘察方案的完善和不均匀地基加固处理起到一定的帮助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7.
王绪玲 《科技广场》2007,(9):105-108
遗留数据是数据挖掘重要的数据源之一,但采用传统的技术难以有效地集成它。本文提出了基于XML结合JAVA技术集成遗留数据的方法,并通过具体示例介绍实现过程,同时说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面向服务体系机构(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SOA)使企业IT环境能够随着业务需求的变化而自由调整,为企业带来了机动性和灵活性。由于遗留系统通常执行着企业最重要的业务流程,所以能否很好地集成遗留系统是SOA成功的关键。首先介绍了基于SOA的遗留系统集成框架,然后着重研究了将遗留系统封装为Web服务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陈明  卢丽  夏彪 《内江科技》2013,(11):61-62
<正>钻井用井下动力钻有涡轮钻具、螺杆钻具、电动钻具等,螺杆钻具以其良好的功率特性成为目前最广泛使用的井下动力钻具,国外一些国家对螺杆钻具的研究比较早,我国螺杆钻具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与国外有很大的差距。本文从螺杆钻具的工作寿命、安全性、设计技术、加工手段四个方面系统地介绍了国内外螺杆钻具的情况,为现场使用提供认识。  相似文献   

10.
笔者从微切削理论出发,对钻井环空中钻具的冲蚀模型进行了构建。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对气体钻井中钻具冲蚀强度的数学模型的推导。该数学模型可以将以下几个钻井工艺参数有效的联合起来:注气量、钻具材料、机械钻速以及井深结构等。经过钻具冲蚀模拟实验,最终对数学模型中的常数的确定。此外,并对数学模型进行了修订。因此,无论是选择钻井工艺参数还是对冲蚀磨损进行预测都有了充分的依据。笔者通过此数学模型发现,保持排屑畅通和气体钻井中的注气量有着很大的关系。如果对注气量进行过分的加大,那么就会对资源造成浪费,此外钻具的冲蚀磨损程度也会加剧,最终导致钻具提前报废或者过早降低。  相似文献   

11.
平行四边形断面整体节点杆件的制造是近年 来桁梁杆件制造的难点,介绍郑州黄河公铗两用桥边桁平行四边形断面的整体节点杆件几何尺寸工艺控制及钴孔工艺方法.  相似文献   

12.
利用NOAA数据估算黄河三角洲区域蒸散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蒸散(发)量是水资源相互转化过程中非常重要但又难以定量确定的要素之一.SEBS(Surface Energy Balance System)模型是20世纪末期发展起来的利用遥感数据计算区域蒸散(发)量的重要模型,利用该模型可以在较少地面信息的情况下获得蒸散(发)量的区域分布信息.本文采用SEBS模型,利用NOAA数据对我国重要的粮食和石油生产基地黄河-三角洲区域蒸散发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黄河三角洲黄河两岸、黄河故道和滨海等地蒸散发量较大,年平均蒸散发量570mm~860mm,蒸散发量的峰值出现在6、7、8几个月份,每年的元月份是蒸散发量的低值期.计算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说明遥感手段研究黄河三角洲的区域蒸散发量是可行的,与传统方法相比,遥感方法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3.
文章基于对准格尔黄河大峡谷的资源与区位情况的分析,给出了准格尔黄河大峡谷旅游开发的构想和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4.
黄河中游航运发展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历史上黄河中游航运的演变探索其中的原因,分析黄河中游航运开发的重要性与可能性,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黄河中游航运未能得到发展的原因,并就如何开发黄河中游的航运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5.
基于黄河流域9省区2008-2019年有关面板数据,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和Malmquist指数模型测算和分解其创新效率,并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与我国31个省区市创新效率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黄河流域创新效率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但仍处于较低水平,平均值落后于我国31个省区市的平均值,其中2018、2019年的创新效率分别呈“W”型和“M”型分布;各地区创新效率存在一定差异,但总体上较为均衡,其中山西和内蒙古两地保持较高的创新效率;多数地区尚处于DEA无效状态,技术进步迟缓和规模效率较低是主要原因。因应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重大战略要求,黄河流域各地区要强化多方联动,优化资源配置,加快创新人才引进,注重从规模和技术两方面综合考虑,加大创新成果产出、加速创新成果转化。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黄河遭受到工业生产、农业生产、生活产生废物的污染以及生态破坏越来越严重,对污染物产生源头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保护黄河及其生态已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7.
借渭通黄拯救渭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拯救渭河是当务之急和战略需要渭河全长818km,发源于甘肃省渭源县鸟鼠山,过渭源、陇西、武山、甘谷诸县和天水市进入陇东山地,出宝鸡峡进人下游八  相似文献   

18.
19.
黄河流域日照时数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52,自引:2,他引:52  
徐宗学  赵芳芳 《资源科学》2005,27(5):153-159
本文利用非参数统计检验方法(Mann-Kendall法)分析了黄河流域77个气象站1958年~2001年日照时数序列的长期变化趋势,并用参数检验法对其结果进行了相互验证.结果表明,黄河流域1958年~2001年的年、典型月日照时数序列均大致存在一定的下降趋势,年序列所选77个站中有53个表现出下降趋势,只有24个表现出一定的上升趋势;在有意义(拒绝零假设)的34个站点中,28个站点表现出下降趋势,6个显示出上升趋势.为了进一步阐明日照时数长期变化趋势的时空分布特点,根据研究区的气候特点,将黄河流域分为5个子区域.结果表明子区域Ⅰ,Ⅱ和Ⅲ的日照时间均表现出了明显的下降趋势,但这一趋势在子区域Ⅳ和Ⅴ表现并不明显.这一结果说明在过去的40年到50年期间,黄河流域的日照时间总体上呈下降趋势,这一趋势在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尤其明显.在此基础上,选择1月、4月、7月和10月作为一年四季的代表时段,对日照时数的时间分布特点进行了分析.其结果表明,对年日照时数下降趋势贡献最大的月份是1月、6月、10月和12月;日照时数的长期变化趋势既存在一定的时间差异,也存在着一定的地区差异.  相似文献   

20.
找出推动文明演进的内在核心要素是大力推进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本文从技术经济范式变革的视角构建了一个“技术—组织—环境”的分析框架,探讨了黄河流域农业文明的演进过程与内在机理。研究表明:①农业技术经济范式的变革是农业文明演进的根本动力,它包括以人为主体的农业通用技术的革命,生产组织方式的变化以及农业地理环境的变迁;②黄河流域农业文明的演进呈现明显的阶段性,可划分为新石器时代木石锄耕农业文明、青铜时代金属器锄耕农业文明、铁器时代精耕细作农业文明、机器时代工业化农业文明和计算机时代信息生态农业文明五个阶段;③农业文明的演进呈螺旋式上升,其形态的演变是农业技术经济范式三组分及其带来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协同创新和协同演化的结果;④促进技术经济范式的绿色化转型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内核。建设以绿色信息技术为核心的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信息生态农业文明将是未来农业文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