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我国北亚热带白浆化土壤的地球化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傅桦  丁瑞兴 《科技通报》1997,13(1):21-25
研究了北亚热带地区7个白浆化土壤的元素化学组成,认为土壤的地球化学特征深受母质的影响.主组元分析表明,成土过程中元素的迁移程度以铁和锰最为活跃,钛相对稳定,而钠、钾、硅和镁等元素易淋失.粘淀层的风化程度比上部的漂白层高  相似文献   

2.
章明奎 《科技通报》1996,12(1):54-58
本文对浙南变质岩发育的16个土壤剖面中氧化铁矿物的组成特性、红度与赤铁矿含量的关系及母质对铁矿物的影响等作了研究。结果表明,变质岩发育土壤的晶态氧化铁主要为针铁矿和赤铁矿,铁游离度较高(B层土壤为51.68% ̄85.53%),活化度较低(B层土壤为0.95% ̄5.83%)。土色常比同纬度同海拔的其它土壤红,粘一的赤铁矿含量较高,这与变革岩中矿物晶格能低、易风化、铁释放快等有关。土壤红度与赤铁矿含量  相似文献   

3.
4.
我国合成氧化铁颜料的生产现状及发展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5.
选择4种不同的磁场强度对海南某矿区石英砂矿进行磁选处理,采用SEM和XRD技术表征了磁选后氧化铁杂质的形貌和结构,结果表明:石英砂矿中的含铁杂质以α-Fe2O3形式存在;磁选强度越小,α-Fe2O3杂质的结晶度越好;相同磁选强度下,样品粒度越大,α-Fe2O3杂质的结晶度越好。  相似文献   

6.
我自1953年大学毕业以来,一直从事土壤地理与土壤资源研究工作,特别是对热带土壤发生分类及资源评价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提出了我国热带土壤具有古风化与现代红壤化两种对立的过程以及红壤分类的定量化指标,系统总结我国土壤资源的合  相似文献   

7.
黄土高原是古代中华文明的发祥地, 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干扰, 该区水土流失严重, 生态环境脆弱。土壤水是黄土高原植被建设与生态恢复的重要资源, 土壤水问题的未来发展趋势对黄土高原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文章从黄土高原气候变化趋势、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建设成效及其引发的土壤干燥化问题等方面, 讨论了当前黄土高原生态文明建设中资源与环境面临的突出问题。重点分析了土壤干燥化的概念、特征、环境效应及其调控等研究进展, 在此基础上提出黄土高原土壤干燥化问题的未来研究方向和面向生态文明建设的土壤水资源管理策略与目标, 以期为国家及黄土高原生态建设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9.
长期生态学监测和研究揭示了北亚热带森林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维持机制,阐明了干扰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影响过程;凝练出神农架自然遗产的全球突出价值,构建的"廊道-踏脚石-关键栖息地"保护体系提升了自然保护地的生态系统原真性和完整性;提出了重点生态功能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恢复的关键技术体系及应用模式。长期生态学研究为我国亚热带山地森林生态系统研究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建设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理论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0.
【目的】本文旨在探明非粮化行为对土壤健康的潜在损害,为科学评估非粮化对耕地生产力和生态功能影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实地踏勘、采样分析、模型评价和数据统计与分析等方法,从徐州市城乡结合部现状为设施大棚、果园、杨树林、草地、公路景观林和撂荒地等6类典型非粮化田块和对照耕地共采集80个表层土样,测定土壤物理、化学、生物及重金属污染等23项指标,并构建耕地健康评价模型探索非粮化对耕地健康的影响。【结果】研究表明:(1)非粮化显著改变了土壤理化和生物指标,非粮化土壤纤维二糖水解酶、碱性磷酸酶和细菌多样性指数显著低于对照样(P <0.05)。设施大棚土壤有机质、总磷、有效磷、有效钾、总氮和硝态氮含量最高,且与其他5种非粮化类型存在显著性差异(P <0.05);(2)与对照样相比,6类非粮化导致耕地土壤生产力、持水净水、碳固存、养分循环和生物多样性等不同的功能或多或少产生失衡,甚至处于亚健康状态;(3)结构方程模型拟合显示土壤养分、酶活性、生物多样性指数和重金属污染指数主导了非粮化土壤的健康分异。【结论】非粮化对耕地健康有影响,且不同行为的健康损害差异大,这一结果为非粮化分类整治、...  相似文献   

11.
无机磷在白浆土中的吸附与解吸机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主要研究了土壤中铁铝氧化物对白浆土的表层和白浆层的磷酸盐吸附与解吸的影响以及在吸附和解吸过程中无机磷的释放和形态转化机理。研究结果表明,铁铝氧化物对磷的吸附和解吸都有影响,其中无定形铝的影响更大一些,而且铁铝氧化物对吸附的影响程度超过有机质。磷被白浆土吸附后,火部分转变成铝磷(Al-P)和铁磷(Fe-P)。相对来说,铝对磷的吸附在快反应阶段强于慢反应阶段,铁则相反。把吸磷后的样品恒温静置,则Al-P逐渐向Fe-P和Ca-P转化。吸附磷解吸时,也是以Al-P为主。Fe-P是较好的“速效磷源”,而Al-P既是较好的“速效磷源”,也是很好的“缓效磷源”。  相似文献   

12.
太湖地区几种水稻土的有机碳储存及其分布特性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选择了采自江苏省吴县市的黄泥土、乌泥土、白土等太湖地区代表性水稻土 ,测定了土壤有机碳的剖面分布、易氧化性碳分异、在土壤团聚体中的分布及 13 C稳定性同位素的剖面分异 .结果表明太湖地区水稻土中有机碳储量达 7~ 10 kg/m2 ,有机碳主要分布于 2~ 0 .2 5mm和 0 .2 5~0 .0 2 mm两级团聚体中 ,各土壤间有机碳的氧化活泼性接近 ,稳定性同位素组成类似 ,说明其有机碳地球化学性质趋向于与当前 C- 3农作物利用状况相平衡 .  相似文献   

13.
中国东西部地区发展差距拉大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梯度转移理论,不同国家或地区间存在着高梯度产业地区和低梯度产业地区,高梯度地区的产业会自发地向低梯度地区转移.而对我国东西部整体经济和各项经济要素进行分析后,发现东西部地区经济差距不仅没有缩小,而且东部经济极化效应愈加明显,东部的低梯度产业向西部转移的力度很小,相反西部地区资本、自然资源和廉价的劳动力等要素加速向东部地区集中,进一步减缓了东部传统产业的成本压力,使其竞争优势得以继续保持,延长了东部低梯度产业的生命周期,同时延缓了西部经济发展的步伐,造成东西部差距进一步扩大.  相似文献   

14.
李敏敏  延军平 《资源科学》2013,35(11):2298-2307
依据北方农牧交错带46个气象站1961-2012年的逐日气象数据,分析了不同时间尺度下,全区及东北、华北、西北3个子区气温、降水和潜在蒸散量的变化特征,探讨了潜在蒸散量下降的原因,重点验证了研究区是否存在"蒸发悖论"现象。结果表明:①近52a,北方农牧交错带全区气温于1986年发生突变,潜在蒸散量除西北段外,其余均随气温的升高呈下降趋势,整体存在"蒸发悖论"现象;②不同时空尺度,表现出不同的"蒸发悖论"规律:1961-1986年,全区及各子区均存在"蒸发悖论"现象,近26a,仅东北段和华北段存在。春、冬、夏季前26a及秋季后26a存在;③近52a,全区及子区年降水量均呈现下降趋势,夏、秋季降水与潜在蒸散量呈逆向分布的站点分别为37%、63%;④各气象因子中风速的显著上升是影响全区年、季潜在蒸散量下降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15.
中国土壤有机碳和无机碳库量研究   总被引:133,自引:2,他引:133  
潘根兴 《科技通报》1999,15(5):330-332
根据《中国土种志》(1~6卷)的基本数据,统计计算得到中国土壤有机碳库总量为50Pg,无机碳库总量为60Pg,分别相当于全球库量的约1/40~1/30和1/20~1/15。  相似文献   

16.
我国东南红壤丘陵区面临侵蚀、酸化、肥力衰减、重金属污染、季节性干旱等退化问题,造成红壤生态系统退化和土地生产力下降,制约了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1985年鹰潭红壤生态实验站建站以来,系统开展了红壤生态系统的长期观测和生态学基础研究,以及红壤退化与修复、耕地地力演变与提升、红壤养分循环与高效利用、红壤污染与治理、红壤生态农业模式与区域发展战略等方面的应用研究和示范推广。在红壤发生方面,发现现代脱硅富铝化过程仍在继续,小流域土壤自然酸化速率较低;针对红壤农业利用中的加速酸化,研发了抑制质子产生和提升土壤抗酸化能力的新方法,挖掘了红壤区新的耐铝植物资源,揭示了植物耐铝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建立了红壤区土壤侵蚀多尺度监测方法,编制了土壤可蚀性因子分布图,查明了红壤侵蚀演变和崩岗发育机制,建立了侵蚀红壤的开发性治理模式;探明了红壤区季节性干旱发生规律,揭示了红壤孔隙形成机制以及不同尺度的水文通量,研发了农田水分高精度远程数据采集系统,建立了低丘红壤区高效节水农业模式;建立了土壤-农作物系统重金属和稀土元素迁移预测模型,提出了红壤和水稻土安全阈值,集成了红壤重金属污染治理技术模式;查明了南方红壤地力和养分平衡的演变状况,揭示了红壤碳氮转化生物网络的驱动机制,提出红壤大团聚体生物培肥技术;创建了江西省耕地保育与持续高效的现代农业技术体系,发展了红壤小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循环农业模式,为红壤区耕地质量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和新一代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7.
毛明海 《科技通报》2003,19(2):174-177
旅游规划的一个重要内容是确定主题与形象,其是旅游区的生命。一个鲜明的主题应根植于地域文化的基础上。嵊州艇湖、丰潭旅游区以“剡溪文化”为主题,进行旅游区整体形象塑造和景点布局;并提出适应不同市场需求的既统一又各有侧重的旅游地形象。  相似文献   

18.
张吉先  陆军  俞劲炎 《科技通报》1999,15(4):292-296
在浙西桔园红粉煤灰和铁尾矿,并套种牧草(苏丹草),可改善红壤的物理,化学 化性质,促进牧草对养分的吸收,增产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