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督被钉在十字架上,围观者皮拉多带着不理解的神气指着受难的基督说:“瞧,这个人!”尼采用这句话作了自传的书名——在该书中他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学说——尼采这一用意显然在于担心自己的学说不被世人理解。历史证明,他的担心不是多余的。中国现代女作家丁玲的一生又经受了多少褒贬毁誉!太多的误解和曲解使她“一生充满坎坷。”以致她被人描绘成这样一种形象:“在黑暗中消失了二十年的丁玲,她的挣扎,她的奉献,她的苦难  相似文献   

2.
命题缘起:凝望他们 中学生写记叙文,该写什么人记什么事?答曰:写自己的生活,写熟悉的人.记身边的事。  相似文献   

3.
一命题缘起:凝望他们中学生写记叙文,该写什么人记什么事?答曰:写自己的生活,写熟悉的人,记身边的事。"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孩子们,你们一定要养成观察生活的习惯,唯有你对生活张开了眼睛,你才会发现生活的美。  相似文献   

4.
绝望、自戕、复仇,这几个词奏响了一曲启蒙知识分子的人生悲歌,也连缀出孤独者魏连殳的命运轨迹——绝望中痛苦的挣扎,自我堕落般的别样复仇。不得不说,鲁迅先生笔下的人物形象个个鲜活丰满、真实感人,读来令人拍案称绝。  相似文献   

5.
《孤独者》是鲁迅先生于1925年10月创作的一篇小说,收录在短篇小说集《彷徨》中。主人公魏连殳是一个独具个性的现代知识分子,他以逃避的方式活在自己亲手造就的"独头茧"中品味孤独,最终以"自戕式"的"复仇"向社会作绝望的反抗。细读文本,魏连殳作为一个"孤独者"之精神特质逐渐清晰,然而是什么造就了他的"孤独"?他又为何要选择一种自我毁灭的结局?这都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五四”落潮期 ,孤独症成为时疫 ,在有进步思想意识的知识分子队伍中蔓延。许广平于 192 5年 3月11日曾写信给鲁迅说 :“苦闷则总比爱人还来的亲密 ,总是时刻地不招即来 ,挥之不去。”鲁迅本人也感觉成了“荷戟独彷徨”的游勇。写作于同一时期的散文诗集《野草》、小说《孤独者》等都反映出这种普遍存在的孤独悲观情绪。魏连殳即是孤独者的典型代表 ,他的内心充满绝望意识 ,由孤独悲观产生绝望 ,因绝望产生复仇意识。鲁迅写作此篇的目的不在于批评魏连殳这个人物 ,而是真实披露在特定时期一代人的心灵创伤 ,也描述出鲁迅这辈人的巨大心灵痛…  相似文献   

7.
肖川 《小作家选刊(小学)》2011,(11):I0001-I0001
看了刘良华兄写的《肖川这个人》,特别是看到教育界那么多朋友的评论,首先是感动,再就是惭愧。感谢朋友们对我的厚爱,我觉得自己太平凡了,从来都没觉得自己有什么了不起。我说大学里百分之七八十的教授.都是草包,这其中也包括我。  相似文献   

8.
萌于竟陵成于公安他,一般人叫史主任,官称史副主任、史副理事长;朋友喊典哥,亦呼老典;雅讳史主任绍典先生,俗谑“语文省长”;笔者敬谓典先生。典先生竟陵人士,早先执教于公安县,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里,凭着自身的聪明和勤奋迅速实现了由一名学校工作的普通参与者到执掌一校教学牛耳的校长的转变,这在当时和今天看来都是一件很不错的事。何况典先生的工作卓有成效,处事原则,为人仗义,左右逢源,游刃有余。然而,典先生与他同时代的很多掌校人的不同之处,在于他有着相当扎实的专业基础,而更能突显他精明之处的地方,是他在为这一切奋斗的同时,努力…  相似文献   

9.
我姓乔,名煦弋,这可是一个比较怪异的名字,因为最后边的那个弋字,现在不常用,所以常常被读错。尤其是我去医院挂号、拿药、打针时,妈妈每次都要给人解释半天,即使如此,还是常常被他们读错甚至写错,例  相似文献   

10.
<正>第一次听说《麦田里的守望者》,是报纸上正在刊登其作者J.D.塞林格去世的新闻:说他生性孤僻,不与人交往;说他真的如小说中所写一般,一个人在田野里生活、写作,与世隔绝;说他一生未再发表过一篇小说。那时候少不更事,心里只促狭地想他定然是才思穷尽了,不然也不会只写一部小说就了结了作家生涯。后来我才明白,即使死后稿子烧得灰飞烟灭了,那样好的文字也依然存在。  相似文献   

11.
瞧!那个"疯丫头"。她总是大大咧咧、活泼开朗,和同学在一起的时候从来都是毫不拘束。想了解她的故事吗?那就听我慢慢给你讲吧……她其貌不扬。但是,对于性格乐观的她来说,相貌根本不重要!尽管她那瓜子脸上有一些雀斑,可她一点儿也不因这些雀斑而烦恼。她说有小雀斑是她的特点,容易被  相似文献   

12.
移居美国、经验断裂的王性初在东西方文化的冲突面前失落、迷茫、徘徊、漂泊,于是在“怀乡”的咏叹中企望寻找“家”的精神依托,由怀“地理”之乡到怀“文化”之乡,再到怀“精神”之乡,层层推进,给读者展现了一个孤独者丰富而又复杂的怀乡旅程。  相似文献   

13.
《红豆生南国》这部小说集描写了城市移民的生活。随着经济的发展,移民已成为人们普遍的生活选择,但是到新的城市,原有的亲情和乡情被割裂,移民者新的生活也会受到影响。王安忆通过移民者的城市生活状态,揭示了城乡差异和不同文化背景对移民者生活的影响,对现在城市移民的文化根源和血缘关系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14.
瞧!这花迷①棋有棋迷,戏有戏迷,而我的外公则是个不折不扣的花迷。②外公种的花太多了,数不胜数,院子里,楼道里处处都能看见外公那熟悉的身影。③培育那些娇花嫩(nèn)草是最辛苦的。夏天,顶不住烈日暴晒;冬天,经不  相似文献   

15.
在鲁迅的小说《孤独者》中,上层统治的代表、看客、"我"、魏连殳表现出不同的活法,命运各有差异。这些极具内涵的意象耐人寻味,他们反映了一个重大的人生问题:人为什么而活。为"吃人"而活的人生阴冷、黑暗又丑恶,为看热闹而活的人生浑浑噩噩、麻木不仁,为理想信仰而活的人生茕茕孑立、无路可走。当时鲁迅在黑暗中还看不清通往理想的路,但是他用"我"不停地抗争着走下去的姿态启蒙读者:向前走,挑战虚无与绝望,走出人生的全部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鲁迅的小说《孤独者》中,上层统治的代表、看客、"我"、魏连殳表现出不同的活法,命运各有差异。这些极具内涵的意象耐人寻味,他们反映了一个重大的人生问题:人为什么而活。为"吃人"而活的人生阴冷、黑暗又丑恶,为看热闹而活的人生浑浑噩噩、麻木不仁,为理想信仰而活的人生茕茕孑立、无路可走。当时鲁迅在黑暗中还看不清通往理想的路,但是他用"我"不停地抗争着走下去的姿态启蒙读者:向前走,挑战虚无与绝望,走出人生的全部意义。  相似文献   

17.
鲁迅小说《孤独者》塑造了一个具有反抗精神的觉醒者形象。他激进、孤独、坚韧地与社会抗争,最终却以失败而告终。小说通过这个人物形象控诉了反动势力的猖狂,也表现了作者对反抗者的同情。  相似文献   

18.
鲁迅在《孤独者》这篇小说中,主要通过麻木与觉醒、希望与失望、胜利与失败这三对二重组合,深刻地、全面地逐层剖露魏连乏的孤独。鲁迅把魏连殳的深沉的孤独感放在二重组合中叠现,给读者塑造了一个真实感人的孤独者的形象。  相似文献   

19.
在我的家中,"迷"可真是多:爸爸是一个"地理迷",妈妈是一个"文学迷"……打住!不好意思,这次介绍的不是妈妈这位"大文豪",也不是爸爸这位"地理专家",而是我这个"动物迷"。为什么我是"动物迷"呢?我特别喜欢动物。每到周末或者是节假日,我总喜  相似文献   

20.
父母档案馆近日,我市刮起了一股强烈的养鸡风。这些鸡全都不会生蛋,但却会生钱它们就是一种投资理财方式——基金。我的妈妈也开始了学习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