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浅谈课程之间的相互渗透与交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课程之间相互渗透交叉的可行性 一个专业所设置的课程相互间的分工和配合构成了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的结构和内容选取应充分照顾到课程之间的纵横关系,既考虑到课程体系的阶段性,连贯性和整体性,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到与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认识逻辑相一致。 以“工程力学”和“机械设计基础”两门课为例,它们是机械类专业的两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程。由于分属两门课程及过细单节的划分,使学生头脑中难以形成科学——技术——生产的大概念。学生们希望能综合这两门课程进行“串讲”,这就为课程之间相互渗透与交叉提供了必然的契机。 诚然…  相似文献   

2.
基于“互联网+”时代,服务于“一带一路”国家倡议的高职商贸类专业,其涉外服务岗位所需的商务英语知识和技能,是相关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管理学院商贸类专业英语课程体系构建为例,探讨依据相关国家标准和国家职业标准,构建高职商贸类专业群各专业英语课程体系,及相关课程的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3.
基于CDIO的管理类专业实训教学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训教学是高等学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CDIO的管理类专业实训教学体系的内涵是以“三大融合”为特色,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全面协调发展,特点是以项目形式驱动教学任务和目标的实现,并依据该特点构建管理类专业的能力培养体系.CDIO的管理类专业实训教学体系主要包括课程体系设计、实训教学平台设计和实训课程体系的结构设计等因素.  相似文献   

4.
随着模块系列化课程体系的提出并在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类专业的推广实践,为“2 1”人才培养体系的“2”阶段教学设计提供了保证,另外,“双导师制”的纳入又为“1”阶段的教学实践提供了有力支持。在详细说明就业导向的适应性模块系列化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引入“双导师制,”提出一种基于适应性模块系列化课程体系的“2 1”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了体系的总体框架,提出了体系教育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以特定专业为例详细说明了体系的教学设计实践过程。  相似文献   

5.
随着模块系列化课程体系的提出并在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类专业的推广实践.为“2+1”人才培养体系的“2”阶段教学设计提供了保证.另外.“双导师制”的纳入又为“1”阶段的教学实践提供了有力支持。在详细说明就业导向的适应性模块系列化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引入“双导师制”,提出一种基于适应性模块系列化课程体系的“2+1”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了体系的总体框架,提出了体系教育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以特定专业为例详细说明了体系的教学设计实践过程.  相似文献   

6.
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有一对矛盾是必须认真考虑的,那就是针对性与适应性的矛盾。以典型技术、典型应用为主线的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形成了新课程体系开发的基本路径,为高等职业教育宽口径类专业课程体系整体化改革提供了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法体系。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析了目前中职机电类专业设置专门化方向的必要性及其相应的人才培养规格。并就机电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及其相应的“平台+专门化方向”课程体系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文章从国家宏观政策出发,根据中高职衔接现状,提出中高职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并以黄石职业技术学院机械类专业为例,大胆设想,设置了“2+1+1.5+0.5”的学制模式,提出了一体化的课程体系结构和中高职衔接的层次结构,构建了机械类专业(机械加工技术专业一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体系框架。  相似文献   

9.
高职"核心+岗位"课程体系实践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崇本 《职教论坛》2008,(10):18-20
在对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多年实践及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核心+岗位”课程体系的结构,并分析了该课程体系的特征。“核心课程”体现“高职”中的“高”和就业适应性教学,“岗位课程”体现“高职”中的“职”和就业针对性教学,“核心+岗位”课程体系能比较好地解决目前高职教育既要考虑适应性能力培养,又要考虑岗位针对性能力培训的矛盾。该课程体系结合计算机类专业进行了多年的实践,证明是比较符合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能比较好地实现“既能上岗又能转岗”高职教育目标。  相似文献   

10.
职业教育推行“双证书”制度的关键是课程体系与职业资格认证体系的融合,本文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提出了高职教育课程目标体系、课程内容体系和课程评价体系与职业资格认证体系的融合方案,解决了高职教育教学课程体系与职业资格认证体系相互脱节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将传统的高职土建类“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三门力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进行了改革与建设。对教学内容加以精选、重组,课程体系进行优化,实现了三门力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相互贯通、融合和相互渗透,整合为新内容和新体系的“建筑力学”课程,并实现了与后续专业课的衔接。经过两届学生的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2.
赖水随 《福建高教研究》2010,(2):92-94,F0003
当前正逐步推行的“2+1”教育模式,即学生在校学习两年,最后一年到相关企业顶岗实习,是职业教育的一项重大改革措施。其核心是课程体系与结构的改革,通过对中职机械类专业课程的分析,结合中职机械类专业的特点,本文提出了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的中职机械类专业课程体系的新构思。  相似文献   

13.
数学实验课程教学的实践与认识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看到“数学实验”几个字人们会问:做数学题不是靠一张纸、一支笔就行了吗,怎么像物理、化学一样要做实验了呢?对了,这是计算机技术和数学软件引入教学后出现的新事物,是数学教学体系、内容和方法改革的一项尝试。几年前,设置数学实验课的构想一出现,立即在数学教育界引起反响。1995年在原国家教委组织实施的“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中,“理科非数学类专业高等数学课程体系和内容改革”项目的总体构想报告,就把“数学实验”列为高校非数学类专业的数学基础课之一,一些学校积极创造条件准备付诸实施…  相似文献   

14.
由于我国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的课程体系主要来源于本科院校和中专学校,授课教师缺乏这类专业的教学经验,就决定了现有的课程体系存在许多需要整体优化设计的地方:要明确高职院校的专业定位;压缩基础理论;增加实践和案例教学内容;适时更新教学内容,做到与时俱进;完善教师队伍结构和入口;定期召开全国性高职财经类专业课程体系设计和优化全国交流会议,以保证该专业课程体系的不断优化。  相似文献   

15.
在新工科背景下推动大类招生培养模式改革,需要高校管理者在思考卓越工程师的能力标准基础上,推动设置与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专业课程体系。文章以国防科技大学自动化类专业为背景,研究了新工科背景下自动化类专业的内涵、自动化类专业人才能力素质模型、自动化类专业课程体系构建路径,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自动化类专业课程体系,为国内同类高校自动化类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本文是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部重点研究课题———《面向 2 1世纪交通主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内容体系改革的研究》的子课题———《交通土建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的研究总报告 ,是在六个分课题研究报告的基础上总结、提炼而成。在分析总结了交通土建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发展的前提下 ,提出了交通土建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方案 ,研究和探讨了交通土建类专业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与实践 ,并就保证交通土建专业教学质量提出了具体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17.
当前,土建类专业实践教学存在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脱节、教学条件与现实需求矛盾、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错位、教学模式与个性化需求冲突、支撑体系和管理保障乏力等现实困境。“互联网+”具备跨界融合、创新驱动、重塑结构、尊重人性、开放生态、连接一切六大特征,基于此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是构建校企协同育人共同体的载体、满足人才供给侧与需求侧平衡的必然要求,是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对此,要从校企协同重构目标体系、重建课程体系、优化教学资源、改革教学模式、共建管理平台、完善教学保障、改革考核评价七个维度构建土建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18.
李小莲  余金凤  黄文杰 《广西教育》2022,(6):130-133+141
本文论述“1+X”证书制度背景下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高职水利类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改革策略,介绍“1+X”证书开展的现状,阐述“1+X”证书与水利类专业传统课程设置对接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重构“岗课赛证融通”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改革策略,即以“五步法”重构模块化课程体系,以分工协作的实施方式完成授课,以两方向、四环节开展考核评定,并展示教学改革实践成效。  相似文献   

19.
“05方案”是按照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精神设置的课程体系,几门课之间既有各自的侧重点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我们要在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体现马克思主义整体性就要关注教材体系、教学体系和评价体系的设计,并在教学实践中处理好三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高职文科类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职文科类专业有着与理工科类专业不同的职业工作特征与职业能力要求,必须根据高职文科类专业的特点与要求构建课程体系.目前,高职文科类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着目标定位不准确、课程结构欠合理,内容选择不科学、课程安排欠灵活的问题,应该构建"双能(技能与智能)融通"的高职文科类专业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