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当代西方道德教育的政治哲学困境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受西方政治哲学主流话语的影响,当代西方道德教育哲学对道德和道德教育的理解亦呈现出明显的西方政治哲学理论特征。由于对个人权利这一逻辑始点的过分强调和推崇,导致权利与道德分化,道德教育的本体不可避免地被功利化;西方主流政治哲学的内在逻辑导致规则僭为道德,规范人取代德性人,道德教育也因而丧失了引领理想道德人格的现实基础。鉴于此,我国道德教育理论与实践应该建基于对道德及道德教育意义的科学规定。  相似文献   

2.
道德教育不仅要造就“道德”的社会.也要造就“道德”的人。“道德”的人是整体的人、有生命意识的人.“道德”的社会是健康的、有益于整体的人生活的社会。“道德”的人与“道德”的社会共生存在;道德教育内容与社会化价值生态共存,造就整体的人与健康的社会是道德教育时代合理性的最佳论证方式。道德教育作为一种高度人化的事业,  相似文献   

3.
在群体本位的传统社会中,个体生命处于依赖与压制的关系样态,群体生命凌驾于个体生命之上,形成了一种群体性道德范式,道德以及道德教育更关注群体生命层面,压抑个体生命的整体主义成为基本的道德价值取向。随着社会生活方式的转变,个体在社会中的价值得以尊重,个体从造反走向彰显,道德及道德教育开始关注生命的个体层面。从群体本位中走出,超越个人本位,走向类本位,以实现个体生命与群体生命共融。道德教育从培养“依附性”道德人格转向共生性的“主体性”道德人格的养成。  相似文献   

4.
赵金兰 《天津教育》2005,(11):33-35
道德教育不仅要造就“有道德”的社会,更要造就有道德的人。有道德的人是“整体的人”、有生命意识的人;“有道德”的社会是健康的、有益于“整体的人”生活和发展的社会。有道德的人与“有道德”的社会共生共存;道德教育内容与社会文化价值取向有内在的一致性,造就“整体的人”与建设和谐的社会是道德教育的终极目标。道德教育作为一种高度人文化的事业,是主体寻求、满足自身的道德需要并不断进行价值判断和选择的过程;它始终把一定的道德需要作为自己的价值导向,对道德教育的任何分析和论述也都自觉不自觉地表达了一定的道德需要。在道德教育的具体操作过程中,教育者通过激发、满足学生的道德需要,来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一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5.
虽说当代中国社会的主流道德舆论和道德观念是积极、进步和向善的,但在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领域也出现了程度不同的道德失范现象,这主要是由于在社会转型中传统道德约束力式微、道德缺乏法律等制度的支撑、道德教育和道德践行脱节等原因所导致。因此,塑造新型的道德文化需要多维度的治理建设,一是要把中国传统的整体本位道德原则与个人主义道德原则相融合;二是要建立和完善道德突出问题领域的法律制度;三是要做到道德教育和道德践行的统一。  相似文献   

6.
新世纪要加强大学生的道德教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当代大学生的道德价值正由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人生价值观也由社会本位向个人本位转变。种种现 象表明,新世纪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已迫在眉睫。本文从分析当前大学生的道德素质现状入手,论述了对 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当代西方道德教育理论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代西方道德教育理论十分丰富,有道德发展阶段研究、强化社会学习研究、价值观澄清、体谅关心理论、威尔逊的道德符号学等,这些德育理论的特征是:道德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是道德认知能力的发展;道德教育不能忽视道德情感的发展;隐性课程与道德发展的关系受到了普遍的关注;道德、心理一体发展的健全人格教育成为道德教育凸现的重要内容.道德教育显性化倾向越来越突出.  相似文献   

8.
宗教是西方社会里影响最为广泛的意识形态之一。现代西方社会中,仍有成千上万的人去教堂接受真、善、美的福音传播;在美国自称有宗教信仰的人高达百分之九十;西方青年一代的宗教观念也十分深厚。由此,宗教以这样广泛的人群基础全方位渗透进西方社会各个领域。其中,道德教育是受其影响较为深刻的一个领域。道德自产生以来就与宗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更有一段时间,道德教育被宗教教育所垄断,甚至是替代。因而,探究宗教对西方教育的作用很有必要。本文将以分析现代西方社会宗教发展的转变为起点,展开对现代西方道德教育中宗教作用表现的具体阐释,以此揭示其对中国道德教育发展所具有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9.
道德教育的研究应从价值始点入手.回溯道德生活和人的德性的历史和现实的源头,家庭遵循人伦的"情"与价值的"义",是伦理的实体,德性以伦理为前提,是伦理的人格体现,伦理以爱为根本规定,因此,家庭即是德性的最初诞生地.家庭作为伦理与道德的历史价值始点在东西方伦理道德体系中得到典型体现,道德教育以家庭为历史价值始点成为应有之义.在社会转型期间,市场和法制这一新的时代主题与一切以家庭为本位的传统家庭伦理产生了冲突与矛盾,家庭伦理的合理性遭受质疑,但是,经济、政治和社会结构的变化并不能解构家庭的本始性意义,其可现代因素是解决现代道德问题的一剂良方,家庭之于中国伦理与道德教育依然具有不可取代的价值地位.道德教育理应回归家庭,强化家庭的道德教化功能,赋予家庭更重要的教育和人文使命,弥补学校德育的刚性限制与远离学生日常生活的缺陷,提升道德教育的实效性,促进学校与家庭在价值与德育领域的融合、互补与彼此不断超越.  相似文献   

10.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后半叶在西方社会最为流行、最具影响力的一种哲学文化思潮,其重要贡献之一在于促使我们重新审视人与世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人类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角度提供了新的理论范式。作为后现代教育思潮主要表现之一的后现代道德教育观则向现代人类社会长期以来所因袭的传统道德教育观念提出了挑战,引发了当代道德教育理论与实践领域的广泛变革。  相似文献   

11.
道德是社会关系的反映,是某种社会为了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提倡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在多元文化背景之下,有效统合异民族文化观念以及历史价值,形成社会道德力量,或者说建构同一的社会道德价值体系乃当代社会责任。道德教育应该更广泛关注人的特质自然和人类社会自然,个体自觉向往、调适与社会公共生活中传统既有或未来倡导的一般价值的思想和实践。而儿童道德教育的社会选择则意蕴着国家意志在人类社会文化价值活动中的普遍理想图景。  相似文献   

12.
我们时常把道德和道德教育一一对应,把道德的培养完全寄予道德教育。为了培养道德,唯一的方法似乎就是加强道德教育工作。实际上,道德教育在这里承担了它不可能完成的重任。当代社会调节人与人的关系,不仅要诉诸于道德教育,更要诉诸于制度。制度虽然是外在的,但它是约束单子式个人,维系他们一体关系的有力手段。在单子式存在中,个人对道德的追求就是维护自己的利益,因此,道德教育也只是私德的教育,公共的利益因被法律和制度所代替,公德的教育就更加缺乏了。所以,对道德的培养,尤其是社会公德的培养,不能只诉诸于道德教育,更要诉诸于健全的制…  相似文献   

13.
本世纪初,针对过去学校道德教育严重脱离生活的弊端,我国一些学者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生活德育"理论,在积极推动学校道德教育"回归生活"的同时也使道德教育研究本身更"接地气"。章乐博士的新书《风险社会的道德教育》(人民出版社)作为一本接续"生活德育"理念的佳作,利用西方社会学中的"风险社会"概念及理论框架重新审视当代社会的道德困境,对当下生活中种种越来越令人担忧的现象,比如"恐慌人"的出现、分数崇拜下的病态竞争、儿童的“自然缺失”和“秘密被侵犯”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且进一步给出了学校道德教育的应对策略,具有较高的理论与实践价值,是一本值得所有关心当代道德教育的读者仔细阅读的著作。  相似文献   

14.
当代西方道德教育理论概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代西方道德教育理论概况袁桂林六十年代以来,西方各国普遍面临战后最严峻的社会问题。五十年代末受苏联“卫星事件”震动出现了科技教育、天才教育热潮,同时社会道德问题也日益突出。加强道德教育在西方各国震耳欲聋般响了起来。许多教育家、心理学家和其它社会有识之...  相似文献   

15.
当代西方道德教育理论的特点及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代西方道德教育理论基于解决社会道德问题而产生,基于道德教育实践特别是课程实验的实证,具有坚实的学科基础特别是哲学基础,具有浓厚的相对主义色彩,重视道德教育形式,忽视道德教育内容,在实施上,反对道德灌输。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当代社会人际交往结构从差序格局向团体格局过渡的背景下,仁爱作为产生并适应于差序格局人际交往结构的道德教育核心价值逐渐失去了合理性与正当性。适应于团体格局人际交往结构的正义逐渐取代仁爱成为中国当代道德教育的核心价值,这是由于正义具有以下三项功能所致:调整同质性的人际关系、平衡道德权利与道德义务之间的关系以及表征中国当代道德教育的主导境界。  相似文献   

17.
道德教育于20世纪70年代末在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和中国同时被重新重视和呈现复兴趋势,虽然表现形式各种各样,但都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当代中国道德教育复兴的主要社会动因是社会发展和国际形势发展的需要,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需要。西方主要发达国家道德教育复兴的社会动因是人们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之间的冲突愈加明显,社会道德问题频发使道德教育面临严重危机,同时人们受历史文化传统影响和教育改革内在需要的驱动。我国对道德教育改革应该从现实出发,制定长远计划,将行政权和学术权逐渐分开,创设宽松的研究氛围,加强道德教育基础理论研究,从而进一步提高我国道德教育在新时期的发展水平和促进人们道德素质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约翰·威尔逊(John Wilson)是当代西方德育思想流派中独树一帜的英国教育哲学家,他把道德视为处理道德问题的过程,进而把这一过程和处理道德问题时的有关因素分解成道德构件,揭示了德育是一个多维的、多程序的、长期的过程。本文从道德与道德原则、理性与有道德的人、道德教育与教师、道德评定等四个方面综合评述威尔逊的道德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19.
道德来自文化,是文化的一部分。中西方不同的文化传统造成了各自传统道德教育的差异。在道德教育的过程和基础上,西方重“认知”,中国重“情感”;在道德教育的结果和逻辑上,西方遵循“由外而内”的逻辑,中国遵循“由内而外”的逻辑。文化价值多元、知识性质改变和道德本身的复杂等一系列因素共同造成现代社会道德教育的认识论困境。借鉴对中西方道德教育差异的思考,现代道德教育必须改变单一的以“知识”或者“情感”为基础的认识论传统,在“知性”与“感性”的结合中,统筹人的复杂性和人类生活的多样性,从人性和人生发展的复杂性出发,重建道德教育的认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论道德与道德教育范型的嬗变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道德源于人的二重性,个人利益(个体性)和社会利益(整体性)的不同关系构成了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同时期的道德范型。不同的道德范型要求不同的道德教育范型,而道德和道德教育的范型最终都取决于人的时代生存状态。历史地看,与人类社会发展的三个阶段——群体主体、个人主体和类主体相一致,依次也有三种不同的道德范型:规范伦理、个人主体道德和商谈伦理,与这三种道德范型对应的道德教育范型分别是灌输式的、个人主体式的、交往式的。当代中国发展的特殊性,使得道德教育必须确立双重的任务:既要成为个人主体的催生剂,又要成为个人主体的解毒剂。为此,在弘扬个人的道德主体性、主张个人利益的同时.又要健全以公正为核心的德性制度,维护社会的公共道德和社会的整体利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