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文本解读中的“误读”分为“无意误读”和“有意误读”两种.对于“无意误读”,判断哪一种意义更恰切要看这些意义在现今社会哪一种更具有审美内涵或教育价值.对于“有意误读”,判断解读结果是否准确,主要看其是否符合文本的整体描写或者整体立意.  相似文献   

2.
钱钟书先生的《谈中国诗》选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课文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对文本的理解存在明显的差异。浏览一下各种版本的教案或解读文章,莫衷一是。虽然有人以“作者未必然,读者未必不然”来自圆己说,但我以为,以下三个问题是绝不能“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因为这是关于文本的最根本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解析】答案D。每一个选项中加点的字都是常见、常用的易读错的字,有多音字,有形声字,有形近字,有音近字。对于拼音,考生需要平时积累,可采用错题归类识记法。如A项“侥幸/角色”,C项“怆然/创伤”中的后一加点字均为多音字,前一加点字为习惯性误读字;D项“干涸/曲高和寡”,B项“癖好/否极泰来”的前一加点字为形声字。  相似文献   

4.
语文学科,文本内涵丰富,解读的多元性特征更为明显,所以,更需要教师准确解读,把握文本解读之“度”。教师要把握解读之“度”,心中先要有解读之“尺”:内容、目标、学情。  相似文献   

5.
文本意义的生成是无限的,解释活动也是无限的。文本的解读有作者中心论、文本中心论、读者中心论三种情况,要进行有效解释,就必须符合文本自身。本文从文本解读理论视角考察目前教育界流行的对蒙氏游戏思想的各种解读,分析各种对蒙氏游戏思想的误读。  相似文献   

6.
罗惠 《新疆教育》2012,(16):67-67
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但多元解读的根应当生长在文本之中,不应突破文本自身价值取向的“底线”。一旦突破这一底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就会出现偏差,产生“误读”现象。当遇到这种“误读”情况时,教者对学生加以批评或者“置之不理”,就会影响学生进一步研读文本的兴趣。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当教者发现学生对文本“误读”时,应采取善待的态度,给予合理的引导。  相似文献   

7.
陈秀征 《天津教育》2013,(16):28-30
语文教学中,“教什么”是决定课堂效益的重要因素,而教师的文本解读是确定“教什么”的先决条件.一、教师文本解读的内涵和意义文本解读,“用‘文本’取代‘作品’”,强调的是文本的自足性和读者阐释的开放性,文本的意义有待于读者的理解.“用‘解读’取代‘欣赏’”,强调的是文学阅读活动的科学性和精确性.  相似文献   

8.
顾军然 《广西教育》2008,(19):55-55
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但多元解读的根应当生长在文本之中,不应突破文本自身价值取向的“底线”。一旦突破这一底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就会出现偏差,产生“误读”现象。当遇到这种“误读”情况时,教者对学生加以批评或者“置之不理”,就会影响学生进一步研读文本的兴趣。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当教者发现学生对文本“误读”时,应采取善待的态度,给予合理的引导。  相似文献   

9.
【我解读】 孙绍振教授在《文本细读》一书序言中说:“文本微观解读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还原’与‘比较’。”那么,孙教授所说的“还原”究竟指什么呢?不妨举个例子,当读我国古代神话故事“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后羿射日”时,虽然内容不同,故事各异,但如果我们用“还原”的方法解读,  相似文献   

10.
朱先河 《辅导员》2010,(6):48-48,22
所谓“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本文所要探讨的文本的学科多向度解读,主要是研究语文教学中学科渗透问题,其中“多向度”是指文本内容中涉及多个学科的不同向度。师生在解读文本时必须调动多学科的综合知识储备,或者通过学习、探究,才能对本文进行准确解读,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也有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1.
“合法性”一般的理解是法学或政治学意义上的,也可以做社会学和哲学的解读。美学“经典”文本解释的“合法性”主要是指一种能为公共认可的外在客观存在根据。它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对中国美学‘经典’文本的解读、诠释与参照”能否成立;二是指对“中国美学‘经典’文本”解读的表述方式是否可行。  相似文献   

12.
本刊今年第3期和第6期,分别刊发了“聚焦‘文本解读’(一)”、“聚焦‘文本解读’(二)”两个专辑,就“教师应如何解读文本”、“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走上与文本有效融合的解读之路”、“青年名师的文本解读方法”等问题为读者呈现了一系列精彩的文章,读者反响热烈。本期,我们将这一系列专辑的最后一辑奉献给读者,目的在于探讨文本解读的误区及其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13.
文本解读就是对教材意义的透辟理解与准确把握。文本解读基于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解读的标准是准确、深刻、独到。解读的路径或侧重内容,或侧重形式。在内容解读方面,着重关键词语内涵的深层次解读,着力于重要细节的关联剖析。无论内容或形式解读,文本解读都应立足整体,把握文本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4.
随着建构主义、接受美学等文艺理论被引入语文阅读教学,加上《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试验稿)的颁布,语文阅读教学中积极倡导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强调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和感悟,文本解读多元化的呼声也日益高涨。但随即又出现剑走偏锋的尴尬:阅读教学中出现学生脱离文本限制、任意解读文本的“误读”倾向,学生目无全牛,抓住局部或个别字句,断章取义。以今律古,甚至曲解全篇。如愚公移山之举不知变通,愚公挖山不止,破坏生态平衡;《背影》中“父亲”形象邋遢,违反交通规则不说,对儿子照顾过于细微,不利于培养儿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在解读《归去来兮辞》时,学生结合当下课业负担过重的现实,读出羡慕陶渊明的隐逸生活,但批判他沉溺于饮酒赏菊看落日。消极遁世太颓废等等。面对学生这种超越文本界限、主观臆断的“创造性解读”,很多教师无所适从,盲目鼓励这种打着创新幌子的误读,认为这是学生个人体验对文本作出的别出心裁的感悟,属于多元解读。但是,这种误读真的属于多元中的“元”吗?到底什么是多元解读,对文本的诠释有无一元解读?如果有的话,多元解读和一元解读是什么关系?诸如此类的问题,需要我们在新课改的热火朝天中进行一下冷思考。  相似文献   

15.
“保尔热”现象存在着明显的诗性的误读,时间的误读和文化的误读,这种误读又普泛存在于对其他主旋律作品的解读中,误读的表层原因是解读方法的简单化,形式化和解读心态的急功近利性,深层原因则是文化语境的制约,因而反思要超越话语现象本身,追溯话语背后的语境构成,艺术文本解读才有可能回归常态,并由此促进艺术生态,文化生态的优化。  相似文献   

16.
叶小平 《小学语文》2012,(12):18-21
文本解读是一个极富个性的活动,同一篇文章,有人叹赏,有人不屑是很正常的事情。文本解读是教学活动的起点,有一个基本合理的姿态来对待教材中的一些“疑似问题文本”,对我们钻研教材、设计教学以及师生对话都很重要。深入文本、潜心会文、多维推敲是一种很好的态度。下面试以三个文本解读为例,谈谈笔者的解读与思考。  相似文献   

17.
对《北冥有鱼》的文本误读,通常是因为将解读止于略读感受,而要对其进行深入地解读,就一定要找准解读关键点,抓住《北冥有鱼》中鹏的“形象”和“寓意”,再透过关键词实现与文本的深度对话,从而解读出鹏“大”“力”“神”的形象特点,理解作者通过鹏所表达的对绝对的精神自由的追求。  相似文献   

18.
完整、准确地解读文本内容是进行阅读教学的前提条件,但要怎样实现这一目的却一直是课堂教学的困惑之一,解读文本的插图,延伸文本插图的含义,为完整、准确地解读文本内容提供了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在教学中,“教什么”其实要比“怎么教”重要得多。确定“教什么”是教学的第一步和前提,这一步的基本要求是教师要对文本有一个的正确解读,并在正确解读文本的基础上依据文本内容确定教学内容方法,进行多元探寻。  相似文献   

20.
文本各有特点.学生千差万别.两者要交汇于课堂.教师要完成这神圣的一讲,对文本的准确、深入解读就显得尤为重要。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在谈到对文本解读的重要性时提出.上好语文课.解读文本是第一步.不但要解读文本的“字面意”.更要体味文本的“字中意、字外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