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思想品德课程教学要改变被动接受的现状,就要通过活动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提高学生参与意识,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初中思想品德课活动教学存在活动趋于形式、忽视主体的发掘等现状,对此应采用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激发学生主体作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等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2.
现行根据《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编写的初中思想品德教材,最大的特色就是寓传统的知识理论于众多的课堂活动中,以大量反映学生学校生活、家庭生活以及与他们相适应的社会生活案例生动有趣地教育学生,通过课堂的师生交流活动让学生学会做人处事,提高自身思想道德水平。因此课堂活动的教学就成了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最重要形式,如何有效提高思想品德课活动教学效率从而实现思想品德课教学目标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做了以下有益的尝试,现略谈一下课堂活动教学体会。  相似文献   

3.
陈正飞 《成才之路》2009,(29):14-14
目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开展,活动教学成为新一轮课改的主要教学模式之一。但是活动教学的有效性如何,怎样提高活动教学的有效性值得探讨。本文结合思想品德课活动教学的现状,进一步探索提高思想品德课活动教学有效性的策略。以求教于专家。  相似文献   

4.
近期,很多有识之士认识到思想品德课在教材、教学过程中的诸多弊端,力图改变思想品德课“空洞说教”、“面目可憎”的现状。于是,让思想品德课“回归生活”的呼声日高。发表于《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7年第5期许华南老师的文章《让学生生活引领思想品德课教学》及《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07年第3期李永才老师的文章《构建回归生活世界的思想品德课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5.
正一、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的理解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就是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创设生活情境,将学生的生活体验融入思想品德课学习活动中,引导学生亲身体验、主动探究社会现实,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生活和自我成长。生活化教学要求思想品德课老师在教学中回归生活,开放课堂,唤醒学生主体参与的自觉意识,将社会现象和学生的  相似文献   

6.
我是1984年春开始从事思想品德课教学的,至今已整整八年了。八年来,我遵循儿童思想品德发展的规律,坚持启发式教学,对如何上好思想品德课进行了一些探索,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 小学思想品德课是“比较系统地直接地向小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的一门课程,是实施小学德育的重要途径。”要完成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任务,发挥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功能,就必须努力改进课堂教学,坚持启发式,把思想品德课上活。 思品课教学必须坚持启发式教学,这是由儿童的思想品德发展规律所决定的。对小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都必须有学生的思维活动参加才能收效。而当前思品课教学的现状是:因为它是  相似文献   

7.
让儿童用真情去感悟生活,只有这样我们品德课教学才能真正走向生活、回归生活.如何让品德课因生活而精彩?笔者进行了一些研究.  相似文献   

8.
<正>"品德课闷,品德课干,品德课不实用",这是大多数小学生对品德课的评价。《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本课程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  相似文献   

9.
《品德与生活(社会)》的课程标准在其课程实施建议中指出:“本课程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这一点充分阐明了思想品德课程改革的活动化取向。在实践中,从《品德与生活(社会)》教材的编写体例、教学方案的编制到课堂教学的实施,也都充分重视了“品德课活动”的组织与开展。但究竟什么是真正的、有效的品德课活动,品德课活动到底以什么样的限度为最佳效果,大家在实际教学中给予的关注似乎并不多。这就导致了一方面许多教师大谈特谈“在活动中引导和教育儿童”的优点;另一方面,一些教师提出“品德课是否都要用活动来支撑”的质疑。本文正是由此出发,就我们在实践中看到的关于品德课活动的种种误区,加以归类和剖析。  相似文献   

10.
设置教学情境是思想品德课教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创设有效情境应该在情境中设置重难点突出的问题,使情境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设计可操作性强的活动,将情境趣味化、艺术化。  相似文献   

11.
邱丽平 《学子》2013,(4):73
针对目前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实效性不高的现状,我联合了我校教研组的几位老师承担了该项县级课题研究,为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实效性,我们课题组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探索。一、在生活中取素材,寻找生活化的切入点初中思想品德课教材围绕学生的生活展开,图文并茂,但是生活是一个大课堂,生活中的知识可以为教材中的知识提供必要的补充。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变化发展的,它为思品课教  相似文献   

12.
品德课生活化,是针对以往品德课教学远离学生生活,忽视学生成长需要,成人化、政治化、模式化等弊端而提出来的一种旨在执行和落实新课标理念的教学思想和方式。具体地讲,课程“回归生活”,课堂走向生活是品德课程改革的最主要的特征。它是品德课的内容来自生活,通过展现典范事件的过程或瞬间,引导学生在社会生活的背景、事件、经历和问题中自主探究,自主建构。几年来本人就品德课生活化教学作了以下的探索。  相似文献   

13.
走出“品德课活动”的误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品德与生活(社会)》的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这一点充分阐明了思想品德课程改革的活动化取向。但究竟什么是真正的、有效的品德课活动?品德课活动到底以什么样的限度为最佳效果?大家在实际教学中给予的关注似乎并不多。本文就我们在实践中看到的关于品德课活动的种种误区,加以归类和剖析。  相似文献   

14.
小学品德课是目前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渠道,肩负着社会育德的责任。但在小学品德课教学中,依然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这使得品德课脱离社会生活,学生收获甚微。本文提出以品德课课程性质为基础,利用品德课的活动性质,进行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课程设计三个方面,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达成知情意行相统一的整体性思想,让品德课的学习生动活泼,富有意义,成为具有实效性的一门生活课程。  相似文献   

15.
张仕碧 《成才之路》2011,(12):23-23
《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标准》指出:"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而新修订的《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也强调"社会实践活动是本学科教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并强调要增加课堂教学中学生活动的成分,有计划地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初中思想  相似文献   

16.
<正>传统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常常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不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使得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实际相脱节,导致学生对思想品德课学习失去积极性,不利于提高学习效率,不利于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实效性。因此,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实施生活化教学,把书本理论知识与社会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将思想品德课堂学习活动与社会生活实践相结合,构建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生活课堂,让学生在体验生活中学习知识,提高思  相似文献   

17.
渠敏 《文教资料》2013,(15):170-171,177
思想品德教学的生活化符合新课程理念,文章提出通过生活化的导入,生活化的情景创设,讨论、辩论话题生活化,小品表演生活化,借助互联网等使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从生活中来。通过实践性作业的布置,研究性学习、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使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到生活中去,生活让思品课的教学更精彩。  相似文献   

18.
活动教学是以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为基本特征,以促进学生实践、体验公民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生活,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推动学生现代公民素质全面发展为目的的新型教学方法。它以角色扮演、模拟活动、小品表演、社会调查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为主要方式。在思想品德课活动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活动既是教学目的又是教学手段。作为目的,意味着它把体验、实践和发展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生活,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学追求的境界;  相似文献   

19.
在思想品德课教改日益深入的今天,我们欣喜地看到思想品德课教学更加关注学生,贴进学生生活,但是生活在农村的学生,生活信息闭塞,视野不广阔,加之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缺乏,导致教师和学生认为:思想品德课是假、大、空的说教课,没有意义,甚至出现了只为应付开卷考试,老师为学生收集资料,让学生带进考场,这样完全丧失了初中思想品德课对学生的教育功能,背离了开设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育目的.而当前如何走出师生认识的误区,如何改变目前农村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困局,充分发挥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教育功能,让农村初中思想品德课真正"活"起来,笔者就此提出了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高校思想品德课教学现状的分析,寻找到利用网络学习资源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效果的良好途径,即将传统教学内容与网络学习资源相结合;传统教学方式与网络教学方式相结合;社会实践活动与网络虚拟实践相结合;师生评价与网络评价相结合。使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不再拘泥于书本,不再局限于教室,充分利用各方面的网络资源实现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