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调查显示,媒介已成为影响高职学生的重要力量,其中网络是高职学生最喜欢也是使用最多的媒介,学生普遍具备对媒介信息的选择及评估力,但绝大多数学生对媒介信息的生产流程不了解,对媒介信息或媒介内容的理解力、质疑力和思辨力还比较欠缺.提高高职生媒介素养,学校首先要加强针对高职生的媒介素养教育理论研究,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提高教师媒介素养水平,并营造培育良好媒介素养的氛围.  相似文献   

2.
随着微博在中国的井喷式发展,作为微博主力军重要组成部分的高职生,其媒介素养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文章在尊重高职生微博网络认知行为特点的基础上,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媒介素养教育模式,即把媒介素养教育纳入正规教育体系,建设微博校园文化氛围,网络法制教育的同时进行网络督察,对微博违法乱纪行为进行控制和管理,以培养和提高高职生的媒介素养。  相似文献   

3.
开设中小学媒介素养网络课程的思考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何提高成长在信息时代的青少年的媒介素养,已日益受到国内学术界特别是教育界的关注。笔者认为,一方面要在中小学开设媒介素养教育的课程,同时又不能打乱原有的教学秩序,这样才可以与现行的教育体制相辅相成。因而在网络课程日益成为教学辅助手段的今天,可以尝试开设媒介素养教育的网络课程,充分体现信息时代的学习理念。本文利用Moodle平台,针对初中学生设计了一门媒介素养网络课程,并将其与信息技术课相结合,以提高中学生的媒介素养。  相似文献   

4.
在信息化时代,除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之外,媒体日渐成为高中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为了精确掌握高中阶段学生媒介素养现状,在淮南市进行了一次有关媒介素养的问卷调查,定量了解媒介素养现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提出媒介素养教育改进和提高意见。  相似文献   

5.
社交网络背景下,提升高校辅导员的媒介素养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感染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针对性、实效性的需要。本文针对当前新媒体时代对高校辅导员“媒介化”发展提出的新要求,结合教育部推行的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和专业化、职业化工作发展理念的实际情况,对影响高校辅导员媒介素养提升的诸多因素进行了分析,界定了高校辅导员媒介素养的内涵,提出了高校辅导员ROAESS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节,确定了提升高校辅导员媒介素养的模式和方法,为高校辅导员占领教育新阵地,进而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进网络、进眼球、进头脑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网络强国和信息化建设步伐的加速推进,西藏地区面临着新媒体环境下建设网络良好生态、维护网络安全的重要任务,西藏高校的人才培养也要适应这一新形势和新任务的要求。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西藏高校广泛开展媒介素养教育不仅必要而且十分迫切。通过因地制宜构建有层次、有特色、有平台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体系,可以提升西藏高校大学生的媒介信息选择判断能力、理解评估能力和生产创造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媒介使用习惯,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树立健康的媒介生活理念和掌握一定的媒介传播技能。  相似文献   

7.
随着网络、手机、平板电脑等新媒体的发展,社会正加速进入媒介多样化时代。当媒介在少年儿童生活中的存在感不断加强,媒介的利与弊对他们的影响也更加突出。为研究、推广媒介素养教育,2008年,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的张洁博士及研究团队与北京黑芝麻胡同小学展开合作项目,以校本课程的方式对学校5年级学生开展媒介素养教育课程,3年的课程实验效果令老师们感到推广媒介素养教育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8.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大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培养、职业发展、心理健康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思政教育具有系统性特点,实施过程与教育效果会受到社会环境影响。网络舆论是影响思政教育的重要因素,要针对网络舆论特点合理优化高校中的思政教育。本文分析了网络舆论对思政教育产生的影响,探讨了针对性优化思政教育的方法,包括解学生思想动态,更新教育理念;实施正确引导,营造和谐教育氛围;提高媒介素养,强化网络道德。  相似文献   

9.
网络编辑的媒介素养,不仅关系着传播内容的质量,而且直接影响受众价值取向。培育网络编辑的媒介素养是弘扬主流文化、强化出版思想教化功能的必然选择,是抵制网络出版泛自由化和泛娱乐化的必然选择,是抵制文化霸权和维护民族文化安全的必然选择,因此,加强网络编辑的媒介素养教育是当务之急。可通过文化传承的社会责任感培育、批判性思维培育、全球传播能力培育,加大对网络编辑人才媒介素养的培育,提升我国网络编辑媒介素养整体水平。  相似文献   

10.
以学生媒介素养现状为切人点的浙江大学学生匿名问卷调查显示:随着博士教育规模的快速扩展和国际媒介大融合的到来,博士生教育质量和媒介素养教育水平并未呈同步提升趋势,尚有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因此,有必要分析讨论博士生媒介素养现状的课程渗透、媒介参与、网德过滤、导师网络团队等四种媒介素养教育模式,以期唤起全社会共同关注博士研究生群体的媒介素养教育问题。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网络素养的抽样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素养是新时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媒介素质。本文通过分层抽样的方式对本学院学生进行调查,收集学生的网络知识技能、对网络媒介态度、网络道德和安全意识、触网行为的自我管理能力等方面信息,分析探讨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提高大学生网络素养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2.
媒介素养是信息时代的基本素养,而网络时代更是将网络媒介素养提高到媒介素养的核心。网络媒介素养包括信息收集素养、评价素养、传播素养以及网络休闲素养。以价值教育观之,需要明确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推动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社会化进程,重视网络媒体从业人员职业教育。  相似文献   

13.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媒介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媒介素养已成为现代公民所应具备的基本素养。为此,许多国家都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学校正规教育体系。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开发媒介素养教育课程,需要具有较高媒介素养的教师。要提高教师的媒介素养水平和媒介素养教育能力,关键是对媒介素养教师进行培训。文章对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媒介素养教师教育问题进行比较分析,以期对我国开展媒介素养教师教育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14.
李楠 《文教资料》2013,(7):137-138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及网络传播的兴起,新媒体对大学生的个人成长有重要的影响,探讨了全球网络传播的特点,分析了全球网络传播中的新媒体影响及其表现,提出强化媒介素养教育应对全球网络传播的挑战。  相似文献   

15.
采用自编问卷,对湖南省大学生的媒介素养现状进行了调查.从614份有效问卷中发现,大学生媒介消费类别呈现多样化趋势,网络和手机已经成为最受他们欢迎的媒介,但是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不容乐观,很多大学生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媒介素养教育,其媒介素养水平处于自发状态.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开设媒介素养课程是提高我国当代大学生素养必不可少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
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舆论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正视挑战,抓住机遇,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创新教育内容和途径,完善网络舆论疏导和监管体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媒介素养等是增强网络舆论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对策。  相似文献   

17.
影视媒介素养教育是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影视多媒体实验教学对大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是一项新的举措。在影视多媒体实验教学中,指导教师把影视原理,影视设备的使用,影视作品的构思、拍摄、制作方法和技巧传授给学生的同时,也把影视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传授给学生。通过这一途径提高了学生对影视作品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评鉴能力和创造能力。  相似文献   

18.
李东林 《生活教育》2012,(14):25-29
有什么样的生活,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有媒介的生活,就有媒介素养的教育。在传媒行业高速发展的今天,黄色、暴力的信息正在通过电视和网络,无法遏止地出现在学生面前,成为教育者新的困惑。随着媒介的发展,媒介素养日益受到重视,媒介素养教育的理念也在发生变化。按照生活教育理论的要求来看待媒介素养教育,让媒介素养教育拥有了生命力。用生活教育的理论来发展媒介素养教育,媒介素养教育有了巨大的创造空间。将媒介素养教育与现有学科融合是它的未来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9.
董瑶 《现代企业教育》2009,(18):200-201
媒介素养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理论,也是一种教育实践活动。随着时代的发展,大量的媒介给大众带来更多新鲜的事物和信息的同时,也带来更多的问题。人们尤其是在校学生如何面对纷繁复杂的媒介,如何从中吸取有益的知识和信息成了非常现实的问题,也成了教育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它应该被所有教师重视,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融入媒介素养教育。本文通过对我国目前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的现状研究分析,使人们更加清楚的意识到媒介素养教育对提升学生“兴趣、能力、素质”的重要性,呼吁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媒介素养教育,帮助学生提高媒介素养能力,为其学习、生活和工作服务。  相似文献   

20.
媒介素养教育与信息素养教育作为两种新型的教育形式,是信息时代的必然产物,是人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人获得不断发展的必要途径,两者旨在提升人的素养、提高人的主体能力与促进人的发展。但媒介素养教育与信息素养教育也具有一定的差异性,集中体现于两者在对象、任务与内容等方面,如何找到媒介素养教育与信息素养教育两者之间的结合点,则是两者教育的关键所在。基于此,将网络言论行为作为媒介素养教育与信息素养教育的共同研究对象,并在着重分析网络言论行为的基础上,把握两者教育的融合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