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庄子》词汇丰富生动,表现力强,在后世运用广泛。但是由于《庄子》语言与思想的玄妙难测,后世对《庄子》词汇的理解和解释多有偏差,使用也有不正确之处。考释和辨析这些疑难词语,有助于我们正确地理解和运用《庄子》词语。  相似文献   

2.
《庄子》散文的意象是庄子思想极其重要的载体。本文以《庄子·逍遥游》为案例 ,通过对《逍遥游》意象艺术的深入剖析 ,试图寻绎蕴含其中的深远的哲理内涵 ,这种方法对于完整地理解《庄子》是不无裨益的。  相似文献   

3.
“天籁”是《庄子》书中一个重要的名词,是开启庄子思想的一把钥匙。但长期以来,历代注家对它的解释大多似是而非,从而也就无法完全正确地理解庄子“齐物论”的思想。本文重新梳理了天籁一词的阐释史,然后回到《庄子》的原始语境中去考察它的含义,最后指出。天籁的本义是心声和物论,庄子对它的态度是否定性的。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篇教学笔记,本文借助许多和庄子有关的小故事,试图以独特的视角和形象化的解读,让学生对《逍遥游》和庄子其人有一个较为直观的了解。结构上,本文从庄子的想象谈起,内容兼及了庄子淡泊名利的处世智慧,圆融通达的生存智慧,生死物与的终极智慧。力求从更多的侧面,呼唤庄子走下神坛,将之还原为一个可亲可敬,更易为高中生接受的庄子。  相似文献   

5.
学术界主流观点认为庄子是不可知论者,但对此的论证所依据的材料只是整个《庄子》的一部分,《庄子》中的很多其他材料都表明庄子是可知论者。通过仔细分析所有那些作为庄子哲学是不可知论的证据,发现对这些材料可以有完全不同的然而更为可信的解释,在新的解释下这些材料并不表明庄子哲学是不可知论。因此,庄子的认识论是可知论是唯一的且与所有的材料一致的合理的结论。通过分析《庄子》中对知与不知的关系的相关论述,指出《庄子》中貌似矛盾的陈述其实都有合理的解释。《庄子》所作的“知之所不知”与“知之所知”(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区分,可以解决《庄子》中一方面主张“道不可言”,另一方面有大量的对道的言说等悖论。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论析后世思想家注《庄》来讨论思想史上的“庄子影响”问题。文章认为.“庄子影响”是通过后人对《庄子》的接受、理解和阐释实现的,由于这一接受活动必然地经过“视界融合”过程,因而“庄子影响”就不是单向的和绝对的,它在思想史上表现为一源多流也就是必然的。所谓“庄子影响”问题的实质,乃是接受者对《庄子》思想各自不同的理解和阐释.  相似文献   

7.
《大宗师》是庄子内七篇中的一篇。宗即万物之宗的宗,有宗主、本源之意。而师则可以理解为效法之意。宗实际上相当于庄子所提出的道,而要去效法的也正是这个道。虽然庄子的《大宗师》不及《逍遥游》浪漫飞扬、  相似文献   

8.
《庄子》和《瓦尔登湖》是庄子和梭罗的代表作品。二者在人生观看法上有着内在一致性。他们都反对人为物欲,追求精神独立;都要求回归自然本真,崇尚天人合一;他们都追求精神的自由。庄子和梭罗对人类存在表示极大的关注,他们的思想是他们对生存价值和幸福权利的思考与追求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孙琦 《文学教育(上)》2008,(21):140-141
《大宗师》是庄子内七篇中的一篇。“宗”即“万物之宗”的“宗”,有宗主、本源之意。而“师”则可以理解为效法之意。“宗”实际上相当于庄子所提出的“道”,而要去效法的也正是这个道。虽然庄子的《大宗师》不及《逍遥游》浪漫飞扬、汪洋恣肆,却也论及了庄子对人生、对“道”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庄子》对日常经验感物心动、情与物迁的情物关系进行了消解,同时重新建构了一种不为物转、情物相照的情物关系。情物关系在《庄子》哲学中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它不仅是理解《庄子》人生哲学的逻辑基点,同时也是理解《庄子》境界论美学以及中国艺术精神的一个重要关节点。  相似文献   

11.
"之"在《庄子·内篇》中频繁出现,所表达的作用与意义变化多端,是我们理解语句的难点之一,对"之"的正确把握有助于正确理解《庄子·内篇》的语言及思想。本文对《庄子·内篇》中所出现的"之"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调查,通过举例和比较分析,初步探讨了《庄子·内篇》中"之"的基本面貌。  相似文献   

12.
先秦寓言文学是很发达的,作为诸子散文之一的《庄子》,就有不少寓言,它的意义是很丰富的,也是很复杂的,具体分析这些寓言的思想意义,是从文学角度研究《庄子》及其寓言的重要工作。本文浅谈一下《庄子》的寓言。 一、《庄子》的作者,为什么爱用寓言? 庄子及其后学,为了宣传他们的观点,写了不少文章。其创作方法是:“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为了使自己的言论有深远而广泛的影响,很重视“藉(借)外论之”的方法,即使用寓言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提起《庄子》,人们脑海常跳出这样一句话:“这是中国古代典籍中甚难理解的一部书!”说它难理解,并非只是文字不好懂,而是即便字面意义已经了然于心,仍然难以捕捉到它的思想真谛。也因此,历代研究《庄子》的人络绎不绝,研究内容涉及到文献整理与注疏、文本考释、文章学解读、哲理阐释,以及美学、文学、神话学、语言学、意象学等各个方面。近年来,有关《庄子》学术史、后人读《庄》成果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  相似文献   

14.
《庄子》散文中以庄子自身活动为材料的寓言故事凡二十四则,占《庄子》寓言总数的较大比 例,从这些寓言中可以大体看出庄子其人的生活境况、志趣追求、处世方式和哲人智慧,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 史料不足的缺憾。要理解庄子思想形成的原因。这类寓言的价值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5.
本文是对庄子内篇的一个本体性的哲学诠释。彰显七篇包含的辩证发展的前提:宏观超融的道的观点引发了齐差异万物于一同的论述。过去对齐物论的说明争论可以由《逍遥游》作为起点来加以解决:齐物论者,非齐天下的物论也,而为齐天下之物之论;此处应显示出本体诠释的整全性而不必陷入个别经典诠释的质碍之中。齐物之论有其前提,也有其后果,如此方能说明齐物论后五篇的辩证发展,形成了对庄子内篇的整体的本体辩证的深入理解,为庄学提供了一个新的认识,对汉学家或汉学派A.C.Graham等对庄子文本的某些看法进行了批判的回应。为了论证此观点,本文先从庄子其人处入手,进而分析了《庄子》与《老子》、易学、禅学的思想异同。《老子》以简易的方式发挥了有无变易之"道",而《庄子》则运用"寓言""重言""卮言"以更细致地、更扩大地强调了"道"的曲折变化;仍能统一宇宙变化的真实感与无常感,导向禅学中变中见常、常中见变的智悟。从以上的比较之中,可以凸显《庄子》既出且入的本体辩证思想,并在此基础上,贯通对《庄子》内篇七篇的整体理解:《逍遥游》与《齐物论》作为七篇中的本体思想原理,从整体与个体的层面上发挥了本体之知,之用,之行。本文因而彰明了内篇七篇中道与人的本体之知见与用行之合一,形成了《庄子》的本体辩证哲学。  相似文献   

16.
《庄子》词汇丰富生动,表现力强,但是疑难词语也很多,给后人理解和使用带来很多困难,因此有必要对其考镜源流,补正缺失,以图对读《庄》用《庄》者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7.
品读庄子     
阅读庄子不仅仅是阅读《庄子》这本书,更是阅读庄子这个人。《庄子》这本书和庄子这个人在不同阅读语境里会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感受。而品读庄子便是从《庄子》这本书里和庄子这个人当中分化出的两种不同的阅读方式。  相似文献   

18.
本文首先在前人观点的基础上分析同义连用的判定标准和性质,其次以《庄子》为语料,从词义和词性两个角度对同义连用现象进行分类;再次总结《庄子》中同义连用的特点,归纳出同义连用具有结构组合的灵活性、意义的单一明确性和词序的基本稳定性这三个特点,同时借助数据和例句分析,更直观地理解特点;最后对《庄子》进行专书研究,加强对同义连用现象的认识,丰富对同义连用现象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庄子"三言"之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庄子》一书中,《寓言》篇“三言”之说可谓具有导论性质。但古今对此争议较多,故笔者通过字面本义阐释、实质功用阐释和三者关系阐释三方面对其进行全面梳理、辨析,以求对《庄子》有较为明确的理解。  相似文献   

20.
我国古代的哲学家具有怎样的空间概念,在《庄子.内篇》的一些篇章的描写中可以窥见。庄子的空间概念总体来看,共有本文概括的三类。庄子对空间的一些认识已超越了当时世界上自然哲学对空间的理解。庄子尤其善于运用符号意义来表现他对不同类别的空间的认识,且说理透彻而具体。对符号意义的深刻理解以及组织运用,是庄子论著具有审美价值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