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新时期技能人才评价的主要内容 随着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高技能人才发展趋势将出现如下的特点:“新职工”文化水平起点高,大专以上学历将成为高技能人才的主流,行业技能人才的文化水平将大幅度高移;“精一会二能三”的复合型技能人才比例将增多,一专多能的“通才”将是今后行业技能人才发展的趋势之一;具有管理经验的技能型人才将迅速发展;第三产业向高技能方向转化,高素质的服务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2.
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成效显著,产业规模增大,创新创业日趋活跃,产品服务更加丰富,呈现强劲的发展势头,但在人才要素方面还存在数量偏少、结构失衡、质量不高的短板,不能适应产业高速发展的需要.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育模式的缺位正是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之一.根据国内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总体情况,提出文化创意人才的“双螺旋”培育模式,以内容型和技术型人才“双向培育”与“横向耦合”为重点,加强“双螺旋”人才培育模式在国家、社会、企业和个人层面的运行保障.  相似文献   

3.
校长作为一个学校的最高行政管理人员,其自身素质将影响他所领导的学校的发展。我们这期集中编发以下几位校长的文章,他们分别从人才观、办学观及学校文化建设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希望他们的观点能给更多的校长启发,让更多的校长加入到“管理之窗”来,一起交流学校管理中的经验,共同探讨学校发展的大计。  相似文献   

4.
王含光 《教师》2013,(32):13-14
培养一批高精尖艺术人才将有利于文化强省战略目标实现,将助推湖南实现“小康梦”“两型梦”“崛起梦”.文章分析了高精尖艺术人才在文化强省建设中的重要性,针对湖南高精尖艺术人才培养提出了独立设置艺术本科院校,构建艺术教育人才培养的立交桥,规范理顺各类高等院校开设的艺术专业,加大政府投入扶持力度等方面策略.  相似文献   

5.
本文应用自编“中小学校长人才素质”问卷,对中小学校长价值实现进行实证研究。使校长从一种人才资源转化为人才资本,正成为西部地区各级政府急待解决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校长人才资本化是一个长期的冀空资本开发的过程。本文认为,校长人才资本载体的配置方式:是行政配置,还是推行任职资格制度、实行公开选聘,是区别校长人才资源和人才资本的主要特征。要加大培训力度;科学管理,调动校长工作的积极性;实施中小学校长任职资格制度,变中小学校长行政配置为实行公开选聘。  相似文献   

6.
陈峰 《江苏教育》2008,(5):51-52
读《王校长的“鸡毛蒜皮”事》时,我感到一种细节焕发出来的管理文化的力量。这种力量使王校长在“管”与“不管”之间寻求到了一种平衡,使“他塑”式管理转变为“自塑”式管理,逐步达到了不管自管、不理自理的智慧之境、文化之境。  相似文献   

7.
高迎九 《江苏教育》2023,(41):49-52
江苏省海门中学扎根学校文化沃土,从党和国家人才需求的高度,以前瞻性思维和全局性谋划,确立高品质示范高中建设的重点项目——“卓越人才培育工程”,精准对接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在实践探索中,学校坚持将培养拔尖创新后备人才与学校文化特色相结合,以“一人一联一诗”的文化传统为精神底色,与时俱进,塑造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探索出一条“立足全省示范,探路全国示范”的高品质育人之路。  相似文献   

8.
中国科学院院士贺福初认为,要为创新型人才营造适宜成长的文化环境,就要使社会群体的丈化心理实现四个转变:倡导由“重物轻人”的思想向“人才为本”的思想转变,认清创新型人才投资回报率大大高于物质资本投资回报率的规律;[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园长风采     
《福建教育》2011,(6):F0002-F0002
郭星白福安市实验幼儿园园长兼党支部书记、福安市教育局党总支支委。中小高职称,特级教师,研究生学历,宁德市拔尖人才,宁德市首届市管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先后获得“全国优秀教师”“省幼儿教育先进工作者”“省幼教研究会先进工作者”“省中小学优秀校长”“宁德市十佳校长”“宁德市名校长”等荣誉称号,10余篇论文在国家、省级评比中获奖,公开发表论文20余篇。2008年11月,主编并出版《幼儿园区域活动设计》一书。  相似文献   

10.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自1998年实施以来 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已经成为海内外学界公认的信誉度很高的人才计划品牌。本刊记者近期就“长江学者奖励计划”3年多来的实施情况,陆续采访了部分专家及高校校长,并自今年第6期起陆续刊登这些访谈文章。本期刊登的是复旦大学王生洪校长和浙江大学潘云鹤校长的访谈内容。  相似文献   

11.
春秋战国时期,民族融合,文化下移,诸子百家周游列国、讲学授徒、游说诸侯,各国间朝聘会盟、征战频繁等,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发展,促进了地域文化的形成,华夏民族出现了五彩斑斓、争奇斗妍的多元文化。当时社会氛围极为宽松开放,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有活力的时期”。多元文化的繁荣发展促进了各类人才的成长。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文化阻碍创造性人才培养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化是人类创造力的表现与确证,所有的文化都是富有创造力的,中国传统文化也不例外。那种简单地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缺乏创造性基因并因此压制创造性人才成长的说法在认识上是片面和错误的,在实践上则是危险和有害的。中国传统文化对革新的积极追求、“贵中尚和”的独特思维方式、“民惟邦本”“居仁由义”“知耻自省”的价值原则以及对自主人格和怀疑精神的推崇都有助于创造性人才的成长并赋予他们的创造性劳动以正确的价值原则。克服创造性人才培养问题上的文化自卑,汲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创造性养分,是当前和今后学校教育培养创造性人才不可懈怠的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13.
张扬 《教育》2008,(6):34-35
2008年4月1日,第二期“校长管理能力强化研修班”集中培训存成都举行,本次培训紧紧围绕“校长发展与教师成长”的主题展开,来自全国的200余校校长聆听了10多个精彩的专题讲座并参观了草堂小学、成都七中、九中、川大附小、大邑北街小学、武侯实验中学等6所学校,领略了“三星堆文化遗址”,感受了川蜀秦汉文化和道家文化。中央教科所所长袁振国、  相似文献   

14.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9,(8):F0003-F0003
深圳市螺岭外国语实验学校,原名螺岭小学,是一所具有36年历史的名优学校,现有三个校区,建筑面积30366平方米,96个教学班,学生5400人,专任教师306人。现任校长杜小宜是全国、广东省、深圳市名校长,广东省特级教师,广东省“名校长工作室”主持人,广东省第二师范学院“国培项目”名校长基地首席专家,深圳市人大代表,深圳市“教书育人”模范,深圳市政府认定的高层次人才,享受市政府津贴专家、深圳市教育名家。  相似文献   

15.
创新型国家建设视阈下大学创新文化建设的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创新文化建设是彰显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路径.大学创新文化是一种以营造创新氛围为基本载体、以孕育创新精神为基本理念、以培养创新人才为基本目标的文化形态,是一种为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创新人才的战略要求而对传统教育理念予以扬弃的文化形态.  相似文献   

16.
张兴义 《成人教育》1995,(11):30-31
企业人才文化是企业“软管理”的有效途径张兴义企业文化在某种意义上说是研究管理人的文化,是现代企业管理科学。企业文化由若干分支组成,如:企业环境文化,企业质量文化,企业思想文化,企业教育文化,企业人才文化等。笔者认为企业人才文化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层,在企...  相似文献   

17.
从近年来主流话语体系的表达来看,从“校园文化建设”到“学校文化建设”的转化,意味着文化建设的重心从外延到内涵的转向。基于文化建设提升学校品质,彰显教育主张,越来越成为一种办学需求。教育部印发的《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也把“营造育人文化”作为六大专业职责之一,并对校长进行学校文化建设提出诸多要求。学校文化建设是学校成“品”和校长成“家”的重要途径,这已成为一个基本共识。然而,纵观目前学校文化建设的实践,可谓问题众多、误区重重,原因大多为忽视了以核心理念为逻辑起点进行文化建设的构架与实施。  相似文献   

18.
姚子雄 《云南教育》2011,(24):44-46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载体,是有效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基本保证,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校园文化建设的出发点,是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为总目标。因此,学校文化建设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需要校长的引领,需要全体师生共同营造,才能逐步形成全校共识,并得到全社会的认同。笔者所在学校校园文化的构建,可以概括为:“三大文化、五项活动、一个建设”。  相似文献   

19.
青海文化事业的繁荣与发展,关键在于建设一支具有青海特色的文化人才队伍。一要充分认识青海文化人才队伍与文化竞争力的现状;二要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提高青海文化事业繁荣;三要培育文化人才,推进文化人才队伍结构优化;四要大胆改革与创新青海文化人才队伍管理机制;五要发挥文化人才作用,提升青海文化竞争力。  相似文献   

20.
教育新文化理论的提出,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第二次提升。随着教育新文化等教育理念被广大的校长所接纳,学校的系统文化建设已被提到了学校的日程上来,广大教育工作者在不断地学习和创新过程中,进行了一系列重要理论研究和创新实践活动。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围力的加强,社会对学校创新人才的迫切需求,对教育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市场的竞争,看似技术和人才竞争,实质是创新人才的文化理念、育人取向的竞争。[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