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90年代以来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中的"现代性"话语进行梳理和反思,就会发现90年代学术界对20世纪中国文学的现代性问题的研究经历了一个研究范式的转换,即从"一种现代性"到"两种现代性"。这在"现代性"话语的理论选择、关注焦点及对中国文学现代性的研究方式上都有所体现,从而显示出研究进一步深化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文章就鲍曼著作中的现代性、后现代性、稳固的现代性、流动的现代性等概念做简要的梳理和诠释,以期推动国内鲍曼现代性思想研究的不断深入。  相似文献   

3.
现代性就其起源来说是与一个时间段和一个地理位置相联系的,它于17世纪产生于欧洲,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在世界范围内蔓延开来并演变成一种全球化的现象。像任何事物的产生一样,现代性的产生也有其重要的动力机制,其中时间与空间的分离是现代性三大动力机制中的基础。现代性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四个重要的制度性维度,并受现代性三大动力机制的推动逐渐成为一种全球性的制度性维度。后现代性是对现代性的一种超越,社会运动可以看作是实现这种超越可资借鉴的媒介之一。  相似文献   

4.
西方都市文化发生了从现代性特征明显到后现代性特征突出变化的历史和逻辑的过程。这与西方社会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现代性文化重视同一性等,这在巴黎表现得尤为突出,而后现代文化是现代文化的一个延伸,对现代性问题的解决,它关注其碎片、多中心等特征,此种文化是一种新的话语方式,也是未来都市文化发展的一个出发点。  相似文献   

5.
现代性作为一种社会生活和组织的模式,集中体现着现代社会理性化运行的机制和规则。把现代性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应当穿越不同的时间和空间。随着后现代社会思想的产生,现代性这种具有广泛涵括性的发展模式是否将自然归于终结,这只是一种单向型的结论。后现代或者可以看作是反思现代性,是后期现代性的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6.
以启蒙理性为基础的现代性,在它确立之初就隐含着盲视,带着鲜明的乌托邦特征,在现代化过程中,乌托邦的设想对现实造成很大破坏。后现代主义兴起的根源就在于纠正现代性的盲视,但后现代主义的极端哲学立场,把现实完全非真实化了。把人类一切文明成就看成是乌托邦,后现代主义的这个错误必须予以批判。维护客观真实和理性真实,仍然是走向二十一世纪哲学的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7.
现代性的教育观的危机与出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于伟  胡娇 《教育科学》2004,20(4):1-5
本文从现代性、后现代性的视角分析了现代性的教育观的“危机”问题.阐明了现代性的教育现的有限合理性,提出了现代性的教育观的出路在于走向和合,这既是历史的选择.也是教育理论发展内在逻辑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8.
世纪之末中国文化思想的发展,提醒我们必须重视一个世纪以来的文化保守主义思潮。这一思潮具有明显的西方背景,因而体现了前所未有的“世界意义”,不过,在中外的保守主义之间,仍然存在着一系列巨大 的差异,而中国的保守主义也未能在我们的现代文化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中国远程教育:一种现代性的教育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远程教育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很大程度上均依赖于社会、化、经济的发展,同时受其影响,受其制约。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远程教育学在探讨远程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的视角中显露出后现3代性的迹象。这种后现代性与现代性相比较,哪一种更适合我国国情,适合对我国的远程教育的研究与发展?从中我们可以借鉴什么?本就这几个问题作了一些思考和探讨。  相似文献   

10.
这一期是前两期我校文科博士生专题讨论辑的延续。本期论坛以“现代性、后现代性及教育改革问题”为主题 ,各自在哲学深层背景下 ,从不同角度描述了对理论与现实问题的理解和认识。本专栏所发表文章也是欧阳康教授所主持的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教学改革重点研究项目“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课程建设的部分教研成果。  相似文献   

11.
伍德认为,从18世纪至今是资本主义普遍化和成熟的时期,反对将资本主义的这段历史简单划分为现代性和后现代性两个阶段。在全球化时代资本主义具有特殊性,资本主义的竞争性积累和利润最大化的逻辑仍然没有改变,现代性与后现代性、资本主义、启蒙运动等有着紧密的联系。现代性批判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主要理论视域,在这个视域中历史唯物主义对现代性作出了肯定性的叙述。伍德的现代性理论有助于穿越现代性的迷宫,加深对资本主义的认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站在现代性的门槛上对现代性进行了无情的批判,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话语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哲学批判、意识形态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批判。马克思通过实践思维方式的确立,批判了以理性原则作为解释世界的根据的近代哲学;在哲学批判的基础上,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进行了批判,揭露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虚假性;另外,马克思批判了对资产阶级生产关系的内部关系进行研究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物役性经济。总之,马克思抛弃了纯粹哲学的态度,从实践出发,揭示实践的历史本质和批判本质,对现代性的总体状况进行了根本的批判。  相似文献   

13.
现代性既是一种时间概念,又是一种价值观念。现代性的发展史即现代性的反思史,现代性问题之浮出水面是必然的。后现代性是现代性的新阶段而非终结。我们应该在后现代的语境中,解构与建构一种现代性的诊疗学方案。  相似文献   

14.
在全球化的语境下,对启蒙运动以来的现代性加以审察,已成为当代理论界较为关注的重要课题。全球化的进程影响着现代性,使得对现代性的重写存在不同的理论,而对于后现代性对全球化带来的负面影响的批判则值得人们深思。  相似文献   

15.
在全球化背景下,关于当代文学及文学理论批评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问题,是近年来我国理论界关注和讨论的前沿性问题之一。本文对这一讨论的缘起、理论界关于西方现代性问题的理解,以及对我国文学理论现代性的内涵、中国文学现代性的生成等问题的探讨进行了梳理与分析,并对当今文学理论批评应当坚守的现代性立场阐发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6.
现代化阶段的不可逾越、经典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缺陷决定了走向现代化的中国必须建构“新”现代性。在“主体—客体”和“主体—主体”理性观的基础上重构理性是建构新现代性的根本。立足于中国现代化的双重语境是建构“新”现代性的现实基础。  相似文献   

17.
论大学治理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随着治理在大学系统内的推行,大学治理已逐步成为具有确切内涵、被广泛使用的核心词汇。考察大学治理的内涵及现实,分析大学治理中“去中心”与“元治理”、后官僚制与官僚制、民主与效率这三对主要矛盾的关系,可以发现,大学治理在秉承后现代性理念的同时,不应完全抛弃现代性的某些本质内涵,应体现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统一与交融。  相似文献   

18.
我主张将“现代性”、“后现代性”的研究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所谓“内史”的研究,它注重学理层面的探究,注重问题自身的逻辑性,注重理论之间的内在联系;另一部分是所谓“外史”的研究,它注重理论与现实社会的横向关联,注重理论的社会背景和社会效应。就“现代性”的研究而言,内史要澄清的是,现代性概念本身在理论上出了什么问题?后现代性概念是如何从现代性概念中发展出来的?  相似文献   

19.
中国当代化总体上是现代性化,后现代化在中国当代的出现是历史的误置。中国的后现代化缺少批判精神,与大众化合流,不具备反思性和审美性。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作为对立的思维模式在中国化中将长期共存。  相似文献   

20.
在现代性发展的三次浪潮中,大学理念逐渐走向多元化。从总体上看,大学理念充满矛盾与交错、对抗与融合: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大学理念的灵魂,大学自治与学术自由是大学理念的基石,市场主义与国家主义是大学理念的生存机理。当代大学正处于多重转型当中,追寻自身内在的精神家园、达到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有机平衡,构建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形成全球化时代"国家、社会与大学"的良性互动,已成为当代大学现代性构建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