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首届“中国镇长论坛”4月22日在北京全面启动,论坛意在促进落实党和国家关于解决“三农”问题的各项政策,研究探讨解决“三农问题”的新路子,解决农业如何发展,农村如何繁荣,农民如何致富,农村和谐社会如何建立等问题。首届“中国镇长论坛”的主题为“镇长与构建中国农村和谐社会”,由中国地区开发促进会、新华通讯社中国新闻发展公司共同主办。原全国政协副主席万国权为本次论坛题词:提高农民收入,构建和谐农村。原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扶贫基金会名誉会长王郁昭的题词是:“坚持以人为本,建设和谐乡镇”。作为首届“中国镇长论坛”的特约支  相似文献   

2.
《生态文化》2010,(2):4-4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继农村土地家庭承包之后我国农村经营制度的又一重大变革,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目前,全国已完成林改确权面积17.7亿亩,  相似文献   

3.
取消农业税是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举措。“三农”问题的解决具有一定长期性,从财政经济理论分析,取消农业税意味着政府将大幅度减少甚至基本取消来自农业的收入,财政需要通过收入和资源的再分配,将非农产业创造的资源向农业大规模转移,以满足农村公共服务的需要,用工业和服务业的收益反哺农业。本文结合云南实际,从公共财政视角去审视“三农”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三农”问题的财政税收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五年前的金秋,以“西部开发——政府与市场”为主题的“首届西部论坛”于四川成都国际会议展览中心隆重召开。共有177家海内外媒体的534名记者出席了论坛,共同聚焦中国西部开发。今年“两会”期间,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又一次谈到:2005年政府工作重点之一是推进相关改革,重点放在搞好乡镇机构上。因此,网上出现这样一些热点话题:建设生态小城镇与发展循环经济;3.8万个乡镇面临怎样的变革,小城镇一一农民的最终归宿;困在“浅滩”的乡镇企业如何“入海”……还有许多相关“中国西部论坛”、“中国镇长论坛”的信息报道在一屏一屏地滚动着。为何“三农”问题尤其是中国中西部小城镇在本世纪初会如此受到关注?  相似文献   

5.
《对外大传播》2005,(2):52-55
大量从农村涌进城市的“打工者”,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正在成为一个蓬勃壮大的社会群体,他们以不可低估的力量在推动着城市建设发展的同时,遇到的问题也日益凸显。今天,社会各界都越来越关注“打工者”的命运,2003年和2004年“两会专题”关键词的“三农”问题,就重点包括了打工者的生存发展问题。现在,海外媒体也在不同层面向中国“打工”群体聚焦。2004年,《远东经济评论》的记者用了7个月的时间,追踪报道了一位在广东东莞打工的农村姑娘经历的故事。我们做对外传播的媒体记者最想知道国外受众想了解什么?我们的涉外记者也最应该知道我们的国外受众最爱看什么样的文章?而该文作者通过他的眼睛,捕捉和过滤了一个中国普通打工妹的生活场景,由于挖掘的深入,刻画的真切,在一定层面上,折射出中国当代农民与时代共进的悄然变化,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在客观叙述中跃然纸上。一个外国记者所写的阿敏的故事,似乎给我们涉外媒体很多启示。在此,我们选编这篇文章的部分内容,以飨广大做涉外宣传的同行朋友们。  相似文献   

6.
作为农村人口占大多数,发达程度低且不平衡的中国,农业基础地位薄弱、城乡社会经济发展两极化以及农民收入持续偏低等现实情况表明,解决“三农”问题任重而道远。引起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在农村经济领域内缺乏有效的金融供给是其中原因之一。因此如何合理引导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健康发展,构建农村金融新体系则成为当前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将近9亿的人口是农民.这是中国的最基本国情.中国农民构成了地球上的一个最大的社会实体,仅此,就足以明确农村、农民以及农业的发展对整个中国的重要性.文章主要剖析了"三农"问题现状,并立足于"三农"问题的现实意义,提出了一系列解决"三农"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农村教育是未来解决“三农”问题的基础和关键,而农村女性教育的发展和完善更关系到农村的性别公平﹑教育和谐与新农村建设。文章首先简要回顾了国外有关女性教育的学术观点和理论思潮,其次阐述了我国农村女性教育在实体﹑意识﹑政策三个层面的缺失现状,最后分析了公共政策选择的四重困境,揭示问题,共同寻求变革与解决的路径。  相似文献   

9.
郭颖 《对外大传播》2020,(10):29-31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中国的科技力量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人类同疾病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学技术,人类战胜大灾大疫离不开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断为中国的科技抗疫指明了方向。中国坚持以科学为先导,充分运用近年来科技创新成果,组织协调全国优势科研力量,坚持科研、临床、防控一线相互协同和产学研各方紧密配合,为疫情防控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撑。对于对外传播工作者来说,中国如何进行科技抗疫、疫情防控中涌现出哪些中国科技的“硬核”力量、科技抗疫如何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近年来中国科技创新的实力和底蕴,都是极具价值的对外传播选题。  相似文献   

10.
蒙善珺 《职业圈》2008,(21):71-72
文章结合武鸣县“三农”工作的实际,深入分析了影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因素,深刻阐述了农业产业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提出金方位“反哺”农业,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农业的市场化步伐,建立健全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和检测体系,不断提高农业科技含量等的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11.
戎会芹 《职业圈》2007,(10X):14-15
实现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必须重视解决西部地区“三农”问题。关键和决定性因素在于西部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在于西部农村人口科技文化素质与职业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12.
周庆行  宋常青 《职业圈》2007,(6S):6-7,12
农村教育是未来解决“三农”问题的基础和关键,而农村女性教育的发展和完善更关系到农村的性别公平、教育和谐与新农村建设。文章首先简要回顾了国外有关女性教育的学术观点和理论思潮,其次阐述了我国农村女性教育在实体、意识、政策三个层面的缺失现状,最后分析了公共政策选择的四重困境,揭示问题,共同寻求变革与解决的路径。  相似文献   

13.
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目的是解决当前的“三农”问题,要开发好农村人力资源,就要在政策保障的基础上,要有策略地做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体系设计工作,文章主要从农村人力资源的体系设计方面作一些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刘生友 《职业圈》2008,(33):150-150
文章从认识“9+2”教育新模式与“三农”问题的内涵着手,倡导和推广“9+2”教育新模式以服务“三农”。最终实现发展职业教育与解决“三农”问题双丰收。  相似文献   

15.
北京东三环,有一座立交桥叫“长虹桥”,中国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就坐落在桥东侧的农业部大楼第十层。扶贫办主任刘坚,在到扶贫办任职之前,是中国农业部副部长。他的一生好像都与中国农民结了缘,只是到了扶贫办他的情感发生了一些变化......这个变化如他所说:“以前在农业部工作,跑农村也是比较多的。但是,那时到农村是去考察,更多的是探讨改革成功的经验,相对来讲,看到比较多的是进步的农村。到扶贫办以后,最大的变化,就是去贫困地区多了,看到的贫困群体多了。”用他的话讲,真正的感情来自于面对面零距离的接触,看得多,感受就多。…  相似文献   

16.
中国一直是一个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国家。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区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收入差距又明显地加大了。在接受《北京周报》采访时,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的副所长李培林博士指出,目前中国的收入差距主要是表现在三方面:不同地区居民的收入差距,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以及工作于不同所有制单位的职工的收入差距。由于中国的经济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因此,在改革初期,城乡居民间的收入差距大幅度缩小。近年来,由于城市的经济改革也已大规模展开并初见成效,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又再次拉大了。  相似文献   

17.
中国故事是凝聚了中国人思想、情感、意志等的故事,讲好“中国故事”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影响力的重要手段。广西独一无二的地理条件孕育出了特有的山水文化,并在不同时期被广大劳动人民及不同作家们赋予了特定的人文精神和思想观念。广西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为基础,形成了独一无二的山水文化,其不仅是中国故事的内容载体,而且它本身也是构成“中国故事”的核心内容。该文通过分析广西山水文化的突出优势,和其所蕴含的中国精神,探索如何运用特有的山水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同时也为广西山水文化的对外传播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高校开展创新教育,培育21世纪的创新型人才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其担负的重要任务。文章论述了影响创新教育的四个重要环节,它们在对创新人才的培养中构成了相互关联的过程体系,五个关键因素对大学生创新教育从机制、环境及经费上提供了支撑基础,在不同层面实践了创新教育的改革思路。  相似文献   

19.
以我国杰出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成就卓著的剧作家、戏曲改革的先驱者田汉命名的“田汉戏剧奖”,于9月10日至13日,在济南市历山剧院隆重开幕。除各主编和评委外,会议还邀请了中央戏剧学院名誉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田汉研究会会长徐晓钟,中国田汉基金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邓兴器莅会。 徐晓钟同志代表“中国田汉研究会”。代表“中国田汉基金会”理事长周巍峙同志热烈祝贺第17届“田汉戏剧奖”评  相似文献   

20.
陈亚通 《文化学刊》2012,(5):108-116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乡村社会的发展伴随着国家现代化的进程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改革与发展成就的背后,也带来了农村文化的工业化、市场化破坏与乡土文化“空心化”态势。村落特色文化。既有地方传统文化、自然生态特质和现代化风貌,又有浓郁的地域性、鲜明的时代性、独特的创造性、突出的先进性和广泛的群众性,是拯救当前农村“万村一面”和“文化失语症”的良方。本研究通过对上世纪90年代以来逐步发展起来的浙江省“种文化”百强村林家村“桃花笔会”特色文化的个案考察,剖析村落特色文化的生存生态、功能、及所面临的困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设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