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通过对《暮光之城》系列小说中印第安狼人形象进行解读可以发现,不论是对男孩雅各布以及印第安众狼人的描述,还是印第安狼人与白人吸血鬼之间的法则,都显示出白人作为闯入者和殖民者对作为原住民和领地保护者的印第安人的优势,这体现了作者的后殖民主义无意识。  相似文献   

2.
徽州自古就有习武的习俗,随着宋朝的南迁,徽州在人文方面获得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尤其是明中叶后,随着徽商的兴起,其发展态势强劲.通过文献资料调研和逻辑分析,认为“武昌”反映了明清徽州社会风尚的一个方面;同时对明清时期徽州“武”的表现和原因做了梳理.  相似文献   

3.
腐竹,起源于唐朝,历经千余载,逐渐成为河南许昌地方传统特产,而许昌地区又以河街腐竹最为有名.明清时期,河街腐竹被定为"宫廷贡品",因此,河街乡早就有"腐竹之乡"的美名.  相似文献   

4.
明清时期西南民族地区的传统教育,或指学校以外的教育,或指现代学校教育以前的教育。在西南民族地区乡村社会,各民族传统教育即以家庭教育、家族教育、村寨教育、社会教育、习俗教育等为主要教育形式,采取以口传心授、师徒相授、父子家传等方式,传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知识、社会习俗、生产技能等内容,这些传统教育的形式、方式及内容,深刻地影响着西南民族地区乡村社会各民族民众的生活方式,塑造出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性格,有效地维护了西南民族地区乡村社会的稳定,巩固了中央王朝国家治理的成效。  相似文献   

5.
古代"宜春县"的名称与行政设置自西汉高帝六年(前201)开始,中间除了王莽到东汉初期二三十年间将改名为"修晓县"和东晋孝武帝太元时期(373-396)到隋开皇十一年(591)两百年左右改名为"宜阳县"外,一直沿用到清朝结束.直到今天"宜春"作为地级行政单位名称依然在使用.其延续的时间将近两千年,这是比较少见的,也可见其稳定性与深厚的历史渊源.而"宜阳"这个名称也没有退出历史舞台,今宜春市袁州区就有"宜阳大道";2007年成立了一个新区,名曰:"宜阳新区".宜春县自隋开皇十一年(591)东迁五里后,倾向于认为于唐初迁回原址,但尚未找到确凿史料,有待今后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6.
“边墙”是明清两代对长城的普遍称谓。明代修筑南长城的背景,是在“动分彼此”的情况下,为了消极地对付湘黔川三省边境苗族人民的起义斗争,封固疆围,更有效地做到“来则致截,去则不追”的。清代南长城的修复最先由铜仁的松桃开始。乾嘉苗民起义后,统治者在湘黔边境大修边墙、广设碉卡,企图“遏苗之来,截苗之归”。南长城虽然是封建统治者隔绝汉族人民和苗族人民联系的一个硬件设施,同时也是汉族人民和苗族人民源远流长的民族融洽史的一个历史铁证。  相似文献   

7.
今六安市西老淠河河道内存在一个江心洲,现名月亮岛。在明清史料中即有关于此江心洲的记载,并且从相关记载中还可以看出沙洲和其附近河道的变化过程。以明清地方志为基础,分为康熙前、康熙至雍正时期和雍正后三个时间段,对六安城外的沙洲及淠河河道的变迁做历史地理学的考证,并从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对其变化原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万历初,以首辅张居正为代表的改革集团在平定西南少数民族叛乱之时,又审时度势,及时推行了调处民族矛盾、调适进贡制度、招抚叛乱"降夷"等一系列的民族政策。这些民族政策在短期内改善了西南地区的民族关系,巩固了边疆统治;但长远来看,它已难以适应少数民族的发展趋势,甚而成为激化明末西南地区民族矛盾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中国科技奖励》2008,(12):14-15
“中关村”的由来 中关村是我国第一个IT。提起中关村,人们立刻会联想到高科技,然而几十年前这里却还是一片荒凉的坟场,大多是太监的坟墓。明朝时,太监们就开始在中关村一带购买“义地”,形成了太监自己的墓葬地,年老出宫的孤苦太监就寄居在这里,他们生活上依靠富裕大太监的捐赠,平时则给埋葬在这里的太监扫墓上坟,烧香祈福。因明清时期称太监为“中官”,所以这里被叫做“中官坟”。  相似文献   

10.
明清时期西画东渐过程中可行性和阻碍性的交织构成了明清时期西画东渐不同于其它阶段的特殊性,西画东渐的过程也并非为大多数人所理解的单向传播,而是中西美术的一次尝试性的交流和融合。本文将结合明清时期特有的时代特色来分析这一时期东西文化交流下东西美术的"双向性"。  相似文献   

11.
明清时期大量汉族移民进人保山,这些移民的进人,使汉文化在保山地区得以传播,直接促进了保山地区文化教育、学术文化的巨大发展及社会风气的转变。  相似文献   

12.
西南剧展是抗战时期在桂林文化城举办的西南第一届戏剧展览会,当时海内外对其评价:“中国西南八省戏剧工作者于一堂,检讨既往,共策将来,对当前国际反法西斯战争,实具有重大贡献.”新西南剧展是广西师范大学打造的一个大学戏剧文化品牌,以重排、重演抗战时期桂林文化城优秀剧目为主要内容,旨在以青春激活历史,用学术引领时尚,既重现桂林文化城的辉煌壮烈,又体现今日大学生的文化担当.  相似文献   

13.
明清“格物”说着重发挥程朱“格物”说的科学理性精神,在内容上大力提倡“实测之学”,广泛地吸收“西学”的成分;在方法上,它吸取了近代西方“由数达理”的思维方式,使之成为由中国古典科学走向近代科学的中介和桥梁,成为先进的中国人接受和发展中国科学技术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4.
人民内部矛盾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普遍存在的矛盾形态,对它的正确认识和处理是实现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关键保证.本文基于我国正处于社会快速转型的历史背景之上,指出我国转型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内涵,及其在经济、政治和思想领域的表现并分析产生这种状况的社会历史根源,最后对解决转型期人民内部矛盾的对策作初步探析.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制度经济学的视角,结合丰富的史料,认为“活卖”与“找价”现象在明清之际兴起的原因在于活卖关系双方对经济利益的追逐;而同样对经济利益的追求导致了活卖与找价脱离了原来的轨道而走向滑稽和不合理;在这个过程当中,司法官员以儒家为主的审判原则也是重要推动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6.
五四时期翻译与明清时期翻译之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时期的西学翻译和五四时期的文学翻译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两次影响较为深远的翻译活动。这两个时期的翻译在译者的构成、翻译材料的选择、语体格局、翻译思想理论及方法等方面都表现出迥异之处。  相似文献   

17.
明代,政府采用了在庶民间渗透强化宗族关系,强调以宗法为基础的伦理观念的政策。本文以徽州文书及其他地域文书中与宗教相关的材料为基础,探讨上述政策及其对人们的渗透而产生的影响,在明清时代是如何使人们对带有宗教性的事物———特别是对寺院或僧侣———的意识行为发生变化的。  相似文献   

18.
国民政府为实现民族同化,而重视边疆教育。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布了许多法令,制定计划大纲,专门成立了教育部蒙藏教育委员会、蒙藏教育司,负责边疆教育事项,并在边疆各省建立了各级边疆学校。边疆地方政府也兴办了大量的边疆学校,培养边疆人才。民国时期的边疆教育,不仅仅是学校教育,也包括社会教育。  相似文献   

19.
从1947年5月中央工委进驻西柏坡至1949年3月中共中央迁移北平,这1年10个月构成了中共党史上的“西柏坡时期”。这一时期的出现带有一定的偶然性,当然任何偶然性背后都隐藏着必然性;这一时期的主要矛盾的表现、展开及解决都具有这个特定历史阶段的新特征、新变化;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人面临着:将革命进行到底,实现工作重心转移以及从在野到执政等一系列全新的历史课题,负有推翻旧世界,建立新世界一身兼二任的特殊使命  相似文献   

20.
《狼图腾》,既高扬“羊性”,要求人们驯服于大自然,谋求生态环境的改善;又崇拜“狼性”,提倡人们凶暴强悍。因此,作品出现了思想悖论。而且,以“羊文明”、“狼文明”分别指代中西文化,这是简单化的、非科学的。“狼图腾”的崇拜,恰恰从反面映照出了国民的信仰缺失与灵魂空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