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克祥 《今日教育》2006,(1S):19-20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没有校长本人的首创精神,而是等着教导主任去解决所有的教学问题,指望教师主动精神的自然产生,那就意味着等待侥幸的发现和意外的成功。”学校要把校本教研的思想转变为每个教师的自觉行动,并使之全面深入、扎实而持久地开展下去,应把校本教研的开展列入一把手工程,校长应成为校本教研的发起者和执行者。[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校本教研是以学校为基地,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为直接目的,以行动研究为主要方法的教、学、研、训相整合的教育实践活动。在当前的教育体制下,开展有效的校本教研,必须具备以下五个基本要素。校长领导是关键校长领导是校本教研的支持体系。因为校本教研“在学校中,基于学校,为了学校”,如果没有校长的支持,开展有效的校本教研是不可思议的。校长只有树立科研兴校的办学理念,亲自参与校本研究,为教师参与校本教研创造条件,营造良好的教研氛围和教研文化,才能为校本教研提供有力支持和保障。自我反思是根本自我反思是教师与自…  相似文献   

3.
新课改实施十年来,校本教研在绝大部分学校开展起来了,但是一些学校开展得并不得法,甚至没有受到真正的、应有的重视,这就直接影响到了新课改的推进.作为校长,要认识到自己校本教研第一责任人的角色,认识到校本教研的价值所在,营造浓郁的校本教研氛围,并带头参与到校本教研工作中去,精心谋划校本教研,带领本校教师把校本教研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起来.  相似文献   

4.
校本教研既是我国新世纪课程改革中崭新的教育理念,同时也是“保证新课程实验向纵深发展的新的推进策略”。开展“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及时解决课改中出现的问题,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那么,校长作为学校的领头人,在开展校本教研的过程中应该发挥怎样的作用?校本教研对校长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一、把校本教研作为校长的第一要务,是新形势下学校发展、教师发展迫切需要的发展策略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科学地管理学校,就在于把教学和教育过程中最重要、最主要的东西找出来。”言下之…  相似文献   

5.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及课程实施取向的转变,我们从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入手,把加强校本教研作为提高教师水平和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内容来抓,充分发挥团队作用,变“各自为阵”为“兵团作战”,营造了人人积极向上、心境愉悦、奋发有为的教研文化氛围,有力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加大了学校前进的步伐。一、在合作教研中打造互动的机制(一)建构组织管理机制,保证校本教研的实施开展教本教研的关键是校长。在传统的教研活动中,校长由于种种原因,往往游离于教研活动之外。所以我们在开展校本教研时,校长决心从繁杂的事务中摆脱出来…  相似文献   

6.
教学质量是学校工作的核心,抓好教师队伍建设才能提高教学质量,而校本教研则是促进教师教学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一、活化教研内容在实施校本教研时,应提倡各抒己见,实话实说,鼓励教师之间相互沟通交流。除研究教材之外,还应增加以下教研内容:1.组织观摩优质课和教育专家讲座电教片,研读教育书籍在课改过程中,学校应结合教师实际,要求教师研读理论书籍。在研读教育理论时用专家的思想对照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剖析反思。同时还要通过观摩优秀案例和专家讲座电教片,揣摩吸收他人的教学经验。2.举办校长、教师讲座和教学沙龙校长是开展校本教研…  相似文献   

7.
所谓校本教研,就是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由校长、教研员、教师一起以先进的教育理论为指导,对教学进行诊断、研究与分析,经过反复的摸索和实践,把新的教育理念变为教师的教学行为,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提高。为此,做为校长要认真思考,精心策划,带领与指导教师开展校本教研工作。  相似文献   

8.
邓矿明 《教育导刊》2004,(23):57-58
课改成败,系于教师;学校发展,也取决于教师。因此,我们应把教师素质的提高摆在学校管理重中之重的地位,积极构建校本教研的制度,探索开展校本教研的方法、途径,把教师的教学实践与研究、培训融为一体,促进教师专业水平持续发展和能力的不断提升,进一步推动新课程改革的步伐。我们开展校本教研主要运用如下几种方式。  相似文献   

9.
蒋丽君 《教师》2016,(6):115-116
开展校本教研是当下学校教育科研的主流,全体教师都要参与到教研中来,作为校长不但要当好"引路人",更要当好"服务员",创造一个良好的校园育人环境。本文依据学校校本教研现状,从创新学校管理、强化服务意识两个方面阐述校长作为学校工作灵魂的特性和做好服务工作的重要性,以期让教师与教研、校长与教师共同成长。  相似文献   

10.
校本教研要求教师养成学习与反思的习惯,强调教师通过反思改进教学行为,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学校在推动教师参与校本教研活动中,除制定"业务学习制度""校本培训制度"第一系列学习制度外,校长还应参与到校本教研的活动中,其中,校长在教师的反思录中题写寄语,是引导教师撰写反思的好方式,也是促进教师在反思中成长的原动力.  相似文献   

11.
课程发展的动力是教师,课程的最终实施者是教师,科学课程改革成败系于科学教师。开展扎实有效的科学课程校本教研活动,是科学教师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失的阶梯,能够满足科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科学课程教师除参加学校组织开展的综合校本教研活动外,还应积极开展学科校本教研活动。一、科学课程校本教研活动的组织形式。1.城区学校构建区片校本教研网络,分片联研。可根据地域情况,将学校划片后,每片几个学校的科学教师组织起来,成为一个科学课程校本教研中心组。推选一位校长作为第一责任人。主要活动地点选在交通较为方便的学校,每两周活动一…  相似文献   

12.
福清市教师进修学校最近在中学分管校长及11个教研片片长中开展初中学校教研工作与校本研训一体化情况调研,在调研的基础上,提出加强和改进校本教研工作的意见与建议。  相似文献   

13.
校本教研要求教师养成学习与反思的习惯,强调教师通过反思改进教学行为,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学校在推动教师参与校本教研活动中,除制定“业务学习制度”“校本培训制度”等一系列学习制度外,校长还应参与到校本教研的活动中,其中,校长在教师的反思录中题写寄语,是引导教师撰写反思的好方式,也是促进教师在反思中成长的原动力。[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校本教研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必经之路,校本教研是一种学习、工作和研究三位一体的学校活动和教师行为。针对目前校本教研工作的问题和不足,广大老师可以就如何开展有效的校本教研进行积极的思考;明确校长在校本教研中的角色定位;进一步完善校本教研制度,促使校本教研的规范化和常态化;构建为校本教研提供专业支持的团队;强化校本教研的"携手"行动,形成教研网络;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拓宽教研时空。  相似文献   

15.
校本教研在构建学习型组织、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的作用毋庸置疑,已经成为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那么,如何才能使校本教研工作持久有效地开展呢?一、制定校本教研制度,确保校本教研的常态1.建章立制,形成浓厚的校本教研氛围。首先,要明确学校校长、主管教学副校长、教研员、  相似文献   

16.
校本教研是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的简称。他是以学校为基地,以学校内的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研究内容,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为研究目的所开展的行为研究活动;是把教师培训、教育科研和教学研究融为一体的研究制度。我校本着教科研早出成果、快出成果、出好成果的目标,全力营造校本教研氛围,树立起了校长是校本教研第一责任人,每一个教师都是研究员的理念,  相似文献   

17.
校本教研既是新课程改革的助推器,也是新课程改革的守护神。只有抓好校本教研,才能更好地为新课程服务,学校要做到建立有效的校本教研激励制度和激励措施,以推动校本教研持久有效地开展。具体来说,在激励制度方面,学校要建立校本教研的校长领导制度、理论业务学习制度、教师教学研究制度、教师专业发展制度等;在激励措施方面,学校可通过目标激励、榜样激励、信任激励等措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8.
将以校为本的教研形式制度化,既是新课程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也是促进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的内在需要。那么,中小学应该建立怎样的校本教研制度呢?建立校本教研组织制度1.参与教研的人员的工作制度。包括校长、部主任、教研室校本教研工作制度,教研组(长)校本教研工作制度,备课组(长)校本教研工作制度和教师校本教研工作制度。2.教研组织工作制度。包括收集和编写学校教研专题指导信息的制度,调查本校教师教研需求的制度,确定本校(一学期或一学年)教研的重点方向、为本校教师开展教育行动研究提供方法指导和专题指导的制度,定期组织教研交流…  相似文献   

19.
学校传统的校本教研活动倾向于对事务性工作的总结和安排,对于教师吸引力不足。着眼于如何让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校本教研,并把校本教研与教师的工作实践经验和实际专业需求相结合,本文对卷入式的校本教研开展情况进行了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20.
林静 《中国教师》2014,(1):33-35
《中国教师》:王校长,您好!学校历来有学科教研组的活动,例如备课研讨、听课评议等,对于校本教研,您认为在概念以及实施方面与学科教研组活动有什么区别?王生:学校不同,对校本教研的理解可能也会不同,具体操作方式也会不同。教师素质与基础参差不齐,通过校本教研来提高教师的素质,这是开展校本教研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