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堂课后,我们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对话:课上得好,教师满意了,他会兴奋地说:“学生配合得不错!”课上得不甚满意,教师往往沮丧地说:“这堂课学生不配合!”兴奋也好,沮丧也罢,其心情共同之处在于:教师们仍然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自己看成是课堂的主人、教学活动的中...  相似文献   

2.
李永红 《地理教育》2014,(7):102-102
一、“内修”——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技巧 1.“内修”之一:促使学生爱学、乐学 (1)深备教材、学生、教法.教师应对课标、教材了如指掌,所谓“课上一分钟,课下十日功”.记得刚参加工作,由于对教材不熟悉,又不善于向学生解释知识点,讲课基本采用“教教材”的教学方式,教学效果可想而知.笔者曾到一所重点学校听课,授课教师教学设计思路好,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课堂效果很好.经验不足的我,照搬照抄运用到自己课堂上,整节课自己唱独角戏,学生学习积极性未调动起来.所以,课前应先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做到因材施教.  相似文献   

3.
课堂教学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是教师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对本学科产生心理愉悦——兴趣的过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伯恩斯坦),而要培养学生对本学科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的情感起着重要的作用。都德的《最后一课》,主人公韩麦尔先生所上的“最后一课”是成功的,而韩麦尔先生之所以能成功地上了“最后一课”,他在课堂上所流露出的情感,起了重要的作用。为了表现出“最后一课”的重大意义,韩麦尔先生用自己的服饰来表示这一课的不寻常,以自己满含悲痛的语言来表示自己失去祖国以及不能再讲法语的痛苦。韩麦尔先  相似文献   

4.
课堂教学的一大难题是学生充分活动的问题,新的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从更加科学的角度、更加高远的视角对学生的课堂实践活动提出更为鲜明的教学要求。因此学生的活动就成了检验课堂教学是否改革的一根标尺:凡是死讲硬灌的,凡是满堂讲的,凡是课堂上过份强调谈话、讲析的,凡是教师习惯于占领讲台的,基本上都没有像样的学生课中活动。在没有学生充分活动的课堂上,“导读说”也好,“学长式”也好,“语感派”也好,“点拨法”也好,各种先进的教学体系都不可能有自己充分展示身手的机会。可以说,没有课堂上学生充分地占有时间、进行有形式…  相似文献   

5.
写语文教案也好.课堂施教也好,教师一起备课也好.目前有一种很常规也很刻板的做法。就是先明确“教这篇课文的目的是什么”。首先明确“目的”当然是时的.教前做到心中有数,教时就能纲举目张.所谓教课要“立主脑”,不能无的放矢.就是这个道理。但是,如果教师走上堂来或在黑板上直书“学习目的”.或在导语中直接告知学生“我们这堂课要解决什么问题”。就未必见得妥当了.  相似文献   

6.
为什么韩麦尔先生的“最后一堂课”能扣人心弦?为什么闻一多先生的“最后的讲演”能博得经久不息的掌声?是因为他们以自己的激情焕发了学生(听众)的热情。课堂教学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是教师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对本学科产生兴趣的过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伯恩斯坦),而要培养学生对本学科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的情感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都德的(最后一课),主人公韩麦尔先生之所以能非常成功地上了“最后一课”,他在课堂上所流露出来的情感,起了重要的作用。为了表现出“最后一课”的重大意义,韩麦尔先生用…  相似文献   

7.
许多教师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为了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普遍采取“问导”式的“课堂讨论法”,即在课前精心设计了许多问题,课上循循善诱,步步启发,最后将学生“请”入早已设好的圈套之中。这种讨论往往是教师根据自己的主观感受和记忆来进行的,其实质就是教师一再补充说明,一再纠正学生的理解思维,最后,整个课堂变成“学生的嘴说老师的话”,依然是一个以教师为中心的“生从师问”的被动接受学习的教学模式。这也正是时下大多数语文课堂教学的通病:只重视教师“问导”,而对学生的“导问”重视不够;只关注教师如何提问,而很少着眼于怎样引…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常思考:为什么同样的教学内容,不同教师会教出不同的效果?同样的课堂,学生的学习热情却不尽相同?带着这种疑问,我聆听了许多教师的课,也潜心观摩了名师的课堂视频,发现在“优质课”“出彩课”“成功课”中,教师的课堂都有一种无形的吸引力,能强烈引起学生的共鸣.形成这种吸引力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精彩的课堂评价语言.  相似文献   

9.
生成课堂是灵动的课堂,是大开大合的课堂.它重视课前的深度预学,使学生进入“愤悱”的状态,使教师进入“互联”的状态;它强调课堂的“弹性预设”,重视课堂的整体性和高效性;它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把“教学引擎”交给学生,由学生来启动课堂;它把“学”和“问”的权利交给学生,重视教师在教学中的“互联”和“聚焦”功能.生成课堂汇聚了曲折美、灵动美和整饬美,充满着“不可预约的精彩”.特级教师李仁甫老师的《管仲列传》课例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理念.  相似文献   

10.
前段时间,听了一节外校教师执教的品德与生活课“生活中的困难”。在课上,有一句话反复响起:“克服困难,勇往直前,坚持到底!”教师一直在重复这一句话,这似乎是他心中的“标准”答案。教师问道:“遇到困难了,我们应该怎么做?”“你有什么体会?”学生都会不假思索脱口而出:“克服困难,勇往直前……”老师也不忘满意地表扬学生一句:“你说得很好!”我在思索,学生在这样的课上究竟能收获多少?学生在课堂上收获的可能仅仅是教师常挂在嘴边的那几个“高尚”口号似的词语。当我们的学生在遇到困难时,真能做到这些吗?学生从内心深处真正有克服困难的决心?  相似文献   

11.
因受教学条件限制、师生实践经验匮乏、教师课堂调控能力不足等诸多因素影响,会计专业技能实训课多是教师讲,学生听和抄,或者课堂闹哄哄,最后教学内容未完成,教学目标未达到,实训效果不高.因此,我校教研组研讨试行“主体活动探究式”教学模式,教师能有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学生能愉快地学,提高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12.
不久前,在听了片区的几堂新课标展示课,并有幸参与了教研活动后,我产生了一些不成熟的想法:上课老师有太多的“鸳鸯绣取从君看”的做秀成分,至于后面的教研,时间短不说,几乎没有从课堂的教学情况出发加以讨论。一、质疑虚假的观摩课在这几堂展示课上,现代教学手段也好,多媒体演示也好,学生互动也好,给人的感觉都是一个字:“假”——演示操作假,课堂鲜活假,生生互动假。1.演示操作假。就拿其中一堂《莲的魅力》来说吧,执教者按“莲花家族”、“莲花与诗赋”、“莲花与佛教”、“莲花与欣赏”、“莲花与生活”、“莲花探秘”等六大板块来设计…  相似文献   

13.
王娇杨 《考试周刊》2010,(6):209-210
随着新课改的开展,课堂中不断出现了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如何在课堂内开展有效的探究教学?一堂有效的课堂探究课是以学生的“课堂生成”为主,还是以教师的“课前预设”为主?“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下面我以“葡萄糖结构的探究”这堂课为例来谈谈对有效的课堂探究教学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教师“候课”是指教师课前几分钟在教室门口或教室内等候上课。这是教师课堂教学前的一种预备状况,是教师课前组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着教师的组织管理水平,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的学习质量等诸多方面。一、教师“候课”的功用1.教师“候课”有利于良好课堂秩序和学习气氛的建立。良好课堂秩序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重要保证。因教师的“提前到堂”,使学生马上意识到就要上课了,进而控制自己的情绪,期待着新的一节课的到来,并且以饱满的激情和高昂的学习斗志及时进入课堂学习的准备状态,保证了课堂教学能正常而…  相似文献   

15.
听一位教师教学《20以内退位减》的最后一课。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发言积极,计算正确率高,但我发现大多数学生都用“破十法”来计算。在课要结束时,教师出了6道13算题,竟然6个发言的学生都用“破十法”。这一现象引起了我的思考:为什么这个班只有极少数人用“想加算减”的方法呢?这一现象具有普遍性吗?  相似文献   

16.
课堂讨论不仅能调节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而且还能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在研讨课、汇报课、示范课、评优课及常态课中,时常会出现讨论这一环节,似乎有了讨论,就能体现“合作、交流、探究”,就能体现教师引导全体学生参与,就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少数教师只重视讨论形式,课堂上明显存在着“假讨论”现象。讨论一定要因课制宜、因需而设,课堂讨论也要去伪存真。  相似文献   

17.
按部就班——普遍受教师欢迎的教学设计学习数学对学生来说是极其复杂的认知过程 .教师为能在课堂中顺利实施这一过程 ,首先需要在课前进行教学设计 .就一堂新授课而言 ,一般要从分析教学任务 ,确定学生原有学习水平和明确教学目标开始 ,继而设计教学方法和实施教学活动 ,最后对教学的结果进行测量和评估 .[1 ] 在这种理念的影响下 ,如果在课前已经完成细化的教学设计 ,那么则可以认为 ,一个相应的有待实现的教学过程也基本“完成”了 .如果原先备课纸上的教学设计在课堂上实施时受到了阻力 (可能学生的反应出乎教师的意料或者对学生现有水…  相似文献   

18.
在校语文教学研究课中,我展示了一年级上册《小熊住山洞》一课。下课了,我们班小朋友纷纷围住我,说:“王老师,这节课我上得真高兴!”“我喜欢上这样的课。”……望着孩子们一张张笑脸,我深感欣慰,同时我又陷入沉思:这节课学生为什么喜欢上?我找到了答案:因为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课堂的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伙伴。课堂中心发生了转变,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这样的课学生能不喜欢上吗?记得在这节课试讲时,我也曾力求体现教师角色的转变,但在无意识中,却仍在行使教师的…  相似文献   

19.
跟谁配合     
吴友智 《教书育人》2001,(17):28-29
最近,笔者应邀担任市青年教师优质课大赛评委。在评议时,有人慨叹:“某老师教得不错,就是学生配合不好。”乍一听,说得似乎很客观。倒是有一次听了特级都教师于永正的课,才知道课堂上只有学生跟老师紧密配合,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这一观点有失偏颇。课前谈话,有一名学生表态:“我们一定跟于老师配合好。”可于老师却立即更正“不,是我跟你们配合。”顿时,课堂内,掌声雷动。在新型的师生关系中,课堂上究竟是谁跟对方配合,这句话作了明确有力的回答。长期以来,学生在课堂上扮演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角色。课堂则成了演出“教案剧”…  相似文献   

20.
教师发展离不开课堂。课堂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脐带”。任何教师素养提升工程,其根本目的都是促使教师上好课,育好人。当前教师培优工程名目众多,有琢磨一堂好课的“磨课成人”,也有修炼一身素养的“砺人修为”,却少有“课与人”的整合。我们应抓住课堂做大文章,抓住评价这根指挥棒,抓住研训这部助推器,引,导教师关注并提升“四课”——“课品”、“课能”、“课质”、“课感”能力,从而以“课本位”建构教师全员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