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正跑步的人能够通过每一次酣畅的奔跑放飞心情,让思绪在跑步中得到新的释放,在每一步中体会奔跑带给运动者的快乐。跑步或许是投入最少、见效最好的体育运动,慢跑、长跑对身心都能起到良好的健康保健作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身体过度吸收养分,缺乏锻炼,肥胖和各种疾病成为危害健康的诱因,而跑步是解决这些不利因素的有效途径之一。对大多数人来说,跑  相似文献   

2.
新闻采访,就其性质而言,每一次面对的都应该是陌生而又新鲜的事物,唯其如此,奉献和告知读者的东西才能被称作是新闻。记者职业学习的课掌就是每一次的采访现场,老师就是每一个采访对象。既然我们认同采访对象是我们的老师,那么尊重采访对象不仅是学习的应有之态,也是采访能顺利完成的重要保证。面对领导和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3.
新闻文体的演变与传播科技有着深层的密切联系。可以这么说 ,新闻文体的每一次重大的演变都是由传播科技发展导致的。因此 ,传播科技发展史是一部新闻文体演变史。同时 ,传播科技和新闻文体的发展演变不是无序的 ,它们总是朝着一个目标进行的。这个目标是 :不断地满足受众需求  相似文献   

4.
张文洋 《新闻窗》2010,(1):53-54
新闻报道的“创造性”劳动。指的是新闻采编人员遵照新闻规律和新闻业务手段来合理整合、运用新闻素材,对其进行创造性加工的生产过程。所谓创造性的新闻制作手段,并非“创造”新闻。而是一种在真正把握了新闻的内涵与外延的思维方式下所进行的。比如对记者而言,每一次采访,需要他们创造性地选择议题,  相似文献   

5.
民主意识是先进的政治理念,大众传媒有义务向人民传播这一思想,新闻评论恰恰是这种信息传播的最佳载体。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经历的每一次政治变革,新闻评论都发挥着思想先声的作用。在我们进入新世纪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之际,更是需要新闻评论发挥着它的积极功能。  相似文献   

6.
新闻传递信息,更应该传递一种情感的温度,在新闻报道中,最温润人心的人文关怀,是记者首先有一颗悲悯的心,学会理解和尊重。面对每一次采访,首先站在"人"的角度尝试换位思考,如果我是被采访者,我多么不希望你来撕裂我的伤口;如果我是观众,我希望看到怎样一篇充满情感温度的新闻。比如,我们常常都会看到的针对困难群体的救助类报道,一个人或许会因为疾病、灾难等突发状况而陷入绝境,这个世界也不缺少爱心人士,我们可以很容易做一件传递爱、传递温暖的好事儿,但在操作过程中,需要记者调整好角度,不是活生  相似文献   

7.
智能时代下,每一次的技术突破都影响着媒介的变化和升级。人工智能技术在新闻播报领域中的运用催生了AI合成新闻主播。它们以全天候不间断的新闻播报为亮点走进新闻播音界,然而新闻传播所赋予的内容不仅仅是信息本身,更多的是传播过程意义下的信息,及其情感共振意义下的信息。传情达意是新闻主播基本职能概括性地表达,身体动程是达到这一传播目的的基本变化。  相似文献   

8.
当一天记者,就要站好一班岗,痴心痴情地对待每一次采访,写好每一篇稿件。30多年来,我始终怀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老百姓的爱,以一颗年轻的心、一颗痴迷的心在奔跑。——郑晋鸣郑晋鸣是个山西汉子。从加入记者这一行那天起,他凭着两条腿和  相似文献   

9.
曲静 《新闻传播》2009,(8):52-52
每一次大型展会召开之时,都是各媒体新闻大战之时。面对纷繁复杂的采访线索,如何做好展会新闻报道,是展示各媒体策划及记者采写功力的时机。通过几年的实践与学习,笔者认为,展会可以称得上是一个新闻“富矿”,有心人能够从中撷取大量新闻资源。以黑龙江省的重要展会之一——哈洽会为例.笔者想探讨挖掘展会新闻的几点招术。  相似文献   

10.
任何一条新闻都是在一定的环境和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因此,新闻报道要正确反映新闻事实,常常就需要介绍与新闻事实有关的背景。新闻背景也是一种事实,它虽然不属于新闻事实本身,却是可以用来讨论、说明新闻事实的。正象胡乔木同志曾指出的:“你得在你的新闻里每一次供给他详细的注释,纵断面和横断面的背景.”关于新闻背景的作用,有人将它归纳为以下十点: 1、说明新闻事物的起因。  相似文献   

11.
或许你没有见到过地本人,但你一定听到过她的声音:从1983年起,她做为随行记者,采访报道了党和国家领导人访问亚、非、拉、欧17个国家的新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每天早晨的“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和晚上的“全国各地人民广播电台联播”节目,常常播出她的录音新闻、录音通讯、录音访问记等。她那略带河南乡音的普通话纯正、清晰、亲切、甜美,激动过无数听众的心。因此,想了解她的人越来越多。如果你也怀有这样的心情,那么就请读读这篇拙文吧。一、羽田机场的“冲刺”随团采访时国内国外记者一大帮,每一次活动,对于这些记者来说都是短兵相接的拼抢,是各  相似文献   

12.
与需求对接     
采编合一还是采编分离? 部门设置与版面对接是不是最佳选择? 专业分工与分层制如何向扁平化管理过渡? 矩阵管理模式对中国报业而言仅仅是概念吗? 聚焦我国现代化新闻生产线上的组织结构变迁,哪怕只截取采编流程中主要组织框架的变化,如果能找到恰当的角度梳理其历史脉络,所有的过程都会以自身的逻辑方式显现出来——变革与调整、冲突与妥协、颠覆与回归……以报业发达的广东地区的媒体作为样本,可以看到,报业生存环境的变化与报业自身的变革诉求,共同催生了报社组织结构的变革。而每一次组织变革、每一次资源的重新调整与配置都将对改革的深化产生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3.
胡乔木同志在《人人学会写新闻》一文中说:“你在你的新闻里,每一次供给他详细的注释,纵断面和横断面的背景,色香声味,呼之欲出,人证物证,一应俱全。这样,你的新闻就叫做‘立体化’了,就叫做让人明了了。”  相似文献   

14.
办公室抽屉里有一本<全国短新闻选>,是我们来报社后发的,这本光明日报社1984年编辑出版的小书,收录的新闻作品当然也是1984年以前的,虽然都是一些旧闻,读起来却常读常新,工作之余拿出来翻上几页,每一次都有所获.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新闻业也取得了较大发展,在面临一些重大突发事件时,新闻工作者往往奔跑在第一线,将最新消息传递给民众。需要注意的是,针对一些重大突发性事件,新闻机构一定要构建好快速反应机制,如此才能及时地将新闻信息传递给受众,引导受众对新闻事件进行客观的评述。本文主要围绕重大突发事件,就其快速反应机制进行简要的分析与说明。  相似文献   

16.
叶峰 《新闻实践》2012,(2):41-42
我从事广播新闻采编工作28年,有过很多的采访经历。在我看来,每一次采访都会有不同的方式,不同的媒体在具体的采访形式上会有不同的特点,但是在本质上。新闻采访的方法是有共性规律的,其中,注重细节并运用适当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7.
袁秋乡 《今传媒》2010,(6):126-127
每一次看到郭远光,总会情不自禁地想两个问题。一是一个人的内心和外表差异有多大?二是新闻对于一个当代年轻人的吸引力有多大?这个看起来沉默寡言,清瘦文弱,似乎无缚鸡之力的年轻人,对于新闻的坚守和执着,却是磐石一样的不可动摇。  相似文献   

18.
都说新闻是跑出来的。这个跑,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一种解释是为某种事物而奔走。这里所说的跑则取其基本含义:两只脚或四条腿迅速前进。作为一名党报记者和国家级马拉松运动员,我时常在长跑过程中睁大双眼,掠过奔跑的人群和繁杂的表象,努力发现、捕捉潜藏的新闻,成为  相似文献   

19.
李菁菁 《今传媒》2014,(7):113-114
麦克卢汉曾经说,媒介即信息。每一次技术和媒介的进步都会带来开创性的可能和社会变革。而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与新闻摄影的联袂演出,必将成为新闻摄影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本文从传播学视角出发,力图探究手机对新闻摄影产生哪些积极的影响,同时分析了手机新闻摄影所伴生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新闻伦理学阐明了传媒新闻实践活动的动机、行为及目的的善恶意识问题,提出了新闻道德的概念, 而人文精神就是新闻道德中最核心的理念。所谓人文精神,就是对人存在的关注,对人的价值、人的命运等有关人生存的根本问题的眷顾与沉思。历史上每一次人文精神的拷问总包括两方面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