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扑浪     
浪向天空飞吻人向浪峰扑奔 此刻不渴望母亲的乳汁 而急切与大海嬉戏扑浪@先儿  相似文献   

2.
吕巧 《大理文化》2021,(1):73-78
去大浪坝"浪"的想法由来已久.早听说云龙天池后面有一大片草甸,风景秀美,但因路途较远,一直未能成行.去年中秋国庆双节同庆,假期时间宽裕,跟先生一合计,就去了. 去之前,先生跟朋友打听过路线,朋友不久前刚去过,提供的路线非常准确.从大理出发,上大保高速行驶41公里至顺濞收费站下高速,沿215国道行驶至云龙天池自然保护区,...  相似文献   

3.
地处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毛乌素沙漠东南部边缘的萨拉乌苏河流域,是我国北方晚更新世标准河湖相地层——萨拉乌苏组和"萨拉乌苏动物群"的最早命名地点,也是著名的"河套人"("鄂尔多斯人")故乡。自从1924年法国古生物学家德日进(P.Teilhard)等创建萨拉乌苏组以来,国内外许多著名  相似文献   

4.
紫禁城作为保存最完整的中国宫殿建筑群,堪称中华古建筑的经典;紫禁域从设计到施工,从结构到装饰,无不蕴涵中国古代建筑师的智慧和理念:尤其紫禁城殿顶的设计建造,更是其智慧和理念的体现——作者  相似文献   

5.
今年9月,《青涩创想计划——2008中国大学生艺术提名展》(下称“提名展”)组委会人员接过著名画家杨飞云手中那幅油画时,现场所有的人都楞了。那是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油画院长杨飞云著名的油画系列《西藏青年》中的一幅,而不久前同一系列同样规格的一件作品在某拍卖会拍出了近百万的高价。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视听新媒体产业在国内外迅猛发展,但优质内容不足已成为制约中国视听新媒体健康发展的瓶颈,本文分析中国视听新媒体发展的方向,并从不同角度提出改善行政监管及信息反馈机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带着岁月的梳妆,带着原始的质朴,松花湖浪木——这一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天然瑰宝,经过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经过艺术家的雕琢创造,已经成为一颗璀璨的明珠,呈现在艺术的殿堂,成为吉林市地缘文化的象征。 —吉林市市长·刚占标  相似文献   

8.
柯玲  石成 《滇中文化》2000,(1):49-49
俗话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要想成就自己的事业,必须具备持之以恒的品质,锲而不舍,百折不挠。汉代班固说:“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说的是积少成多,功到自然成的普遍规律,更指人做事要有恒心。滴水穿石作为一种自然现象,它之所以成为人们常提示自己,启发他人的名言,是因为它具有极生动和广泛意义的象征性,也是一种精神,一种品质,一种带规律性的行为归宿。  相似文献   

9.
史蒂夫是个12岁的小男孩,正在读小学七年级。但是,由于他的父母都是酒鬼,所以,他眼看着就要永远辍学了。值得注意的是,他有阅读技能,阅读非常棒,但是,尽管如此,他考试却总不及格。从一年级开始,虽然他总是考不及格,但是他却不曾留过级.而是照常地升级。史蒂夫个子很高,块头很大,比起其他12岁的男孩子,他看上去更像一个少年,但是,他却一直不被人们关注,直到那天怀特小姐来到他们班上。  相似文献   

10.
爱丁堡美,美在王子街。人们都这样说。清晨,我到了街东不远的卡尔顿山。顺山口拾级而上,只见青苔浸阶,绿荫夹道,却没有游人的身影。突然,扑棱棱一声响,飞起一只山鸟,怔愣之中,想起“意行偶到无人处,惊起山禽我亦惊”的古句,不禁哑然失笑。山不高,顶部平坦,上有许多建筑物。迎面是石砌的高楚巨柱,名叫“民族纪念柱”,宛如希腊帕台农神庙的残迹。原来抗击拿破仑时,许多苏格兰士兵捐躯疆场,后人建了这些石柱寄托哀思。石柱对面,是爱丁堡历程展厅,它拱顶方厦,柱廊环绕,形态很美。这些著名建筑以及山下其他相似的建筑物,给爱丁堡赢来了“北方雅典”的美名。山顶上,还有一座高耸入云的纳尔逊纪念塔。塔尖下有环形了望台。横在东北的福斯河,奔流消失在云雾空的远方。南面,古屋攒聚,狭巷纵横,是老城所在。王子街在西面,与塔一线,街上的风光令游人一览无余:一排玲珑玉雕般的老式石梯,立在长街北侧,南侧是绿色的公园。浓荫里,教堂、尖塔、广厦、巨雕,星罗棋布,高下错落,与街外古堡、钟楼遥相呼应,组成了一曲谐和优美的交响乐章。难怪小说家斯蒂文森说:“要想游目望远,怕是任凭哪里也比不上这个卡尔顿山。”听说苏格兰人酷爱音乐,果然如此。下得山来,便听到一阵高亢嘹亮的...  相似文献   

11.
江迅 《文化市场》2001,(1):27-28
新的上海博物馆落成时,一度成了街头巷尾的话题。对外地人说起这博物馆,上海人总会显出一种自豪。新的香港文化博物馆落成,香港人知之却不算多,一听到“文化”两字,就冷却了前往参观的冲动。它的吸引力,不如一场迎新花车嘉年华,不如高科技电讯展销会。也不如启德旧机场的跳蚤集市。博物馆给人的印象,总是静态的,严肃的,学术味浓浓的。这两天,文化博物馆在地铁做了不少广告,印刷精美的宣传品又广为散发,媒体再三报道,香港人才明白,这新的博物馆,是一座香港平民文化的宫殿,是市民休闲的好去处。于是,普通香港人才纷纷前往。  相似文献   

12.
郑逸梅先生的“补白”袁政煜青年时,最爱读郑逸梅的"补白"。千字美文,包罗万象,文史哲艺,诸子百家,无所不涉。我一直很敬佩郑老的治学精神。郑老博学多才,考证论古,涉面颇广。他工书画,善诗词,通韵律,识古玩,喜藏书,好旅游,晓天文地理经史。由于读书善思,...  相似文献   

13.
中国绘画史上,流派林立,名家辈出。明代中期,苏州的吴门画派异军突起,成为又一轮画坛盟主。创始人沈周,代表者文征明、唐寅、仇英,人称“明四家”,亦称“吴门四杰”。其淡泊仕途,优游林下,以诗文、书画自娱自乐。尤其绘画,“明四家”师传统,师造化,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中国画坛地位重要,对后世影响重大,其作品于国内海外艺术市场异常抢手,价格动辄即破千万,仅仇英《赤壁图》在2007年的嘉德拍卖会上,即以7950万的天价创下中国古字画最高纪录。  相似文献   

14.
谷子 《世界文化》2007,(3):43-45
数据,魔戒般的幽灵 越来越大的电脑空间里,储存着主人的生命灵魂,它以数据的形态被珍藏在戒备森严的重重保护之下,但并非牢不可破,固若金汤,特别是在意外发生的时候——病毒侵入,误操作,摔了,碰了,死机了,不可抗拒的雷击、水灾、火灾,等等,瞬间,数据全部丢失。摧毁性的破坏,后果可想而知。  相似文献   

15.
陈又林 《世界文化》2007,(12):32-32
荷兰位于西欧中部大西洋沿岸,紧靠大海,地势低下,素称“低洼之国”。因境内既无山峦,也少飞流瀑布,尽是一派平野。但是,池沼湖泊,星罗棋布;河流渠道,纵横交错。由于自然环境的优越,荷兰人有培养花草的风尚,家家户户,无不养花。17世纪是荷兰绘画的黄金时代,为满足市民的生活和审美需要,绘画的题材较之以往大为扩充。作为欧洲最好的园艺师,荷兰人对花卉有着特别爱好,荷兰人对花卉题材的绘画也是情有独钟的。  相似文献   

16.
李欧 《世界文化》2007,(3):41-42
时间观念 初到泰国大学任教,感觉这里的时间观念极强。因为每天上班必须“签到”,下班必须“签去”。若提前走,还必须报告并说明原因,教师职工均无例外。即便是没有课,也要“坐班”,从上午8点到下午4点半。“外教”就更麻烦,必须先到“外事处”签到,然后再返回办公室,校园里来去一趟需二十多分钟。有两次,因为上午第一节有课,我没有即时去“外事处”签到,不久电话就来了,问明了情况后,仍然要求“补签”。后来才得知,这么做的原因,似乎与薪水有关,虽是“月薪制”,但却要精确到“日”的。午餐是在学院食堂,下午一点就上班。无课无事,在办公室里坐着。中国式的午睡习惯,常常潮水般地袭来,为防不雅,  相似文献   

17.
恋人     
余振 《滇中文化》2000,(4):36-37
时间2000年9月地点兰的宿舍人物兰,女,城市青年明,男,城市青年(幕启:台中沙发,台左茶几,摆花瓶、录音机,台右丝织屏风。兰身穿练功服,在节奏明快的音乐声中练习健美操,时而停顿,时而重复。明上,手拿影碟。敲门。兰侧耳听,不管它,继续练习。明又敲门,兰将录音机声音调小。  相似文献   

18.
15朵玫瑰     
我收到平生第一束玫瑰,才发现,这束玫瑰代表的是别离。我不会忘记那天的雨,雨很大,也很急,我喘息着从这头走到那头,找一个避雨的空地,湿湿地贴在我身上的白色衣裙,让我脸红又难堪,还好,是在雨里。我挤上了一辆公车,车里的暖气吹得我头发晕。我感觉每个人都在看着我,看我湿淋淋地贴着身体的白衣,泄露出了我的难堪和难过。有个人挤过来,悄悄地挡住了我,反手递给我一件外套。他的声音柔软而好听,他说:披上吧,小心感冒。我感激地接过了他的外套,披在身上,弥漫在我鼻间的是他的味道。我的心跳,在他外套的包围里怦然,一下、…  相似文献   

19.
犀(牛)樽、象樽,是祭孔礼器,用以盛酒。孔子,儒学创始人,名丘,字仲尼,山东曲阜人。孔子生活在言论自由、百家争鸣的春秋时期。他周游列国,宣传“仁爱”,提倡“忠恕”,主张“德治”,是我国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到了西汉武帝时,当时任江都相的董仲舒向武帝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被武帝采纳后付诸施行。这就是历史上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那时候起,孔子的学说,成了中国两千多年来封建化的正统,精神明的规范。孔子被尊为圣人。于是,便在他的家乡曲阜大兴土木,建盖孔庙,塑造孔子像,勒石歌其功颂其德,以供人们祭奠拜谒。历史的长河流淌到了唐朝开元二十七  相似文献   

20.
金岱 《东方文化》2002,(3):21-28
传统封建社会里的人,吃饭的根本,也就是生存的基础,乃是土地。传统社会里其实只有两种人:农和士。所谓三十六行,所谓士农工商,实在是除了农与士外,一切都是枝节与末梢,不足挂齿。而农,亦只有两种:一是有土地的农民,一是没土地的农民,即地主与佃农。士亦只有两种:一为没做官的读书人,一为做了官的读书人。读书是为了做官,万般皆下品,只有读书高,其实是万般皆下品,唯有做官高,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也是因为做了官才会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