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乌云塔娜,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经济林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助理、首席专家、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经济林栽培育种与林业生物技术创新研究,是全国木本油料学会理事、中国经济林协会杜仲分会副会长、中国仁用杏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林业产业联合会杜仲产业促进会副秘书长、《经济林绿皮书》主编、《杜仲产业发展绿皮书》副主编.主持完成了我国特有天然橡胶和木本药用植物杜仲的全基因组精细图绘制,完成了仁用杏、鲜食杏、西伯利亚杏等8个蔷薇科植物叶绿体全基因组测序工作,建立了的仁用杏基因库和长柄扁桃异地保存基因库.  相似文献   

2.
许雷,男,1948年10月出生。1966年毕业于辽宁省熊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农学,大专)。1966年9月至1984年先后在乡农科站、县农业大学、县农科所及县农业中心从事水稻育种及栽培研究、农业教学及技术推广工作。历任站长、教师及主任等职,职称由技术员晋升到农艺师;1985年至1995年在辽宁省盐碱地利用研究所任水稻育种室主任,职称由助理研究员晋升到研究员,主要从事水稻育种及栽培研究;1995年至今,  相似文献   

3.
正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组建于2005年,主要从事中药和民族药资源保护、品种选育、引种驯化、规范栽培、采收加工、质量管理和综合利用等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创新,促进云南药用植物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云药"产业的健康发展。研究所下设药用植物资源与育种研究室、药用植物栽培研究室、药用植物化学研究室。全所现有在职职工55人,其中研究员8人、副研究员12人、省级技术创新人才5人,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2人,博士6  相似文献   

4.
张学舜是新乡市农科院玉米所研究员、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新乡玉米综合试验站站长、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执行专家组成员、河南省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河南省玉米育种首席专家、新乡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2011年始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张学舜研究员主要从事玉米育种和栽培技术的研究工作,自1982年参加工作以来,积极关注国内外玉米遗传育种、栽培生理研究动向,在玉米新品种选育和高产栽培方等方面取得重大的成绩。工作近三十年来,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论著《玉米制种技术》、《黄淮海夏玉米田间种植手册》。  相似文献   

5.
专家简介:谭晓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森林培育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经济林培育与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经济林育种与栽培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主任。1985年硕士毕业后一直在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原中南林学院)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两次以国派访问学者身份赴日本筑波大学和神户大学从事访问  相似文献   

6.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鱼业研究中心生物技术室主任杨弘研究员是我国著名的鱼类遗传专家,杨弘研究员长期从事鱼类生化、生物技术和水产遗传育种研究工作,特别是开展罗非鱼品种改良和养殖生物学研究,罗非鱼生态养殖技术研究。  相似文献   

7.
《云南科技管理》2007,20(4):F0003-F0003
<正>云南省农科院蚕桑蜜蜂研究所始建于1937年,是在"云南省草坝蚕业新村股份有限公司"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农业科研单位,主要从事蚕桑及蜜蜂的资源、育种、栽培植保、饲养、加工技术研究开发,所内设家蚕研究中心、桑树研究中心、蜜蜂研究中心、蚕蜂种质资源研究中心等专业研究机构。  相似文献   

8.
杜仲胶的研究与开发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杜仲胶由于易结晶,长期以来只能作塑料用。杜仲胶硫化高弹性橡胶的成功,使这一材料的研究开发进入新阶段。几年来,中科院化学所杜仲胶组以探索杜仲胶硫化过程机理为中心开展了基础研究及资源综合利用开发。从理论上发现了杜仲胶硫化过程三阶段,杜仲胶的“橡-塑”二重性及其临界转变的定量规律,以三阶段材料为基础提出了“杜仲胶材料工程学”的设想,提出了橡-塑统一材料谱概念,并根据杜仲胶在此材料谱中位置,用过渡性观点解释了它的硫化过程三阶段及其“橡-塑”二重性在应用开发方面,以三阶段材料为基础,形成了系列专利技术。在上述工作带动下,杜仲资源的综合开发,已形成了以杜仲胶为中心的,包括医药、饮料、各类功能材料的系列开发工程。为橡胶工业提供后备战略资源的杜仲胶开发,前景光明。  相似文献   

9.
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李殿荣研究员是我国著名的油菜育种专家。他从事油菜遗传育种和栽培技术研究四十多年来,领导和主持的油菜科研共育成14个油菜品种,育成品种推广面积2.2亿亩,增产油菜籽53.5亿公斤,新增产值136.4亿元。在建立杂交油菜品种选育、亲本繁殖、杂交制种、种子纯度鉴定、栽培技术研究和推广、以及产业化开发的科学体系方面作出了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10.
<正>戴松恩(1907-1987),细胞遗传与作物育种学家。江苏常熟人。1931年毕业于南京金陵大学农学院。1936年获美国康乃尔大学博士学位。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曾任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中国农业科学院副秘书长、研究生院副院长,农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等职。  相似文献   

11.
伴随着现代生物技术与国家现代麻类产业化的发展,我国麻类基础科学研究开始走出低谷.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臧巩固在我国麻类生物技术研究领域奋战二十余年.先后从事过麻类作物栽培,品种资源.遗传育种和生物技术研究.涉猎苎麻、亚麻、黄红麻、大麻和剑麻等.为提高我国麻类生物技术研究水平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2.
<正>青海省蔬菜遗传与生理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青海省农林科学院,2009年12月,经青海省科学技术厅、青海省财政厅批复纳入省级重点实验室管理。实验室主任为钟启文副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为"昆仑学者"、国家蔬菜工程技术硏究中心刘明池研究员,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李毅研究员、东北农业大学吴凤芝教授等为学术委员。实验室立足于青海高原的气候和资源特点,开展高原特色蔬菜遗传育种和蔬菜栽培  相似文献   

13.
《内江科技》2014,(4):26-27
<正>内江杂交水稻科技开发中心是1992年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加速科技进步的决议和四川省委,省政府"科技兴川五十条"精神,成立的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国有独资科技型企业,与原农科所水稻研究室实行一套人马两块牌子运作。加速了育种科研成果转化,服务了地方农业经济的发展。中心以国家二级研究员、国务院津贴专家、国家突  相似文献   

14.
崔铮,东南大学电子工程专业博士,现任中科院苏州纳米所研究员、交叉学科研究部主任与印刷电子技术中心主任。长期从事微纳米加工与制造技术及其应用、微系统技术与微流体技术及其应用等领域的研究。1989年由英国政府全额资助到英国剑桥大学微电子中心做访问研究员,1993年加入英国卢瑟福国家实验室,并于1999年成为首席科学家和微系统技术中心负责人。在英国工作20年中参加和领导了各种科研项目25项,开发了化学放大抗蚀剂在电子束曝光纳米加工中的应用技术,主持了欧洲微系统技术支持中心,参与了欧洲微系统技术标准化路线图的制定,参与了欧洲建立纳米科技联合中心的可行性研究。2009年从英国引入中科院苏州纳米所,并入选国家"千人计划"。  相似文献   

15.
《云南科技管理》2012,25(4):86-87
<正>云南省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依托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和环境资源研究所部分课题,于2011年成立。中心坚持"严谨、求实、协作、创新"的学风,瞄准学科前沿,立足生产实际,致力解决马铃薯产业发展的重大科学和技术问题,形成了以隋启君研究员为带头人的中青年创新团队等工作。中心重点开展马铃薯种质资源创新和育种新技术研发、新品种选育、核心种苗生产和新品种脱毒种薯繁育、栽培技术研发、马铃薯主要病虫害发生规律、防控技术研究和马铃薯加工新产品研发等工作。中心拥有科技人员22名,其中高级研究人员12人(高  相似文献   

16.
王长君,男。1957年生,山东郓城人,研究员。1979年毕业于山东农学院园艺系。主要从事果树栽培育种、科技推广以及科研管理等方面的工作。现任山东省果树研究所所长,国家现代农业桃产业技术体系泰安综合试验站站长。兼任山东省食品标准化专家、山东林学会常务理事、泰山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副理事长以及泰安市农业科技顾问等社会职务。  相似文献   

17.
国家棉花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于1996年由原国家科委批准,依托新疆农业科学院和新疆农垦科学院组建,2000年11月通过国家科技部的验收并予以挂牌。中心现有专兼职专业技术、管理人员60名,其中高级职称32人,中级职称20人,博士生6人,硕士生9人,涉及育种、栽培、土肥、植保、农机、农副产品加工、棉纺、科研管理等多个专业。  相似文献   

18.
《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2011,(1):F0003-F0003
山东省农科院棉花研究中心李汝忠研究员。从事棉花遗传育种近三十年,凭借一种执着的追求和踏实的作风,带领科研团队在棉花转基因抗虫育种研究领域做出了突出成绩,先后主持选育出杂交抗虫棉鲁棉研15、24、30号,常规抗虫棉鲁棉研21、26、27、36号和短季抗虫棉鲁棉研19、  相似文献   

19.
《资源科学》2012,34(7):1382-1383
根据中国科学院创新2020的需求和本所长期发展规划,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以下简称地理资源所)决定设立非法人研究机构:世界地理与资源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中心已于2012年1月正式挂牌成立。中心现有正式职工近20人,博士后和研究生10余名,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刘燕华研究员担任首席科学家;孙鸿烈、曲格平等20余位知名学者组成学术委员会,所长刘毅研究员任学术委员会主任;副所长成升魁研究员任中心主任,刘卫东研究员和杨林生研究员任副主任。  相似文献   

20.
《云南科技管理》2014,(6):75-75
<正>文山三七研究院是我国唯一的三七专业科研机构。内设机构有办公室、栽培研究所、新产品开发研究所、科技信息中心、文化研究所、经济研究所及文山三七质量检测中心。1985年3月7日成立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三七科学技术研究所,2008年9月18日更名升格为文山三七研究院。2012年1月10日成建制并入文山学院,成为文山学院内设科研机构。现有在职工作人员27人,大专以上学历26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25人。专业技术人员中:研究员4人,副研究员10人。研究方向是:对文山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